日前,在中央电视台、深圳电视台等热播的政论大片《风帆起珠江》,以开阔的艺术视野,珍贵的历史镜头,宏大的叙事结构,深刻的解读论述,全景式地追溯中华民族100多年来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深受观众好评。为此,笔者采访了这部政论片的总撰稿——素有“改革作家”美誉的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张胜友。 问:上世纪90年代你先后撰写了《力挽狂澜》《十年潮》《历史的抉择》《让浦东告诉世界》等一系列关于改革开放的政论作品,今年又创作了《珠江,东方的觉醒》,请问这部作品创作的缘起是什么?为何选择在珠江? 张胜友(以下简称张):推出这部政论片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这个创意是由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最先提出来的。深圳作为共和国改革的“长子”,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无与伦比,无可替代。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深圳奉献这部作品,既是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歌颂,也是对我们走过的这条艰难曲折又充满光辉的历史进程的回顾,同时又是对全国人民的回报。这个题材非常富于挑战性,富有诱惑力,我对改革开放情有独钟,也算我对改革开放30周年奉献上的一份礼物。 我国有三条大江,黄河、长江、珠江。黄河、长江均留下过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珠江却少有吟诵。其实珠江与长江、黄河同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推进中华文明历史进程贡献颇多。但珠江又不同于黄河、长江,它是南中国的一条大江,是直接奔流入海的一条大江,一条穿越历史与未来的大江,一条连接亚洲大陆与海洋文明的大江,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此启航。 之所以选择珠江作为艺术观照的起点和重点,是因为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最早与西方往来、最早发生东方与西方文化思想碰撞融会的地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若干重要时期,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孙中山“辛亥革命”,毛泽东创办农民讲习所,黄埔军校与北伐战争等等,中国人的革新思想和开放意识,有不少都始于珠江一带。珠江流域人民的百年抗争史、奋斗史恰好是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珠江水系所形成的珠三角这块地域,其历史、文化传承,刚好与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理念相连接、相吻合。所以小平同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会重新选择珠江,选择深圳、珠海作为经济特区,选择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为什么?除了它的区域优势、地理优势,还有其历史、人文、文化的积淀。中国要和平崛起,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然从珠江起步。 问:面对这样富于历史意蕴的大题材,不仅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宏大的结构框架,而且需要有厚重的内涵、历史的深度和思想艺术的力度才能驾驭,你当时创作的心态是什么?创作过程中有何感受? 张:我是中国改革开放这场伟大社会变革的亲历者、记录者、参与者和直接受惠者。我是怀着深深的敬畏和激情进行一种诗意抒写的。在写作《珠江》的过程中,我内心一直是激情澎湃的。 《风帆起珠江》时空跨度非常大,因而创作无疑是艰辛的,我曾先后八下深圳、四易其稿。在创作中我注意把握好这样几条主线:中国充满抗争、充满屈辱的近代史,一直延伸至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挫折,以及改革开放的艰难奋进;重要线索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一代又一代领袖人物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众多的民族英雄,推动了整个国家进步,民族复兴;以珠江为切入口,以珠三角为平台,辐射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所有活动又都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视野之下,放在世界经济格局大变动这种时空背景下加以考察,以此进行素材的提炼。 我在写作中感觉在爬山,爬得气喘吁吁,爬得大汗淋漓,爬得腰酸背疼,几乎爬不上去……但是咬紧牙关,终于爬上一座思想的山,一座艺术的山。创作政论作品,就需要登上高峰,登高望远,高举高打。你不登上高峰,爬不上去,就无法鸟瞰社会,鸟瞰人生,洞察时代,洞察无数的事件、无数的人物。我写《珠江》的时候,“万古江河”,“开启国门”,“深圳破冰”,“潮涌珠江”,“继往开来”,“中国之路”……六个章节环环相扣,我也一直在爬山,一步一步往前推进,写到最后筋疲力尽,写到结尾处是流泻而出,文字好像潮水一样排山倒海涌出来:“滔滔黄河可以作证……滔滔长江可以作证……滔滔珠江可以作证……”这也是我创作报告文学以来最富于挑战性、最具有诱惑力、下力气最多、写得最过瘾的一部作品。 问:政论体报告文学气势宏阔,思想深邃,一般作家容易视为畏途,而你似乎做到了举重若轻,你认为政论体报告文学的特质、品格是什么? 张:电视政论体是适应大变革时代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报告文学称作文学的轻骑兵,它可以直接反映社会,近距离乃至同步反映社会世象。随着电视、网络等强势媒体出现,它的力量发生了改变,有点受冷落。但是,报告文学与电视等这些强势媒体结合起来,文字解说和画面、音乐组合起来,它所辐射出的冲击力,就产生了原来的纸介媒体和平面媒体无可比拟的力量。这就是狂飙突进时代电视政论作品产生的根源,而这种体裁的产生也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我写作影视政论片,应该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已20多年,前前后后写了25部,可以说囊括了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历史,见证了改革开放中各个重大历史事件,实录了众多标志性、代表性人物,所以写关于改革的政论作品比较得心应手。 影视政论片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哲学、新闻、文学诸多文体的综合,它的语言特点既是文学的,又是哲理的,同时还是诗化的;它既是逻辑思维的,又是形象思维的。