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应驱散电影中的鬼气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刘树元 参加讨论
现在的电影市场,人们对文艺和商业大片等多有忧烦,但对于市场上名目繁多的鬼怪、惊悚等题材电影,却很少注意其具有的负效应。这类电影现在已经很成规模,什么咒怨系列、鬼来电系列、午夜凶铃系列、见鬼系列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韩国、日本拍摄的鬼片,在中国很有市场。当我和一些大学生谈论电影的时候,发现他们看的最多的竟然是惊悚类鬼片电影。学生们普遍认为:平时生活平淡无聊,恐怖片可以刺激一下紧张的神经,能舒缓一下学习和生活的压力。
    在惊奇之余,我稍稍搜索一下各大电影网站,感到现在的电影市场鬼气还真的是很重的,甚至可以说,电影网站到处都被“僵尸”与“恶鬼”充斥着呢。这是一个很少被评论界关注的领域。我们通常把电影分为文艺、喜剧、惊悚、动作、灾难、犯罪、科幻、战争与纪录等几大类型。一般来说,鬼片是放在惊悚类别的。但细加分析,这两者并不一样。如果单从恐怖程度上来说,鬼片是要尤甚一些的。作为惊悚电影,有的是在片名上搞鬼,内容上不会让你特别心惊肉跳;有的在内容情节上鬼魅之气要更重一些。这些恐怖片可以分为“视觉”和“心理”两个系列。欧美拍摄的恐怖片一般属于视觉的,大多是搞些怪物、血腥的感官刺激。日、韩的恐怖片多为心理系列的,有时尽管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出现,但通过表演、对话等,就让你的心理产生恐惧。如此说来,视觉性的恐怖片并不是最恐怖的,真正的恐怖应该是人们不知道面对的是什么的时侯而产生的,因而这是最恐怖的。
    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看,惊悚片的功能在于刺激现实人们日益麻痹的神经,那鬼片就是一个强刺激。尽管里面也有正义、邪恶等等道德问题的融入,似乎在给人以教益,但更多的人已经感受到了看鬼片看得太多的害处。鬼片带给欣赏者的不是崇高感,更多是惊悸与疑虑。有的人不自觉地把电影情节剪辑到了自己的生活里,比如睡觉时噩梦缠身,老是幻觉有鬼袭来,总是将片中的恐怖情景安插在自己身上,然后吓出一身冷汗,喜欢自己吓唬自己。带来的后果是对精神有一种强制性的压迫,产生一种罪恶感的心理暗示,由此给生活带来的负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惊悚片、鬼片是特别商业化的类型片。其普遍偏低的制作成本引来了二三流的生产者。此类片中粗制滥造之作较多,比如《信箱》一片中吓人的那点儿招数全是抄来的,音乐、音效也是所有鬼片里可以通用的那种,披头散发遮住脸的女鬼造型也是多少年前《午夜凶铃》中玩剩下的。电影只顾吓人,一点儿也不考虑故事是不是能够成立,是否严重违背了艺术生产的内在规律。
    本人认为,惊悚类型中的鬼片不宜过多占领我们的电影市场,我们应该努力驱除电影市场中阴森的鬼气。电影网站应该以优秀的影片争取大众,大可不必总是以吓人的鬼片招徕欣赏者,赢取点击率。作为电影生产厂家,对此类影片也要多些警惕。当然,我不是说这类影片不能拍,而是怎么拍得好些、艺术些的问题。
    以历史的审美眼光看,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也有很多美丽的鬼魅故事。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讲述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与一名年轻书生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三年之后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复活,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在这出戏中,汤显祖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性劳动,把小说中的传奇故事同明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它具有了强烈的反礼教、反封建色彩,焕发出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光辉理想。
    细细想来,我们需要对那些充满鬼魅的影片认真分析,加以区别对待。我们寄希望于电影人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来争夺、占领这个市场,让这个领域的电影上一个档次。实际上已经有许多香港的大腕操刀鬼片,如杜琪峰的《我的左眼看到鬼》,讲述了一个死也要安顿好对方的爱情故事;许鞍华的《幽灵人间2》,讲述一个愿意为爱人而死的爱情故事。他们在选景、画面衔接、音效追求上都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好的惊悚片并不是靠吓人致胜的,鬼怪不过是拿来说事的工具。
    如果一部影片在恐怖之余还是恐怖,这就丧失了艺术的根本目的。为了使我们的文艺不断繁荣,健康发展,电影市场需要驱除邪恶之鬼气。电影生产厂作为源头应该净化艺术空间,生产优秀之作;网站要尽量多提供好的、给人以教益的优质影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