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建国大业》:缔造国产大片新传奇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光明日报》 参加讨论

    

    
编 者 按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影片《建国大业》上映一个多月以来,创造了4.1亿元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和广大观众的普遍赞誉。10月23日上午,中宣部文艺局、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举办“影片《建国大业》座谈会”,组织各方面专家对该片的策划、创作、营销、发行、放映进行研讨,总结成功经验,研讨如何进一步推动优秀作品创作生产、促进电影业改革创新。大家一致认为,《建国大业》是一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影片,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建国大业》成功的背后,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成果,是文化体制改革尤其是电影体制由事业到产业转变后的成功范例。《建国大业》的成功启示我们,做大做强中国电影,既要尊重艺术规律,又要尊重市场规律,既要全力抓好创作生产环节,又要精心做好影片的宣传推广和发行放映,努力推出更多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本报就座谈会部分发言摘登如下——
    

    信仰显示出力量
    黄建新(《建国大业》导演):为了宣传影片我和韩三平导演分头走了几十个城市,和观众见面,每次见面都让我们感动不已,印象深刻的是到北大。大家都知道北大学生历来很挑剔,特别是看这样一部主旋律电影。没有想到北大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影片放完,很多学生追出来,要和我们交流。我就问他们,是什么让你们激动?几个学生没有马上回答我,而是跑到一边激烈地讨论起来。大约过了十几分钟,他们回到我面前,告诉我说,是“信仰”打动了他们。我又问他们,“信仰”是太抽象的东西,影片中是什么让“信仰”显示出了力量?学生们说的很多,几乎都提到了一个细节:毛主席阅兵。刘烨扮演的战士站在毛主席面前,声嘶力竭地报告:“毛委员,我为28团死了的,活着的战士向您敬礼……”。那时候,战士和领袖的眼睛都潮湿了,他们的眼睛在交流,他们的心灵也因为“信仰”而无声地沟通,是“信仰”让他们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一起出生入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一部电影引爆一股爱国激情
    王兴东(《建国大业》编剧):我在北京黄庄看到一个母亲给他上中学的儿子买《建国大业》的电影票,我问她为什么选择给孩子看这部电影,她说,我要让儿子知道自己的国家是怎么诞生的。现在都说出国出国,自己养的鸡偏要到外国下蛋,就是因为很多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知道国家值得骄傲的历史。听到这样的话,我就在思考:这个片子引爆了什么?它引爆了全国的爱国激情,打造了电影产业的奇迹。
    
    影片中的新中国成立阅兵式
    我们最初创意做这部电影就是想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而国家是怎么诞生的必然是新中国60年大庆关注的焦点,我们的目标就锁定了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有人说开个会有什么可写的,其实我们党内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会议决定的。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的地位,谈到改革开放不能不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谈到共和国诞生肯定要联想到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我看了大量的资料,跟很多政协委员沟通后才知道,在那样的年代开的政协会议是多么的艰难。冯玉祥将军为了参加政协会从美国坐船而来,最后在船上遇难,名将之死让人叹息;新疆的五个代表,乘坐飞机赶来开会,在西伯利亚飞机失事全部牺牲;李济深从香港冒险赶往内地,这么大的将军,化装成商人到大连,由大连辗转到北京,也是为了参加那次政协会。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他们,人心向往的是什么?是国家民族的利益,是对新中国的期待。这些东西感染了我,我又通过创作将这份感受传递给了演员们,所以,那么多明星都来了,他们投入了同样的热情。
    主旋律影片不能违反“三律”,第一不能违反国家法律,第二不能违反市场定律,第三就是不能违反艺术规律。因为是总结得失,我认为有些观众的不同意见也应该听一下。中央党校一些干部们问到毛泽东喝酒的戏,毛泽东喝得酩酊大醉是不是真实的情况?也有人提出,片子的结尾怎么用毛泽东上天安门的资料片?为什么不让唐国强统一演到底?尽管这些意见是在不了解创作背景下提出的,但是我们不妨多倾听,为以后的创作提供经验。
    观众满意度高令人兴奋
    许兵(中影集团发行放映公司经理):《建国大业》每天猛增的票房使我们发行人兴奋,更让我们兴奋的是在影院看到观众对这部电影表现出的极大热情,看完了都在议论,这是多少年没有出现的情景。在这次发行中,我们做了市场调研,认为这部影片优秀的观众比例占72.39%,优良的占32.21%,认为该片优秀、优良的总比例为94%以上。观众们表示,最吸引他们的依次是超豪华明星阵容、影片的剧情悬念和战争场面。
    对于是否推荐给其他人来观看这部影片的问题,有96%的观众选择会推荐给其他人。与此同时,我们在问卷中看到了不少让人感动的留言。我印象最深的是观众写得最多的一句话:“毛主席最伟大。”,还有就是“中国来之不易”。
    
