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洪畅 参加讨论
电影美学在中国就像一柄双刃剑。虽然人们高扬着如火的热情对电影美学见仁见智,这个神秘的词语却并未得到学理上的充分阐释。中国电影美学的自我建构时至今日仍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本文对中国电影美学自上世纪80年以来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一个简单综述,以期初步展示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格局和学术体系。
    总体来看,中国电影美学的学科建设主要围绕着以下问题展开:电影美学的理论阐释、中国电影美学问题研究和外国电影美学的译介。
    一、电影美学的理论阐释
    Aesthetic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形而上意味的哲学术语。电影美学的中心议题当然也是理论构架和学术规范的建设问题。在建设和推广中国电影美学的过程中,有关电影美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可谓中国电影美学领域的翘楚。最早的理论成果有郑雪来的《电影美学问题》(1983)、谭霈生的《电影美学基础》(1984)、钟惦棐主编的《电影美学:1982》(1984)和《电影美学:1984》(1985)、李厚基和梁嘉琦的《电影美学初探》(1985)、朱小丰的《现代电影美学导论》(1987)、胡安仁的《电影美学》(1990)、姚晓潆的《电影美学》(1991)等。这些理论著作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电影美学的理论内涵,可谓中国电影美学的拓荒之作。
    随着历史的脚步向新世纪的迈进,电影理念和电影流派都在急速发展,针对这些历史发展的新变化,中国电影美学也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绩,出现了一批与时俱进的电影美学理论著作,对电影领域的新变做了相关探讨,如史可扬的《影视美学教程》(2006)在相关章节探讨了影视审美文化和影视美学的当代课题等前沿问题,曾耀农的《现代影视美学》(2005)关注了后现代思潮与新时期影视的诸多问题。还有一些学术论文也针对新世纪的电影美学提出了读到的理论见解,如王志敏和陈捷的《关于电影美学研究的设想》、金丹元的《回归本体——对当下电影美学研究的质疑》、陈犀禾和刘宇清的《电影本体与电影美学——多元化语境下的电影研究》、史鸿文的《电影美学的哲学立场》、余纪的《电影影像本体论——从电影到后相待电影的美学发生问题研究》等等。
    电影美学的分支研究是中国电影美学自我深化的路径之一,针对电影美学的各个子门类研究和新方法的运用使得中国的电影美学领域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丁道希的《画面:向无限延伸……影视美的创造与赏析》(1990)和陈航的《银屏世界:影视美的欣赏》(1993)对电影艺术的接受问题做了学术性的探讨:王文宾的《电影的视觉美学》(1992)结合中外名片论述了电影影像运动和视觉中心转移的特殊规律:李毅梅的论文《女性电影的情感视角》以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观照了颠覆父权中心文化的女性电影,为电影美学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韩军利的论文《电影美学在电视教材制作中的价值分析》贝U将电影艺术深入到了审美教育的理论视界:陈阳和郎维维的论文《民俗在民族电影中的美学价值再探讨》用民俗学的方法讨论了电影艺术的民族文化情感问题:崔君衍的论文《京戏:中国电影民族身份的一个象征》和汪献平的论文《电影叙事与戏剧叙事之比较》讨论了戏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的双向互动。
    影视美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外延可以扩展到整个文化领域,用社会学方法探讨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文化问题在新世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田兆耀的专著《电影美学与文化学》(2006)探讨了电影的形式主义、电影的纪实美学和电影思维的审美救赎等文化问题:蔡贻象的专著《影视文化美研究》(2004)更是集中探讨了影视艺术的文化美性质:胡智峰的《影视文化前沿》集结了国内二十余位一流专家学者的代表性论文,探讨了“转型期”影视的大众审美的文化品格,体现了我国当前影视文化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另外,金丹元的论文《试论影视美学的范畴、困惑与研究视角——简论当代审美文化》阳章旭清的论文《地缘文化与影视亚洲新电影的美学取向》也都针对艺术的文化性质做了相关探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影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对于电影技术的更新所带来的诸多美学问题的探讨也是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主要部分之一。董立娟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电影的改变》从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电影制作方式的改变、数字化技术对电影美学思维的扩展、数字化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发展三个维度论述数字化技术对传统电影的改变:余纪《数字化生存中的电影美学》指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降临虚拟成像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电影艺术创作过程中运用,这对传统电影美学提出了挑战,进而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的电影美学本体论该如何重建的问题。2007年初第四期博士论坛更是以。新传媒时代的电影美学”为中心议题,这次讨论所产生的学术成果使我国电影技术美学的理论探讨渐及巅峰。
    二、中国电影美学问题研究
    “电影”和“美学”都是舶来品,电影美学在中国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蕴。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大国,中国电影美学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时代气息。因此,对中国电影美学的界定,对中国电影美学的学术规范和学术流派的分析是中国电影美学理论领域众举足轻重的一个部分。2000年3月25日在北京广播学院召开的“迈向21世纪电影美学研讨会”和2004年6月2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的“全球化语境中电影美学与理论新趋势”等大型学术会议都对中国电影美学和民族电影的发展等问题做了讨论。
    具体说来,中国电影美学的理论领域主要围绕着一下几个方面建构起来:中国电影美学的学理探讨、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影的地域美学特征。
