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民族融合、进步的一曲颂歌——看电视连续剧《根在中原》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彭加瑾 参加讨论
唐代名将陈元光童年便随父亲离开家乡河南,远征闽地,后又率军平定山越民之乱。连年的战争中,他深知“降服不如心服,招讨不如共处”,决心“落籍不归”,致力于当地经济、文化、文明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与进步。
    可惜的是,这位杰出人物与他的动人事迹,却不见于正史经典的描述与记载。然而,在海峡两岸的民间,陈元光其人其事却广为流传,千百年来为后世所称颂,为民众所铭记。从东南沿海迁徙至台湾的百姓,大都是陈光元率众从河南落籍闽地时各姓的后裔。因而他们都会自豪地宣称自己:根在中原。
    这既是作品剧名之由来,也是作品意义之所在。它不但是一部填补历史空白的开创之作,也是一部呼应着时代律动的适时之作,其意义与价值不应低估。
    史料的缺乏,自然为创作带来极大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惟一办法,就是在熟悉历史生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合理的想像力,从而构筑起自己的艺术世界。这是一种“得意忘言”、“得鱼忘筌”的艺术。它既不违反“历史”特定的真实性要求,又与艺术更多“虚构”性的特点相合。它可以而且应该是历史剧多样化中的一种。
    创作者依据着这一原则,一方面忠实于陈元光祖孙三代征讨闽地以及建设、开发东南沿海的史实,以此作为全剧的叙事主线,保证了历史剧的真实与应有的严肃性;同时又以陈元光与敖基伦,与阿娇、太平公主、种沉,与武则天等人的矛盾冲突、情感纠葛或结构、设置戏剧性,或挖掘,渲染情感性,以丰满、充盈作品的血肉。
    该剧的成功在于:明明是一部偏重想像力与虚构的作品,我们还能认可它是历史剧;明明是一部史料不足的作品,我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津津乐道。
    这是一部全力写人的作品。创作者把陈元光置于全剧的中心,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设置了多重人物关系,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他的动人形象。
    陈元光与敖基伦的矛盾冲突,是全剧的“骨干”性的情节。创作者没有把敖基伦简单化地写成一个歹徒或暴民。他也是一个好汉,只不过受着条件的限制,他无力看到民族融合的大势与美好的前景,悲剧性地成为狭隘民族利益的牺牲品。他刺杀了陈元光。临死前的陈元光理解他,尊重他,视他为英雄;而敖基伦也因羞愧而自杀。在此,我们看到了陈元光人生境界的大度,以及人格精神的崇高。在这样的精神启示与感召下,敖基伦向民族和解与融合的回归就是必然的了。
    陈元光与阿娇的爱情纠葛是作品的重要情节。它不是“佐料”,更不是一抹可有可无的油彩。它见证着不同民族青少年男女基于天性、基于纯真情感的爱情的美好;同时也见证着在民族对立、分裂,处于相互敌视的战乱背景下这种美好爱情与愿望难以实现的悲剧。
    如果我们把阿娇与陈元光花前月下一次次动人的浪漫会面与最终陈元光23年后欲把阿娇接回内地、却被敖基伦刺死的场面作一个比较,相信每一个观众都会发出一声深深的叹息。
    陈元光与太平公主的关系,恐怕是全剧中最具传奇性与理想化的描写了。在前半部略显平板的描述中,此一大段有如奇峰突起,犹似神来之笔。人物性格之极端,故事情节之离奇,内蕴人性之不测,都令人神情一振,目不暇接。
    我们见过姿态高傲、性格乖张、为人刻薄的太平公主;但我们没有见过如此专横、如此自私、如此多情、如此天真的太平公主。她看到陈元光见义勇为、入水救人,且又仪态儒雅、仪表堂堂之后即生爱慕之心。她召见陈元光,要招他为驸马。其真情,其坦率,甚至其幼稚,都属可以理解,而且不乏可爱之处。然而一但陈元光坚决拒绝之后,她竟恼羞成怒,以威胁,以利诱,以绑架,以诬告,以自杀来逼迫对方时,我们就充分了解到了这位公主的劣根性。我们不能不感到封建专制的特权完全扭曲了一位年轻姑娘的心灵,即使在追求美好的爱情,她也只会去演出一出荒唐的闹剧。
    然而,故事并没有到此止步。故事还在继续发展。在武后怒责太平公主、陈元光为公主说情并向她讲述了自己与阿娇的初恋后,她终于接受了陈元光对她“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的劝告。以致最后她能与陈元光以兄妹相处,并帮助陈元光渡过政治危难,使其得以完成回归闽地,建设、开发东南地域的大业。
    表面上,“戏”似乎都在太平公主身上;但实际上,“戏”的落脚点都在陈元光的身上。太平公主不过像是一面镜子,反射出的是陈元光的动人形象,以及他高尚精神的感召力。太平公主这一人物形象的创造以及情节的穿插,无疑增强了作品的观赏性;但更可贵的是它并非无端的强加,而有积极的意义在。
    陈元光与武则天的冲突,无疑是作品中最深刻的一笔。
    作品对武则天没有漫画化,也没有“妖魔化”。她在太平公主任性胡闹时,还站在陈元光一边。她赏识并支持陈元光坚持返闽,“兴庠序,施教化,教耕种,事农桑”,愿与山越民同享中原文化,变蛮荒之地为文明乐土的远大志向。但在听闻密报陈元光参与叛乱后,立即将其逮捕关押,予以严惩。陈元光辛勤经营的东南大业危在旦夕。幸而有太平公主的力陈力劝,有苏味道的巧妙斡旋,有陈元光部下的忠诚救主,陈元光才得以化险为夷,避免厄运。封建专制君主淫威下的能臣良将,其生存空间之窄小,其实现抱负几率之低微,于此亦可见一斑。
    原载:《文艺报》2009-01-2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