    影片中的毛泽东与周恩来
    在我们做观众调查中,还发现老年观众首次占到了21%的比例,老年人能占到观众比例这么高是少见的。这也是该片创造票房奇迹的重要力量。到目前,该片票房收入达到4.1亿了,二轮、三轮城市的上映,每天还有70万元到90万元的收入,而且是票价大幅下降以后的收入。这说明在中小城市,观众也非常关注这部影片。再下一步我们还会带着这部电影走进军营,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更多的观众看到这部优秀的国产大片。
    产业链条的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
    韩三平(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建国大业》导演):中影集团一直都在研究怎么拍摄好主旋律影片,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让观众看到喜闻乐见的电影,真正让商业院线从中得到票房收益。《建国大业》就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结果。从2008年10月中旬开始运作《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时间非常紧张,但我们本着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用市场经济手段来经营、制作、营销、发行,这是一个个商业层面或者叫产业层面的环节。所以在内容上、在拍摄上,在电影的本体手段上,中影集团跟剧组一块想了很多的办法制作这部影片。从现在结果看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果说经验,我个人认为有两条,片子要拍得观众喜欢看,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最根本的,这是产业、产品的基本生命力。第二要遵循市场规律,按照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营销这部电影,两者缺一不可,这样的经验我们也将贯彻到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其他影片的创作中,这是我们未来要做的大事。
    商业电影或者观众喜欢看的电影,门类和种类或者说类型是很多的,观众本人不会排斥某一种特定类型,但是我们能不能把这种特定类型的影片做得地道,确实符合这种特定类型,由此培养观众对类型化电影的需求。当然,制片、发行的配合非常重要,要成为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个一顺百顺,一通百通的局面,中国电影业才能发展。光制片通了不行,制片通了还得要电影院通,真正实现产业化的全过程,这三个环节,哪一个环节有障碍的话,都不能完成真正的产品。
    热映的场景出乎意料
    陆遥(北京华星国际影城董事总经理):这个影片确实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兴奋点,没想到现在票房过了4个亿,确实是大大地出乎我们的意料,也打破了我们影院放映史上多个第一的纪录。通常我们一家影院占全国票房的1%,这是常年的规律,现在占不到1%了,说明全国有很多的 影院,基层的影院都在放这部影片。
    
    影片中的战士向毛主席报告
    我们预测一部影片的票房收入:头三天的票房乘上三,就是我们影院这部影片的总票房,这次却不准了。影片放映到第二周和第三周的时候,观众的热情仍然继续高涨。我们通常用票价作杠杆调节人流。首周,影院票价会较高,按照常规第二周要往下调,可是观众根本买不到票就没有办法往下调。这部影片包场非常多,连监狱都来包场了,团体非常多,占到我们40%的份额,而团体是不能预定的,只能拿兑换券到现场来兑换现场的票。有一个单位的工会领导连续来了4天,没有一天兑换上团体票,就到我们业务部投诉。业务部也很为难,因为已经预定到4天以后了,他们来了4次,4次都买不到票,像这种情况是从来没有的。
    还有让我这个一线经理感动的是老年观众的回归,每天上午都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来看电影,这些老年人多年不进电影院了。老年观众是我们经营电影院这么多年看到的最多的一次。这部电影确实极大地调动了全民族的爱国热情。观众告诉我,他们把看阅兵式、放烟火、看升旗,以及看一部叫《建国大业》的电影作为节日庆典活动安排,这样看待一部电影也是我多年来没有见识过的。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就《建国大业》的放映情况采访我们影院,谈到影片放映的盛况,记者都有点怀疑。他们问,真有这么多观众抱着过节一定要看《建国大业》的情结来的吗?我说真有,而且特别多。
    在放映过程中,观众反映非常强烈,有几场戏给包括我在内的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们也不断地问观众,这部戏出彩的地方在哪里?观众们说,除了172位明星,还有好看的故事。
    每一场放映都有经久不息的掌声。观众热烈鼓掌的地方大都出现在阅兵式,刘烨扮演的一个战士,一个老红军,声嘶力竭的向毛主席汇报,很多人看到这里热泪盈眶。
    《建国大业》上映已经满一个月了,我们每天排场还是10场以上,每天一万多的票房收入,我们能看到观众的热情依然高涨。
    带出市场运作的新思路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院长):《建国大业》的成功,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就是主旋律片商业化运作的成功;第二是新类型片的诞生。商业化操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全明星演员阵容,这调动了观众观影积极性;其次就是让大明星演小角色,乃至无名角色,让观众感觉新鲜、意外从而造成了戏剧效果。再有就是还原人的本性,表达了一种历史正剧与历史悲剧的体验。人性还原不仅是还原我国开国元勋,还有对敌对势力的刻画也是客观的,如剧中表现的蒋介石父子,他们不是天生的民贼,他们的悲剧在于:他们的党国从上至下整个肌体都腐烂了,因为蛀虫太多。还值得关注的是影片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拓展,展现了历史兴亡意识,用形象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真理,从民心向背的关系角度,也对我们执政党的未来提出了深刻的警示。
    如果从电影的类型片来看,我觉得《建国大业》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电影类型的出现,我把它暂且称为群星贺节片。首先是因为参加演出的明星演员众多,繁星闪烁,有点类似于春晚的舞台,具有强大的市场号召力。其次,影片的内容紧扣特定的节庆氛围,并在节庆期间上映;第三,影片在整体风格上具有社会喜庆和团聚的色彩,产生一种社会凝聚力;第四,影片成为了时尚生活的一部分,这也让主旋律影片发行找到了新的思路。
    创意带来了竞争优势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现在大家都说创意为王,创意已经成为产业竞争优势的决定性来源,我觉得《建国大业》这样的电影的成功首先得益于创意。而创意其实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问题,它贯穿着《建国大业》从头到尾的整个运作过程,可以说电影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贯穿着创意的要素。
    第一个环节在策划、选题和编辑环节,这个我觉得总策划张和平和编剧王兴东的创意组合,在这里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个环节,我觉得在制片和导演方面,这就是韩三平导演的功绩,韩导演在《建国大业》中对明星的超常运用,让电影回归到了最根本的视觉奇观本性。
    
