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精美的叙事 深沉的解读 ——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仲呈祥张金尧 参加讨论

    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上海海域文化影视公司等联合摄制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以精美的叙事技巧将公元1405年至1433年那段伟大的航海史作了深沉的历史解读。
    擅长将宏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戏剧化展现,这是具有中国品格的电视连续剧独特的叙事优势。剧作并未仅仅将故事起点定位于航海史上的“第一次下西洋”,而是将叙事的时间原点与意义原点错位,将1381年少年郑和被遴选进宫作为故事的起点,写了燕王征讨漠北、建文削藩、靖难之役等重大历史事件,既增强了此剧历史厚重感,也透出一种“最是无情帝王家”的历史沧桑感。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叙事是出于对“下西洋”的天理和人情的蓄势。建朝初“片板不得下海” 的海禁政策,使“渔民无鱼虾可打,商人无生意可做”,本身有悖“天理”。郑和从十余岁即进燕王府,凭借“代主受罪”、“靖难”之功,凭借自身对海洋的自幼向往等,一步一步博得燕王朱棣对其荆轲之勇、诸葛之智的赞誉和信任。有了这种天理和人情铺垫,才能回答朱棣不惧郑和海外立国而促其扬帆下西洋的可能。此剧较好把握了这种“蓄势”与“解套”之节奏,否则确有入题过慢之虞。
    有了这种高明的关节局概的铺排,就有了人物展示的舞台。此剧人物设置合理,人物性格鲜明。要让观众将电视剧“连续”地看下去,这就要求在交代整个故事的大事件中,每一集还要有一个服从于大事件的中心事件,每一集中心事件的“重头戏”就需要固定在某一男演员或女演员身上。但是,处理不好,易引发两个弊端。一是每一集都是那几个主要演员,容易使观众产生疲劳感,二是剧中人生活空间狭小,不易展现宏阔的时代背景。《郑和下西洋》高明之处就在于无论多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设置始终以郑和为轴。即使其他人物的“戏份”远远多于郑和,但是,起到“穿针引线”的关键行动角色始终是郑和。郑和的每一步行动都与重大历史相勾连,也处理好了“朱棣”这一个极易喧宾夺主的人物戏份。另外,作为长篇电视连续剧,如果人物性格不鲜明,那就很难使观众达到欲罢不能的艺术效果。而剧中郑和的荆轲之勇、诸葛之智;朱棣有直追汉唐的雄才大略,但对方孝孺、齐泰等建文老臣又心狠手辣;建文帝空有削藩之志却又优柔寡断;同为皇子,朱高煦贪婪、朱高炽智慧……可谓“全在同与不同中有辨”、“说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勿使浮泛”,充分显示了人物塑造的功力。
    当然,语言是物化心象的艺术结晶,历史是社会行为的时代成果。此剧宏大的叙事展示、成功的人物塑造实实有赖于相当考究的语言,主要特色有二。其一是富于哲理。历史剧中生动的人物对话不仅可以使观众获得机趣,还可以在机趣以外获得哲理。这不仅需要编剧对生活的体验,还需要编剧把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动、丰富但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进行深加工,使各色人等情态毕现。如朱棣等待封太子时,故作旷达练书法,问姚广孝“本王的字学得如何呀?”姚广孝回答“内无坚骨,外无丰肉,貌似静水,心涌波澜,以静制动,刻意藏拙,但是收敛锋芒之时,尚需蓄势待发……”可谓言者有心,听者有意,淡淡对白,阵阵惊雷。其二是广用对仗。此剧在语言上充分发挥了汉语特有的“对仗”修辞技巧,刚健与婉约,简约与繁丰,常常恰到好处。如“功高引来猜忌,事大招致祸端”,“处心积虑,有悖兄弟亲亲之情;阳奉阴违,愧对父皇拳拳之心”,“人无杀虎心,虎有伤人意”等等。这些语言,精髓来自生活,形式有别真实,极大地调动了中国观众对“对仗”修辞的特殊喜好,体现了编剧娴熟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整部作品通过艺术的形式透出一种精神,那就是无论是在南海群岛的“万里石塘”还是在遥远的东非诸国,大明帝国都以一种包容和谐的开放精神结交邦国。此剧以精美的叙事策略作深沉的历史解读,用高超的叙事技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大气精微地讲述了气势恢宏的中国灿烂的航海史,将我国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的创作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18日1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