这样的写作很考验一个作家的综合素质,是非常富有挑战性的。所以要求你非常关注当下的社会形态,还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了解近现代史、当代史,还要有一定的文化积累,还要有各种社科知识储备。当然不单单是政论体报告文学写作,各种体裁写作对作家要求都很高,每个作家的知识都应该是百科全书式的。因为文学要表现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要表现社会的方方面面,你不一定非成为专才,但起码应该是杂家。所以作为一个作家对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应该是永无止境的。有些青年作家也许很有天赋,很有才情,但是社会阅历、知识积累、人生经历显然还不够,要成为大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问:报告文学称作文学轻骑兵,是时代的记录员,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和中国作协分管报告文学创作的领导,请你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谈谈当前报告文学创作的现状和问题。 张:从1993年调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以后,我就几乎停止了写作。为什么这样,我感觉一个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都不一定能做好,同时做几件事,肯定样样都做不好。既然组织上让我做行政工作,那么我就集中精力把它做好,所以只好牺牲了创作。在光明日报社也好,在作家出版社也好,我为什么全力以赴推进改革,当然有很多因素,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既然我把创作都放弃了,到了这个平台上,不好好工作,对不起组织,对不起员工,更对不起我自己,那还不如回去当记者、当作家。 我在创作报告文学时,脑中会反复出现画面,是有镜头感的。电视政论片写作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有非常广阔的空间,你的思想可以在这空间里自由飞翔;但也不是信马由缰,它是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有内在的思维贯通的。比如我国第一次申办奥运的时候,我写了一个专题片叫《2000奥运:光荣与梦想》。写片头的时候,我不是简单地写中国人要申办奥运,而是用了4组镜头:第一组是中国举办亚运会,在唐古拉雪山脚下,一群美丽的藏族小姑娘,以非常优雅的姿势点燃圣火;第二组镜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西班牙斗牛士一支飞箭穿越夜空,点燃圣火;接下来第三组镜头,远古先民钻木取火,人类步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第四组镜头,火箭升空,表现现代社会最先进的高科技成果……这样四组镜头就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和人的生命意识。所以,影视政论片是表现一种意境、一种思想,表现一种大写意,既是逻辑思维的,又是形象思维的,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报告文学作家还应该是思想家,要善于洞察时代,观察社会,把作家的所思所想通过艺术形象鲜明地表达出来。报告文学首先是新闻报告,要求有时效性、时代性、思想性、真实性。作家要发现题材,发现问题,同时又要通过艺术手法去阐述你的报告。所以说报告文学是戴着镣铐跳舞,它比小说、散文更不自由;但同样要求它的艺术性,如果失去艺术性,失去新闻性、真实性,它就不是报告文学了。所以写报告文学对作家要求很高,有些作家简单地把史料、资料一堆积,一组合,似乎就成报告文学了。失去了战斗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失去了对生活的穿透力,读者当然不满意。 问: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根据创作《珠江》时的体验,你如何看待中国的这30年? 张: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非常波澜壮阔、充满传奇、充满英雄史诗色彩的30年,我们用短短的30年时间,在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方面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年历史,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跃升至全球第3位,这种成就举世瞩目,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绝无仅有。 我特别崇敬、缅怀邓小平同志。改革开放之初,他反复告诫我们,抓住机遇,不要争论,发展自己,要快,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些,思想要更解放一些。他对整个世界态势的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什么是政治家,什么是伟人,能看到整个世界的走势,就是政治家,就是伟人。我在写到第二集的时候,写到“什么叫战略思维呢?如果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生长力量,不知道怎么来生长这个力量,就不叫战略思维”,小平同志就看到了,珠三角,广东,福建,可以生长这种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由此启航,让整个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平时讲,船小好掉头,但中国是艘艨艟巨舰,在小平同志领导下,居然快速掉头,掉头成功,而且乘风破浪前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所以说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伟大的战略家,是伟人。所以说,小平同志选择珠江,选择深圳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从而在珠三角引发改革开放的热潮,进而推动了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迎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大中华经济圈崛起,是非常了不起的战略思维。《珠江》正是抒写这样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 原载:《文艺报》2009-01-0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