    影片中的毛泽东和孩子们
    创意带来的竞争优势还体现在这部电影面临的挑战。这是一部很难做的片子,其一是因为这部电影的个人命运感不可能很强,不能像有的剧情片靠个人的命运吸引观众,这是一部群戏,要显示群体的力量;其二是这样的电影戏剧冲突不可能那么强,因为这部电影要回到历史本身,不能虚构和猎奇。这就要求编导挖掘内心冲突,展现出一种历史的诗意,把历史人物还原到普通人。比如说蒋介石跟蒋经国的戏,他们对话的语速非常慢,蒋介石作为一个父亲不是在训斥,在发号施令,而是感伤的反思,让人感叹。
    最后一点,这部电影的另一个贡献就是国家形象的重建。《建国大业》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国家形象是很积极的,不仅是在国内,还有在国外,它都能够发挥强大的影响力。因为它展现了光明磊落、豪迈热情、奔放的一面,顺应了历史趋势,一种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它给予历史中的人应有的尊重、理解,让人感到真实。可以说,《建国大业》呈现了健康明朗、阳光亲和的国家形象,这个形象不是空洞的,不是说教的,不是极端强势的,而是客观的,生动的。
    视角独特 选材得当
    彭程(光明日报文艺部主任):这部片子是主旋律影片当中非常成功的一部作品,它以一个宏大的视野,正面反映了从抗战胜利以后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到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将近五年时间的风云变幻,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非凡的历史画卷。 其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通过建立统一战线,获得了全中国人民的拥戴,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影片将民主建国反对独裁这一历史史实给予了十分生动的再现。可贵的是,在繁杂的历史事件中,这部影片视角独特、选材得当。影片以中共联络各界民主人士,政治协商、共同建国的过程为主线,对于其间发生的挺进中原、三大战役、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等大事件都是简略而过,重点突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对国共两党的描写之外,这部影片更多的采用了第三方包括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领袖的视角,通过冯玉祥、张澜、宋庆龄、李济深等人的客观评判,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这样的处理更有说服力,让人思考为什么拥有现代美式装备而且兵力强大的国民党政权在短短几年内就走向没落,无疑是共产党得民心,这也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
    这部影片围绕这样的线索,取舍比较得当,历史的主要脉络梳理得很清晰,在简要生动地展现历史进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一些具有转折意义的场面的同时,将笔墨更多地倾注在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的描写和揭示上,对正面人物没有夸张地拔高,对反面人物没有故意矮化。与此同时,对国共两党领导人物的心态描写,都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富有表现力的镜头表现出来,像冯玉祥不满蒋介石的独断专行,白天提着灯笼去见他;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主动与蒋介石握手,蒋介石伸出来的手定格停了一下,把李宗仁晾在一边,展现了蒋介石擅于权谋的阴暗内心。
    总之,作为表达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影片,这部电影在艺术追求上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总体风格是大气磅礴,细节又蕴含着诗意的韵味。结尾部分令人印象深刻:细雨声中,蒋介石沉默片刻决定取消轰炸天安门的行动,体现了一代枭雄最后的无奈,有助于表达《建国大业》影片的主旨。
    创造了主流电影占领市场的成功经验
    饶曙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在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专业化的历史大背景下,《建国大业》的创作,把我们主流电影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它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特别值得重视:
    第一,按照电影艺术与市场的双重规律来推进主流影片的创作,使其成为不仅是主流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念意义上的主流电影,而且也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主流电影。《建国大业》把这两种意义上的“主流”融合起来,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电影,也是市场意义上占据主流的电影,占据高票房的电影,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贡献。中国特别强调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应该强调市场规律,按照双重的规律来推进我们影片的创作。
    第二,要立足于我们本土的电影传统,立足于我们本土的电影发展需要,大胆借鉴世界优秀类型电影经验,创作满足广大观众消费需求的电影类型,并建立不同电影的科学评价体系和标准。事实上,《建国大业》也是继承了我们主旋律电影的基本传统和叙述模式,但更重要的是,它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而且它在满足观众的欣赏和消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们要建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标准。
    第三,大家都讲到电影是创意产业,我觉得我们主流电影的发展应该前瞻性地把握主流社会心理,最大限度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柔性表达打动观众的心灵和情感,并自觉地运用商业档期创造电影的最大商机和最佳商机。我们主流影片的创作一定要跟电影档期的运作结合起来。为什么《建国大业》吸引了众多70、80乃至90后的观众,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经验。
    
