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主流大片中的民族文化形象建构 ——来自金鸡百花电影节论坛的声音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阿利 赵立诺 参加讨论
电影文化作为国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塑造和确立国家文化形象的历史使命。近年来,随着世界电影中民族精神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的加强,中国主流大片中的民族文化形象建构问题就成为学界普遍关注的热点。
    改革开放使人们渴望对社会的深沉思索,期盼电影能够有对现实社 会的折射和反映,这促使电影要从历史出发观照现实,站在时代高度放弃狭隘的个人偏见,缺失的民族文化精神被逐步找寻
    2002年的《英雄》呼唤出了中国国产大片风潮,也将中国电影引入一条对于武侠历史演绎的大片之路。2002年至2007年间,《十面埋伏》《无极》、《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一系列作品相继问世。但是,在票房一路走高的欢呼声中,我们却也不得不冷静下来分析这些国产大片所造成的悖论:历史框架与非历史性的故事,民族化的包装与非民族性的精神指涉。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中国的大片要传达给世界怎样的国家文化形象?
    2007年年底,《集结号》的出现让中国观众眼前一亮,主流大片中的中国民族文化形象终于有了质的改变,从王侯将相到凡夫俗子,从阴谋诡计到义薄云天,从争权夺利到舍己为人,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诉之于大片中的电影人物,让观众看到了一段段熟知的历史,一个个熟悉的人物,一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精神能源。无独有偶,《集结号》之后短短一年时间,《梅兰芳》、《赤壁》、《叶问》等继续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历史底蕴的作品纷至沓来。
    民族文化形象在中国主流电影中的建构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在电影的发展历史中逐渐累积,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之后,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的导演们重新拿起解冻了的艺术构思,一面反思历史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创伤和痛楚,一面试图找寻出那片孕育中华民族集体性格和集体思想的源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芙蓉镇》、《城南旧事》这些第三代、第四代导演的作品,还是《黄土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第五代的力作,都将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刻板与古旧夸张地曝晒在新时代的阳光之下,尽管其中有落后但却积极向上的精神取向,但还是让世界看到的是一个畸形怪诞的古旧中国的侧面,而不是正面。到了第六代,他们对于个人思想更为看重,尽量把自己的着眼点放置于中国最为落后、贫困的角落。这种认知和表现显然是狭隘的。
    事实上,改革开放的浪潮使人们渴望着对于社会的深沉思索与文化追寻,但是更多的是期盼电影能够有对现实社会的折射和反映,对于新问题的解释与辨析,对于新生力量的肯定和赞扬,同时还应给予电影以其本身的娱乐功能。但是,部分电影艺术家牢牢地把控着这个对外宣泄和释放思维的艺术空间,将电影作为个人思考的出口,直接忽略了观众们对于新时代新电影的渴求和希冀,这也导致了一部分主流大片的文化缺失,而电影对民族文化精神的寻找在这样的状态下成为一种必然。
    国家意识和民族传统的隐性注入得到重视,《梅兰芳》、《集结号》一改中国电影大片的暧昧品格,树立了中国之美、中国之德、中国之气,而《建国大业》、《惊天动地》等一批献礼影片更体现了中国主流大片的价值取向
    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动漫游戏、韩国的电影电视剧,他们在出口上都具有统一的鲜明特性。首先,是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其次,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画面当中,包涵着一种普适的价值取向,反映出一部作品的创作群体对于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人生的理性哲思。日本动漫之所以在国际动画市场上能够长驱直入,连美国都对其退避三舍,在其优美纯净的画风和积极主动的市场策略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深深地融入了一种发人深省的人生思考。这些美好的精神无论在世界任何国家,都能够得到赞誉与肯定,也都能够给予观众一份支持与鼓励。而尽观《集结号》之前的中国大片,阴谋与欺骗、欲望与冷漠攫住了电影中的每一个形象,创作者们将生活与人刻画得令观众不寒而栗。但是《集结号》终结了这种淡漠,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释放出来,用一股温暖的气息去融化中国大片结下的坚冰。这也就是为什么《集结号》能够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因为它塑造了一群真正的中国英雄,用他们的热血和激情为祖国而奋斗,用他们的兄弟之义来感动天地。
