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戏说剧” 还能走多远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徐海博 参加讨论
2010年开年,《铁齿铜牙纪晓岚4》在北京电视台热播,观众的认同度各不相同,根据新浪网的调查,基本有两派观点:一派是那些曾经的纪晓岚系列粉丝们,强烈失望,继而不满。不满意的一方认为该剧与以前相比,吸引人的剧情、破案的悬念、官场的勾心斗角,根本看不到了,只剩下3个小丑嬉戏打闹,卖弄嘴皮,矫情做作。以前是70%案情+30%诙谐幽默,现在是90%恶俗打闹+10%的案情。所以认为这种续集完全是为了商业榨取剩余价值的狗尾续貂。另一派是在纪晓岚与和珅的打斗中成长和变老的观众们,他们认为即使只剩下搞噱头斗嘴,只剩下三个老帮子互相调侃自娱自乐,也可以看个热闹好玩,在名古人的嬉笑怒骂中可以舒缓一下压力和情绪。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纵观“戏说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中的起起落落,基本也是经过了一番大浪淘沙的过程。同样是“戏说剧”,为什么有的成了经典有的成了泡沫,这其中究竟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社会改革、文化转型、思想碰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了一种百花齐放、色彩斑斓的绚丽景象,各种题材的电视剧,几乎都在同一时刻应运而生。其中,颇具“娱乐精神”的“戏说剧”便从中脱颖而出,成了当时全国上下所热捧的电视剧种,直至今日仍然风采依旧。《戏说乾隆》开启了中国内地历史题材“戏说剧”的先河。《宰相刘罗锅》《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一系列电视剧获得了相当高的收视率。而内地与台湾合拍的《还珠格格》,简直可称之为“戏说剧”娱乐化的登峰造极。正剧式的历史剧加上戏说式历史剧,一时间,古装历史剧成为荧屏上绝对的宠儿。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古装历史剧几乎占去荧屏半壁江山。
    1991年出品《戏说乾隆》是戏说历史剧的开山鼻祖。这部剧红了戏说,红了乾隆,也红了郑少秋。在那之后,一大批“戏说”皇家剧,便如雨后春笋般陆续登上了台面,同时也带来了历史剧创作的持续升温。《雍正王朝》(1999)、《大明宫词》(2000)、《一代廉吏于成龙》(2000)、《康熙王朝》(2002)、《天下粮仓》(2002)、《走向共和》(2003)、《成吉思汗》(2004)、《汉武大帝》(2005)等作品一再引爆荧屏,《宰相刘罗锅》(1995)、《还珠格格》(1998)、《康熙微服私访记》(2000)、《铁齿铜牙纪晓岚》(2001)等”戏说剧”收视率也高居不下。1995年出品的《宰相刘罗锅》,成功开了内地“戏说剧”的先河,曾红遍祖国上下、大江南北,当时街头巷尾,人人争说。《宰相刘罗锅》的主人翁刘墉是“康乾盛世”著名清官。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诸多故事,广为民间流传。剧中李保田(饰刘墉)诙谐幽默、机智逗趣、敢说敢为的表演与王刚(饰和珅)溜须拍马、贼心贼胆、狐假虎威的相争相斗,令全剧生辉!此后由张国立、王刚、张铁林组成的“铁三角”,通过续集不断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和《铁齿铜牙纪晓岚》,将这一电视剧新品种的影响力推向极致。1997年出品的《还珠格格》改变自琼瑶小说,其第一、二部先后被湖南电视台(湖南经视)拍摄成同名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Ⅰ》《还珠格格Ⅱ》。《还珠格格》所叙述的故事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其间充满欢笑而又险象环生,欢乐与痛苦、奸邪与亲情、阴谋与爱情、命运与抗争无不包罗其中。《还珠格格》的小说和电视剧都是颇受社会大众欢迎、风靡一时的作品。《还珠格格》的收视奇迹至今难以逾越。《还珠格格Ⅰ》在内地的平均收视率超过47%,不但轰动业界和海内外,更被一些电视台台长称为挽救电视台的救世之作。1999年的《还珠格格Ⅱ》迅速打破《还珠格格Ⅰ》创造的收视纪录,在全国平均收视率突破了54%。在香港,《还珠格格》也使亚洲电视台击败无线,而在东南亚均打破或接近了历史上华语电视剧在当地的最高纪录。韩国三大电视台甚至实行了“华语电视剧封杀令”。此外,在蒙古、俄罗斯、乌克兰等地也均取得不俗成绩。《还珠格格》的重播率已经成为整个90年代到今天所有电视剧重播率最高的纪录。而且依然在不断刷新。之所以重播,就是因为收视率高。1998年出品的陈小春版《鹿鼎记》,是金庸的小说《鹿鼎记》被改编中最受好评的一版。《鹿鼎记》是金庸的“封刀”之作,也是金庸篇幅最长、风格最为独特的作品,代表了金庸武侠小说的最高成就。陈小春版能在其他版本中胜出,主要在于出色的改编。这版对原著的改动相当大,从第一集开始就把双儿提到扬州和韦小宝青梅竹马,更增加海大富为追查董鄂妃死因上扬州找寻失踪太监的情节,之后的每集几乎都有小改动,但改编后的内容完整而顺滑。本版由于抹去了原著中很多具有讽刺和揭露特色的部分,取而代之以搞笑搞怪,所以看起来很轻松。特别是《鹿鼎记》中另一位男主角——康熙形象的塑造。该剧中的康熙尽量尊重历史和原著,在事业上不可谓不成功;但在感情上,却成了一位令人感怀的悲情人物。对观众来说,这确实是一版好看的《鹿鼎记》。
