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中国国际广播影视节目展上,出现了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一是长篇电视连续剧在有关部门干预下,不断稀释抻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二是与大量平庸之作无人问津相对应,优秀剧目成为稀缺资源,多家抢购、争出高价买好戏的场面变作展会一景。二者共同反馈出一个可喜意向,就是质量意识的普遍提升。这一特征也可以从国庆节前后影视市场优质优价,大量影视佳作被广泛追捧的事实上进一步得到证明。 说起影视艺术质量,不外乎两层含义:即精品的多寡和佳作在整体产品中的比重。事实上,无论何时,真正独领风骚、称得上精品者总是少数,因而,判定一个时期影视创作水准高下,当是以大量一般性作品质量为参照。我们作为一个影视生产大国,却称不上影视艺术强国的最大症结,既有处于影视金字塔顶上的拔尖作品不多的因素,更有作为塔基的大量影视作品质量不高的原因。大份额的平庸之作缺乏起码的市场竞争力,势必导致无法获取与庞大数量相称的国际影响。改变现状的惟一途径,就是生产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彻底更新目前影视产品的构成形态,变金字塔式的生产结构为两头小中间大的菱形结构,最大限度地做大做强中间部分,从整体上提高影视产品的生产质量。 要把中间部分做大,打造影视生产的菱形结构,首先必须促进整个影视产业由目前的数量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的方向转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从事影视生产的政策正逐渐放宽,这为加快我国文化事业和产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机遇。然而,文化产业门槛的降低,决不能成为跑马占荒、盲目跟风的口实,不能成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招牌,更不能成为艺术上降低标准、粗制滥造的遮羞布。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强宏观调控,在制成品的思想和艺术质量上严格把关,实行宽进严出。不然,大量平庸甚至垃圾作品的出笼,败坏的不仅是创作单位的名声,更是中国影视产业的整体声誉。 其次要全面提升影视产品的艺术品质。要加强投拍作品的前期论证,开展选题的可行性研究和潜在的市场前景分析,既严格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又充分考虑观众口味和市场需求;在题材选择上真正从艺术上着眼,找准适合于影视表达的切入点,努力开掘题材创新点和可能的思想深度;召开剧本创作专题策划会,认真打磨并完善剧作,寻找最佳的叙事策略;选择适合剧作表达的精干创作队伍,实现艺术生产各环节的资源最佳配置。无论是成本的大小,无论采用何样的叙事方式,都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高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追求,用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独特的艺术个性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审美期待。 第三要适应国情,坚持走适度规模的制作道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一味依赖大制作来同世界强国展开实力比拼,也不能期待单纯的大投入、大制作来猎取高收益、高回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走一条适应国情的产业发展路线。在资金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应严格成本核算,规范各类生产性支出,既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给予与付出对应的酬劳,又努力减少艺术之外的资金支出,真正把有限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艺术生产自身。力争用那些低成本或者中制作,且颇具民族特色和个性色彩的影视佳作,以大量物美价廉的影视产品去开辟市场,闯出一片新天地,不断提高中国影视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原载:《人民日报》(2009年10月30日20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