    专注于中国电影美学的学理探讨的专家学者们围绕着中国电影美学的基本特征而展开讨论,胡克主编的《中国电影美学》(2000)以实证分析为基础。从艺术、技术和文化等多方面阐释了中国当代电影的美学特征:石川的论文《建构“解放”的神话:<红色娘子军>与<光荣>的意识形态解读》讨论了五六十年代中国革命现实主义电影与好莱坞通俗剧之间的对话关系,进而展示了“解放”这一主体在中国语境下的独特之处;周星的论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电影理论和批评研究》认为中国电影理论建设迫在眉睫,建立民族特色的电影美学理论和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市场理论是中国电影美学建设最为重要的任 务:史可扬的论文《寻找和确立中国电影的美学意识》论述了中国电影美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状态,他的《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探讨了中国电影与中国传统艺术在美学层面的一脉相承。
    以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为核心议题的学术成果也是成绩斐然。有的学者从总体上观照的中国电影美学的发展历程,如周星的论文《略论中国电影美学形态流变》和罗艺军的论文《中国电影理论研究——20世纪回眸》有的学者热心于建国前后电影艺术的美学特征。如王宜文的论文《20世纪前半期中国电影的美学观念及特征》、周星的论文《从疏离现实到批判现实的发展路程——1905-1949年中国电影现实题材综论》、李军红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电影美学分析》、黄会林的论文《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谈论》。有的学者致力于当代电影的美学阐释。如聂伟的论文《从:“后<黄土地>到“后贾樟柯”时代——第六代电影美学与产业发展略论》、史鸿文的论文《论“第六代导演”的电影美学风格》、陈晓云的论文《众生喧哗与个人独白一对中国电影研究现状的一种描述与批评》、黄望莉的论文《文华电影:一次商业结构的阐释》。
    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中国电影评论学会首任会长钟惦棐先生是中国电影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2007年3月20日是钟惦棐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钟先生为丰富中国电影美学体系、繁荣电影理论做出的卓越贡献,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钟惦棐逝世20周年学术研讨会”,对钟先生的电影美学思想做了一系列的讨论。诞生了一批颇具深度的以个人美学为特征的学术成果,如彭吉象《中国电影美学大厦的奠基者》、贾磊磊和段运冬《钟惦棐的电影批评观》、李显杰《以“感性为主导”的电影美学》、钟大丰《钟惦棐——评论家的感性与激情》、陈犀禾,潘国美《钟惦棐的新美学和中国的新电影——论钟惦棐的美学思想和历史地位》、赵卫防《现实主义的深化》等等,这些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对钟先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和衍发,是前辈的美学思想具有了浓郁的时代特色。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而民族众多美丽国度。不同的水土养育了不同的性情的人民,一些学者针对中国电影地域美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张阿利以中国西部电影美学为核心议题的系列论文《中国西部电影的美学特征》、《中国西部电影二十年》、《中国西部电影的回顾与展望》和《全球化语境与中国西部电影的生存与发展》,这些学术论文探讨了自钟惦棐先生1984年提出“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以来,中国西部电影所经历的20年风雨历程,总结了中国西部电影在美学追求上所取得的成绩,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西部电影的审美特征做出了新的补充和概括:还有高宇民的论文《中国西部电影的喜剧性元素分析》。这篇论文展示了中国西部电影以中国西部,尤其是大西北的地域、文化、社会生活为表现内容所具有的显著特征。
    三、外国电影美学的译介
    就像“电影”和“美学”都是舶来品一样,中国电影美学是以对外国电影美学的译介为开端的。之后。随着中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发展,外国电影的译介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美学领域的重头戏。
    首先。对外国电影美学的翻译。
    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58年出版了何力翻译的(匈)巴拉兹的《电影美学》标志着“电影美学”正式跨进中国的版图。之后。对外国电影美学的翻译便成为中国电影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国电影出版社于1992年出版了于培才翻译的(苏)日丹的《影片的美学》,这部著作从电影形象和电影语言的特性、银幕的假定性到艺术方法这一极重要的理论问题,对影片的结构、电影剧本、电影与技术进步、现代主义美学等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这方面的译著还有商务印书馆于1998年出版的袁文强翻译的(法)热拉尔·贝东的《电影美学》。
    还有的学者关注外国电影技术的发展而翻译了一些以电影制作为主题的美学理论著作,如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蒲剑等人翻译的(美)约翰S.道格拉斯和(美)格林P.哈登合著的《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本书对电影与电视艺术美学进行研究,针对影视专业对如何明确表达主题、阐明主旨以及在制作过程中怎样实现创作意图等进行阐述,是北京广播学院影视艺术学院的中美大学生影视专业精品教材之一: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胡继华。邓子燕。王小晴译的(加)威廉·维斯著的《光和时间的神话:先锋电影视觉美学》,该书包括相机一眼睛:电影形象:纯真之眼:赋予媒介以视觉生命:在光里工作:为内在的眼睛创作电影:心与眼的平衡等七个章节,是“美学·设计·艺术教育丛书”中的一本。
    其次,对外国电影美学的介绍。
    对外国电影美学进行介绍的学术成果除了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1986)和罗慧生《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1985)两部专著外,主要是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如安燕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伊朗电影美学观初探》从实践理性的抒情艺术合电影的护照两方面讨论了伊朗电影的东方美学特征和本土化的影像投射:胡星亮的《巴赞电影理论二题议》对巴赞理论中的“展示”和“镜头段落一景深镜头两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史风华自的《阿恩海姆的电影美学思想》介绍了阿恩海姆的作为视觉理论一部分的电影美学思想,指出阿恩海姆运用格式塔理论,深刻论述了无声电影的美学本质的独特性,突出研究的是电影的本体论问题,对电影心理学也有独到的贡献:李彀怊的《韩国电影美学的嬗变——从“文学”电影到“艺术”电影》从历史回溯的角度探讨韩国艺术电影概念的嬗变历程,指出在韩国电影史上,文学电影曾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预示着当代艺术电影的兴起,但它们还不是真正的艺术电影。《达摩为何东渡》是韩国艺术电影出现的里程碑,开启了新的电影拍摄模式。
    原载:《DVD电影评介》2007年第2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