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艺术电影走向极端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邵玲 参加讨论
今年是法国“新浪潮”电影50周年。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有关欧洲电影的话题成为热门,各类专家出席的研讨会几乎都适时地打出了向“新浪潮”致敬的旗号。但一个耐人寻味的情形随着一部部新老电影的上映,最终聚焦成一个尖锐的话题:人们恍然发现,在“新浪潮”起源的法国,在标榜艺术电影的戛纳,所谓艺术,却渐渐沦落成了一面墙纸,一只面具,一贴标签,各类惊心动魂的畸曲故事里,人类美好的情感和欲望被蒸发了。
    当观影不再是享受,而变成了噩梦,人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艺术”电影,离末路还有多远?
    “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这需要更多的勇气。”用这句歌词来形容本届戛纳电影节的观影感受,恐怕再合适不过。在追求艺术的名义下,从亚洲到欧洲的众多参展影片不约而同地用阴暗、背伦、血腥、暴力等关键词来挑战受众的接受能力。
    于是,在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中,我们看到私家侦探罗海涛受托偷拍一个有妇之夫的同性恋证据;在朴赞郁的《蝙蝠》里,神父变成吸血鬼,因为爱上了朋友的妻子而不惜走上杀戮和毁灭之路。菲律宾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在《基纳瑞》里以写实手法记录了一场杀人解尸的残忍犯罪事件,并凭借该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但在影片播放过程中,很多观众因为难以接受镜头的血腥惊悚场面而中途退场。
    而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反基督者》更是为观者带来了一场恐怖的视觉体验,甚至有观众当场晕倒。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拉斯·冯·提尔在1995年和托玛斯·温德伯格等4名电影导演共同签署了一个后来被人们称为“电影十诫”的宣言,以期还原电影艺术的本质,其中就有一条:不可以有表面化处理的场面,如谋杀等。难怪《反基督者》在戛纳亮相之后,有影评人将其称为“一名重要电影艺术家的彻底垮台”。
    就这样,本届戛纳电影节在颠覆人们对艺术电影的理解的同时,更颠覆了人们对正常人生的理解。这就无怪乎饱受折磨的前方记者感慨:报道本届戛纳影展如同报道人类末日;失去了耐心的观众则更加坦率直白:“让我看点正常的好不好?!”
    “如果说,过去的戛纳将艺术电影作为自己的特色,是出于从‘新浪潮’开始的对艺术的自觉追求,那么如今‘艺术’已经成为戛纳拿来与奥斯卡做离心运动的工具。”在说到艺术电影不艺术时,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教授聂伟如此表示。
    既然奥斯卡的标准如此大众和商业,被其日益挤压到世界电影版图边缘的戛纳,就只能出奇制胜,急于捕捉那些新锐的、反常规的、有争议性的话题,再进行一番所谓的艺术包装,从而在绝处求得一线生机,在奥斯卡的围追堵截之下保住自己的话语权。
    “被操作出来的艺术电影。”聂伟这样形容今年的绝大多数参展影片。人性,向来是艺术电影的重要标签,这样的救命稻草万万丢弃不得。不过,当艺术不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时,一切当然是越方便越好。于是如今的戛纳电影节,不会让我们看到《杯酒人生》这样在平凡中渗透着体恤情怀的传统电影,而是充斥着用极端故事来透视人性黑洞的离经叛道。原因很简单:如果只是为了贴一张标签,后者比前者更容易。特别是,同样面临金融危机,如果奥斯卡选择了缔造“明天会更好”的神话,难道戛纳就非得选择“如果没有明天”的绝望?
    原载:《文汇报》2009-06-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