    国家意识和民族传统的隐性注入让电影作品成为一个宣传国家形象、实现文化出口的桥梁。美国在其每一部作品中几乎都注有宣传美国国家形象的影子:例如有担负拯救世界重任的《变形金刚》,充分尊重人的价值的《拯救大兵瑞恩》,积极、努力进取就必然能够得到成功的《阿甘正传》。这些电影作品,带着漂亮的娱乐性包装,利用高超的技术手段,最为迎合市场的艺术手法,将美国的国家形象与意识形态用隐性的方式传输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观众们看到一个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让观众们爱上一个个勇敢无畏、舍己为人的美国英雄。日本和韩国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是中国的历史背景,但是其中的人物并非完全具有中国古典气质,也并非属于完全的中国故事。《夜宴》本身的故事取自《哈姆雷特》,给一个文艺复兴的代表戏剧作品套上了一个中国五代十国的历史外衣;而改编自《雷雨》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显得有些生硬,关于一个无情而又残酷的皇帝的故事,几乎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所以,鲜明的中国性内涵的缺失,使整个故事如同一个人有血有肉却没有脊梁骨,是无法直立行走的。2008年底,《梅兰芳》接着《集结号》一改中国电影大片的暧昧品格,在中国大片当中树立了一座新的高峰,《建国大业》、《惊天动地》等一批献礼影片更是体现了主流大片的价值取向。这些作品将中国之美、中国之德和中国之气第一次在大片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真正让中国国产大片具有了对内感动观众、对外树立形象的作用,对于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内涵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探索作用。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如何让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影响力?这是两个既相关又独立的问题
    从《英雄》到《集结号》,再到《梅兰芳》、《赤壁》、《叶问》、《非诚勿扰》,在短短的7年时间里中国主流大片将自己的缺陷由点到面、由外而里地褪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已经逐渐从重视形式到形式与内容并举,从含混悲观的价值观到正面普适的价值观,从单一的古装武侠题材到多种类型题材并行,我们看到了中国国产大片的可喜成就。那么,中国主流大片如何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
    从《英雄》在海外的初步试探,到《无极》的战况不佳,民族风格和意蕴的深层表现对于中国作品的海外营销来说是举足轻重的。美国电影的叙事模式,日本的动漫风格、韩国影视的温雅情调都已经是他们所自有的特色,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可以融合而不可僵化,海外观众其实想看到的依旧是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卧虎藏龙》的成功,其主要的因素在于导演李安对于中国元素的悉心运用,对于中国古典气韵与好莱坞式的大片叙事的成功结合。但是《无极》当中却缺少了很多中华气息,事实上相当于将优势变为劣势,不仅在中国本土无法赢得观众的共鸣,在海外更加无法满足观众对于中国功夫和中国历史的文化期待,所以它的失败是有着必然性的。可喜的是,陈凯歌及时地回归自己,将自己对于国粹的认知和国学的修养附之于新片《梅兰芳》当中。最终,2008年底贺岁档上映的《梅兰芳》不负众望,票房过亿,而且海外版权均超过千万,而这种成功正是因为这部电影找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结合点。它好就好在既是传统京剧,但是同时又提供了一个现代文化的背景,是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融合。
    除了《梅兰芳》、《叶问》两部表现中国历史人物的作品之外,《赤壁》的上映则是中国电影界的另一盛事了。吴宇森将中国最为有名的赤壁之战搬上银幕,在全球获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为国产大片走出国门树立了新的榜样。《赤壁》是绝对中国化的故事,也用中国文化来点缀,如汉朝服装、茶文化等。不过,这部电影也不是那么完美无缺,比如说人物塑造上与传统三国人物不符,对于历史没有进行更为细致的考察,人物的情感流露过于直白,过于好莱坞化,这些都使得已经熟知三国故事的中国观众感到不自然。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看到,在中国主流电影迈向世界的过程中,总是有坚实的中国文化作为基石,支撑着中国电影的庞大身躯。电影正成为传播国家文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因为如此,我们中国的国产主流大片更应该将历史传统中绝大多数美好、高尚的道德操守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海外的观众们看到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繁荣昌盛的当下时代。同时,这种对于民族文化的大力宣传又可以反哺中国电影业,在外国观众理解和接受了中国和中国文化之后,他们又会期待着中国能够提供给他们更多的精神食粮;不仅如此,当中华民族的文化权利能够在世界上占领一席之地,文化的主导权就会向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与民族文化之间互惠互利,相互协调,最终达到双赢。而这种文化主导权的多元化,也进一步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进程,更有利于中国大国形象的确立。
    原载:光明日报2009-10-1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