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警惕荧屏“英雄”形象的蜕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杨明贵 参加讨论

    从《亮剑》到《狼毒花》,再到《人间正道是沧桑》;从李云龙到常发,再到杨立青;从李幼斌到于荣光,再到孙红雷,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的高级指挥官,在粗鄙化甚至情色化的方向上越走越大胆!李云龙的话语传达出的是农民式蛮悍和狡猾,常发的眼中透射出的往往是无赖式的粗野和阴冷,杨立青的身形呈示出的总是一个阔少 的傲慢和自我优越感。如果李云龙的形象的塑造,比较真实地揭示了战争年代的人民军队在文化属性方面居于主导地位的原始成分(农民的身份、农民的气质、农民的习性、农民的思维),那么,电视荧屏上的常发和杨立青形象各自所具有的特质性色彩,则是娱乐化时代的一种叫座策略。
    从李云龙到常发,再到杨立青,在某种程度上讲,近年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导演,在无意识中完成了一种“共谋”——实现了对官方史书中的战争“英雄”的解构!可是,就导演塑造荧幕形象的动机而言,李云龙形象表现出了导演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试图对英雄形象的文化内涵重新作出诠释,而常发和杨立青的形象,其被刻意突出了痞子式的声腔和阔少式的身形,反映出了导演在当下文化氛围中的妥协心理!
    在理性的层面上反思我们的“英雄”文化,对我们记忆中的“英雄”在文化价值方面重新作出判断,是我们的民族的文化精神始终保持活力的需要,是个体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取话语权的需要。对于活跃在艺术创造领域的导演们来说,时代需要他们以具象的方式在这一方面进行反思和探索,民众渴望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来实现自我在精神上的不断成熟。但是,在涉及英雄题材的影视创作领域,我们看到更多的导演是用“戏拟”的手法对英雄进行重塑,用情色和血腥的外衣对“英雄”进行包装。经过这样一番设计之后,荧屏上的“英雄”,无一例外地都多了一点粗鄙、猥琐气味和暴力、情色的倾向!
    在娱乐泛滥的当下,作为一个精神的漂泊者,我始终坚持自己的一个观点:部分在精神上患有贫血症和软骨症的文艺创作者参与了我们时代精神病灶的构筑。当一个导演选择了向娱乐化的市场低头的时候,解构英雄就成了他的招牌!
    原载:光明日报2009-06-2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