    从1991年至今,时光已经过了20载,“戏说”的风潮也经过了起起落落,包括对其中广受欢迎的电视剧的拍续集与重新翻拍的热潮,至今势头不减。真的是“成也戏说,败也戏说”。
    第一,“千万别当真”的看者心态的培养。
    经过20年的业界与学界观点的交锋,加上《百家讲坛》等节目与图书市场中关于正说历史的补充,这一点已经基本澄清,观众的宽容度和理解力都提高了,不再较真于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戏说剧”中所表现的历史是经过改编者过滤的历史,它已经失去了历史的原貌,只是以历史事实为基本依托,在历史框架和时限中展现出作者对历史、对时代的理解。“戏说剧”根本就无关于历史,戴逸曾评价说:《戏说乾隆》只有“乾隆”二字符合历史。郭沫若20世纪20年代曾撰文强调他创作历史剧的动机,在于“借古人的骸骨,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第二,举重若轻的创作者的个人修养与气度的培养。
    很多跟风而上最后败下阵来的“伪戏说剧”,缺少对于艺术的基本规律的把握,只学得戏说的皮毛,以为武打、古装加爱情就是制胜的法宝,其实真正的“真经”并没有取到,结果不但自身败下马来,还坏了“戏说”的名,让所有的人都谈“戏说”色变,让“戏说”一度成为过街老鼠。
    任何一部经典,包括“戏说剧”的经典无一不是编创者卧薪尝胆、呕心沥血之作,很多是创作者创作了无数作品之后的转型制作、巅峰之作、绝笔之作。是在凡尘世界的浮沉与历练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在艺术世界的探寻与涅槃中的举重若轻,技巧娴熟。以上所列出的经典之作,无一不是这样的情况。比如《戏说乾隆》,这部作品出自台湾著名编剧宋项如先生之手,他倾其三十年的创作功力尽付《戏说乾隆》一剧,把它“戏说”得有声有色。它融史书上的记载却并不重复历史,它使其与现代生活结合,达到了宜古宜今的效果,它所展现的是帝王的日常生活和围绕在帝王身边那些充满人性及情趣的小人物,在森严沉闷的后宫事件中成为皇帝周围不可或缺的绝好点缀。再如《还珠格格》是女作家琼瑶的成功转型之作;《鹿鼎记》是金庸的封笔之作,主角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武侠模式,是非常另类的一部。这些作品另外一个共同点就是从一开始创作就不是为了“市场”所作的“艺术生产”,而是编创者融入自己对于生命、艺术的苦苦思考之后的艺术呈现。
    第三,炉火纯青的幽默与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谈到《铁齿铜牙纪晓岚4》,从2000年至今已经跨越十年,众主创也表示,该剧依旧延续着“历史是个筐,现实往里装”的宗旨,用古装的外衣来折射一些当今社会的热门事件,增添了不少时尚元素,比如说网聊、炒股等这些社会热点话题。他们坚持着“可以搞笑,但绝不恶搞”的理念,希望将经典的东西传承下去。
    同样是讲故事,有的人讲得有滋有味,有的人讲得干巴巴,这其中比的就是“添油加醋”的功夫,对于”戏说剧”而言更是如此。成功地写出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五月槐花香》《铁齿铜牙纪晓岚》等作品的邹静之说《铁齿铜牙纪晓岚》的味道可能都在细节,这些细节都采自悠久的文化,它们支持了这部戏的历史性。而那些伪戏说作品对生活缺乏深切体验和诗意性的提升,缺少艺术感染力,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只能停留在肤浅认识的阶段。
    “戏说剧”从冷却到再度兴起,这个过程给了我们许多和以前不同的思考,使我们重新反思它的价值。电视评论家时统宇先生认为,对于电视剧中“严肃地戏说”应该肯定,他说:“一部电视剧不管是‘戏说’也好,‘正说’也罢,能不能表现出社会正气,这是观众喜欢的前提,也是我们的电视剧创作者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经典已经成为经典,相信未来还会有很多的经典“戏说剧”出现。不过电视剧史上那曾经一窝风出现的现象应该是不会有了,因为在分割市场的角逐中已经有无数次失败的经验证明,单纯盗用“戏说”的名远不能分得一杯羹,更重要的还是锤炼自己的实力,端正创作的态度。
    原载:《文艺报》2010年5月14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