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视听美宴 心灵佳酿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沈卫星 参加讨论
我是怀着强烈的期待盼望《西湖》出炉,也是在敬重中看完全片。说敬重,一是敬重西湖本身,它毕竟为今天的艺术家提供了文化再创造的基础,真要感谢大自然的造化;二是敬重主创人员,他们以强大的创造力来面对西湖,使得电视画面呈现出如此美妙而神奇的湖山风光,以及由它而生成的揺曳多姿的人文景观,使今天的观众在“影像西湖”中作了一次比现实的西湖更为广阔的时空之旅。
    对西湖美丽的再一次发现
    美,是西湖最为表面的、直观的品质。西湖之美,人尽皆知。而要将西湖之美转化成影像之美、艺术之美,却绝非易事,它必须在西湖原有之美的基础上,进行新异发现和奇特开掘,才能高于现实的西湖。而纪录片《西湖》恰恰在这方面建树甚多。
    这次拍《西湖》,首先以制造西湖美景的奇观和烹调视觉的美宴为目的,创作者极尽了各种拍摄手段。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大量对环绕西湖的云水、湖山、林木、花卉等景物,都作了至真至美的表现。我想,这里的每一个镜头,简直就是创作者绞尽脑汁得来的,有的还需要苦等最佳拍摄时机,甚至还需要有一点创作上的偏执和自我煎熬,才会有如此效果。
    《西湖》全片,水汽蒸腾之淋漓,氤氲美感之强烈,令人刻骨铭心。尤其是片中对水的元素常有独特的运用,如镜头多次贴着水面多角度拍摄,顷刻间使一湖碧水呈现得如此浩淼丰沛,大有盈满胸腔之感,这可能是观众只能在电视片中而不能在日常生活里得见的西湖之水吧;而西湖的波光、倒影以及日月、晨昏、雨雪等景象更是被拍得出人意外、美不胜收;即使片头片尾也是被设计得极为精巧。有一集中用墨汁滴化于水中,那种慢慢洇开的镜头,不就是江南水乡烟雨空濛的意象吗,正寓意了创作者将水的元素贯穿全片的匠心。
    对西湖人文的再一次集成
    《西湖》中的西湖,不仅是主角,更是一个载体、一个平台,在它上面,上演了一出出历史、文学、人物、建筑、事件等活色生香的大戏,它们是外化的西湖,它们因西湖而生,西湖也因它们而格外精彩。特别是作品中弥漫着哲学和文化的思考,以及主创者渗透其间点点滴滴的精当、简捷、客观的评述,更增添了作品的思想色彩。全片拍得史清理精、笔路宽阔、文思潮涌、镜像多彩、精雕细刻。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湖》实质上是人文西湖,它不愧为西湖的人文总集成,是其他有关西湖作品不能望其项背的,也是当前电视人文纪录片中不可多得的高品。
    作品的人文色彩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它决不是涂抹,更多意味着理性、学养、思辨的灌注,以及从容的驾驭力和控制力,这样才能离人文色彩更近。创作者在这方面做到了,他们面对如此优美的西湖,虽然从心里激起了敬畏的波澜,但由于凭着基础雄厚,有着深厚博大的人文功力,因此,对美丽的西湖没有无休止直露式的夸赞,相反很理性,很节制、很控制、把更多笔墨放在了西湖背后更为宏大背景的描述和底蕴的开掘上,这一点让我特别称道。试想,如果是一个心力不足的创作班底,很可能就会屈从于美,或者被美俘获过去,丧失了创作者的主体地位。
    其实,人文西湖的印象是从作品的开篇就定格在我脑中了。它竟从国医的汤药文化圈入手,对西湖的历史人文作出了一次不同寻常的精确定位,一下子给人立意很高、起意很新的新奇感。人文西湖就是这部电视片总的出发点,它以湖写城、写人、写文、写戏、写画、写史、写建筑乃至写到了有关西湖的所有精神、性格和评价等,胆识甚至是批判意识,如王映霞对郁达夫不好的评价。特别用劲的是,它既在西湖与历史、与诗文、与人物、与艺术、与环境、与宗教中寻找着某种契机和勾联,也在寻找着某种区别。在这一点上,的确做到了高一层着眼,深一层存心,远一层构想,让观众由作品而生发出无穷的想象力。
    《西湖》的结构之美也是可圈可点,十个系列从容写来,虚实之精妙,点面布局之恰当,收放自如,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文脉错综、史事丰沛、情韵富赡的西湖新的认识,让我们感到主创在驾驭这部题材时所具有的超然能力。特别指出的是,这部片子给出的信息量又如此之大,以致观赏时往往感到有点“力不从心”,虽然目不错行,耳不漏听,但美妙的画面、文辞、解说、音乐等仍不可兼得,的确是一部需要反复欣赏的佳作。
    对西湖品格的再一次提升
    在看《西湖》前,我曾问自己,《西湖》是浙江或杭州的一部宣传片吗?但看完后,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因为,西湖在它现实品貌基础上,被赋予了很高的艺术品格,而这完全得益于浙江卫视在专题片制作方面有一支强大的团队,刘郎、夏燕平带领队伍历时4年之久,将自己丰厚的人文底蕴和娴熟的摄制经验全部贡献在这部纪录片上。
    一般人心目中的西湖是美丽而闲适的,但如果在《西湖》中再一次固执地絮叨它外在的这一面,而忽略了它在其他方面的风采,或者是气质,或者是内蕴,就很可能把握不住它的精神底蕴和艺术真谛。而《西湖》恰恰在很多方面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比我们的常识、肉眼和想象力难以到达的更为开阔、更为绚烂、更为深邃的窗户,因而更加引人听闻,启人遐思。比如,《西湖》没有一味流于闲适,这个《西湖》变成了异乎寻常的多重特质:它是闲适,却也是激烈的;是秀逸,却也是阳刚的;是空灵,却也是豪迈的;是浅近,却也是深邃的;是婉约,也是有力量的;是散淡的,也是有冲突的;是世俗的,也是气韵雅正的。这次的艺术创造,使西湖完全释放了它本应有的多面性情,呈现出被世俗简化了的内在气质,提升了它可贵的美的品格,看完以后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怦然心动,是内心的叹服。另外,《西湖》的魅力还不仅在于影像的呈现,其文本就可以是一笔独立存在的财富,很好地写出了心中的湖,是对西湖美的资源的深度拓展,是一堂真正的美育课。
    原载:《文艺报》2010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