    影片中明星塑造的人物谱
    第四,要按照发展中国电影化的道路和电影产业化的规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影企业制度,尤其是制片人中心制,不断完善电影产业链,有效提高主流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尽管《建国大业》的成功是过去所没有的,但是有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来总结。我们电影后产品的开发,仍然是中国电影的短板,这个短板也影响我们电影的发展。
    新体制催生中国式大片
    傅红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我们正在做《建国大业》的研究报告,报告大概约50万字,我们希望报告有学术的深度,有传媒的速度,还有我们能够进入到图书销售市场的时尚风度。我们希望全面总结这样一部在几代电影艺术家、电影工作者努力之下,能够打通几代人共同的兴奋点,能够把大家共同的信仰和理想都凝聚起来的影片。
    以我个人的观察,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几个方面:第一,得益于我们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得益于改革开放30年,得益于新体制新机制,他们共同催生了这部中国式大片。
    第二,得益于方方面面领导的支持,得益于现代电影企业的发达。中影集团十年来连续不断地发展,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产业链。从项目策划、开发、资金融合,一直到制片环节,宣传环节、发行环节、放映环节,已经比较完整。
    除此之外,也得益于我们整个创作和营销团队的通力合作。
    中国电影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机遇期
    童刚(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建国大业》是中宣部文艺局、广电总局电影局在去年确定的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上映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截止到10月23日在主流电影市场观众数达1300万,取得了4.1亿元的票房,比《哈利波特》的票房还高。同时我们在天津、江西、河南已经全面启动《建国大业》的公益放映场,我们定的最低目标是两万场。我相信,随着省份的增加,场次和人次也会不断增加,观影人数最保守的估计也要在一千万人次以上。紧接着我们后电影产品开发,DVD、VCD等也会加大投入。第一批10万张已经脱销。以这样的速度,还会有更多的人,通过不同的渠道,看到《建国大业》这部影片。
    我认为,今天总结《建国大业》的成功经验非常重要,有几个要素不能忽视:一是对重大历史题材的艺术把握和档期的对应。这部电影遇到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共和国成立60周年,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的感情想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观看影片成为他们表达的一种方式;再一个是优良的运作团队,首先是创作团队功不可没,特别是主创人员。其次是发行团队,放映团队,同样功不可没,他们国庆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影片的发行放映中,为这部影片取得这么好的业绩立下了汗马功劳。只有制片、发行、放映密切的配合,跟社会的宣传形成很好的互动呼应,我们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我们赶上了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好机遇期,为什么这么说?中国电影跟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市场潜力还有很大的空间。最简单地说,美国现在平均100万人有100块银幕,法国100万人有100块银幕,中国100万人有7块银幕,这当然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十年是黄金发展机遇期。中国电影人只要能够抓住机遇,就能创造辉煌。《建国大业》给我们带了好头,总结它的经验无疑对今后的电影创作至关重要。 
    
1 2 3

    原载:《光明日报》2009-11-0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