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历史剧的价值取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朱彤 参加讨论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而沉重的历史,也有过极其灿烂的、极其伟大的创举。如果郑和与朱棣所开创的航海事业进行下去,那么中国和世界往后数百年的历史又将如何改写?可惜,这事业无奈中止了。于是,这给后人带来启迪,带来质问:如果我们再次有了冲击的可能,再次有了飞跃的时机,我们该怎么办?
    朱苏进新作《郑和下西洋》,从剧本到屏幕呈现,许多火花般的东西,总能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冲动的联想:作为一个帝王,朱棣冲破了3000年土地局限,走向无边的大洋,不管当时动机如何,此举就足以流芳百世。作为一个使者,郑和展示出超常的智慧与勇敢。他不但实现主子的心愿,而且完成了自己的梦想。这些早已不是个人行为,其背后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的创造精神,我们的先辈曾经冲刺般地奔向未来。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卑贱者也能完成伟大事业。人的高贵表现在:即使死,也要死在前往理想的路上!郑和就是中国王朝史上最了不起的英雄。读朱苏进,仿佛让我能触摸到书生胸中燃烧的激情,那若隐若现恰又澎湃震响的风骨,真正让我品味到一种大气,一股精神,一份自豪,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或许就是他一直追寻的价值取向。
    看《郑和下西洋》,让我们再次回眸遥远的永乐王朝,对那位有雄才大略的朱棣怀有敬佩之意,向那位不屈命运安排的伟大英雄郑和致敬。因为,这一主一仆都具有浓烈的叛逆性:朱棣靖难起兵,篡逆夺位;而郑和身为宦官早违背了“内臣不得干政”的皇明祖训,但这对主仆,一位征服了大陆,一位征服了海洋。这就是朱苏进追求的意境。他的历史剧往往喜欢刻画反差大的人物命运,包括写那些受伤的自尊。我们的文化传统长于隐恶扬善,尤其常常把各种窘迫事儿,省略于有意无意之间。朱苏进以自己的笔锋,尽量去呈现一道道生态景观,从而大大丰富了多种生命可能,扩大了人类领域,甚至升华成某种人类的意境。可能正是在这种艰辛的文化精神发掘过程中,他完成了自己的追寻,也将内心的价值取向,悄悄传递给观众。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朱苏进为何这样在电视剧中叙述郑和七下西洋的那段历史了。表层上看,他是在写震惊中外古今的巡洋往事;写那个肆意张扬的永乐王朝。其实,他是在写郑和、朱棣、姚广孝等一批人的精神与思维;与中国文学中应有的、大时代应有的豪迈、荣耀、风流,与我们这个农耕大国对海洋的渴望与向往。要知道,4000年历代王朝,比永乐朝代富强者有的是。但那样气吞四海的巡洋,永乐之前3000年从未有过,永乐之后的500年也再没有。这次壮举,如同鹤立鸡群那样高高地昂立在中华与世界历史上。15世纪时中国那面宝船龙旗,犹如彗星一闪而过,刺花世人之眼后就长久地消失了……坦率地说,当时有些西方人觉得这种伟业太不像咱中国人做的。因为几千年来中华子民基本是农耕的,中华文明基本是内敛的、自足的,中华历代王朝也基本闭关锁国,历代天子期待的总是“万国来朝”而自己坐着不动,历代朝廷经常施行的是“片板不得下海”,而不是纵横天涯。永乐年间那样气吞四海的巡洋更像是谁干得呢?像罗马的凯撒大帝,像俄罗斯的彼得大帝,搁他们身上如同把茶杯盖搁在茶杯上那么合适。所以,中国那次唯一的巡洋壮举不但刺穿整个大海,而且光耀了古老中华的传统文明。它暗藏的力量与血性,曾经涨破我们中国人厚厚的躯壳呀!把巡洋放在深远漫长的时空背景上一看,人们可能都会产生汹涌而感叹的猜想,如果郑和最后一次巡洋到达了好望角,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后来的王朝把郑和的航海事业进行下去的话,世界的格局会是怎样呢?对今天的中国又会产生如何的深远影响呢?
    今年,喜逢新中国60周年大庆。我们为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欢欣鼓舞,电视台也将在这段时间,播出更多高扬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的优秀电视剧。朱苏进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相信他会沿着明确的人生目标,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不断体现于往后那更多更好的作品中。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6月18日16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