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颁发的中国电影政府奖——华表奖的名单中,《故园秋色》榜上有名。这部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出品,郑洞天执导的影片,撰取陶铸同志1951年回到家乡(湖南祁阳)的三天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往事回忆,以抒情散文式的叙事风格,现实与历史交融的手法,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陶铸同志的亲情、乡情及严格要求自己心系人民群众的高风亮节。 《故园秋色》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部电影的主人公陶铸,通过编导的努力,也通过演员王虎城的努力,终于栩栩如生的活跃在银幕上,也活跃在观众的心坎里。 为了塑造陶铸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编导采用现实与历史两条线索平行交叉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既描述了陶铸回乡三日的所作所为,又讲述了陶铸从山里娃到革命家的成长过程,把历史与与现实融合为一,避免了单薄和单调,使陶铸这个人物形象更具立体感,更为丰满,也更加真实。 《故园秋色》在塑造陶铸这个革命家时,除了关注他的理想毅力,更加关注他的情感历程。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山山水水似乎都带有情感,电影用充满抒情色彩的镜头,捕捉到许多意味深长的画面。重见湘江,陶铸感到陶醉;重见县城,陶铸思绪万千;重见故居,陶铸更是激情难抑,欢呼雀跃,似乎回到了童年……这些镜头,把一个革命家的内心世界剖析出来,展示出来,向深层次挖掘,作深层次分析。 注意典型细节的选择与运用,也是《故园秋色》人物塑造一大特色。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编导便用一连串经过精心选择的细节来弥补。在县中食堂吃中餐,陶铸的几句话,平易近人,亲切感人,体现出干群一致的优良传统。陶铸急冲冲地回到故居,却不见母亲;来到灶间,见到母亲,母亲却又不认这个儿子;消除了误会,母子尽诉衷肠,开怀畅饮。这些细节,带有一定的悬念,引人入胜,促人深思。 《故园秋色》的导演郑洞天是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主任、教授,中国导演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曾经执导过《向导》、《邻居》、《人之初》等影片,多次荣获“政府奖”和“金鸡奖”。郑洞天导演的影片,向来以意境悠远见长,《故园秋色》也体现了这个特色。 艺术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实境表现虚境,以有限表现无限,把有形描写和无形描写相结合,使再现真实实境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使有限的具体形象和想象中无限丰富形象相统一,从而创造出强烈的动态美、空间美和传神美,给人以真实感和自然感。《故园秋色》充分利用“故园”和“秋色”两景作文章,将情与景结合得水乳交融,创造出赏心悦目的意境氛围。影片开头,火车停在山区小站,刚完成剿匪任务的广西省委代书记陶铸走下火车,薄雾飘渺,鸡鸣悠扬,家乡的山水吸引了游子的目光,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古老的文昌塔,清澈的湘江水,光滑的石板路,勾起了陶铸的思乡思亲之情,也为影片优美意境的营造,准备了自然条件。 当然,仅仅展示自然环境的闲雅幽静,并不能完美地营造艺术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己。”“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意。”认为意境即物我之结合。《故园秋色》的编导善于将情与景、意与境相统一。陶铸的哥哥陶自强,曾是家乡的才子,并与陶铸一起考入黄埔军校,一起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双双被捕入狱。由于信仰不同,由于意志的差别,陶自强自首出狱,成了国民党的军官、县长,解放前退出政坛,解放后又成为祁阳中学的校长。因为战争,兄弟之情强遭拆散;由于和平,同胞之谊重又相续。陶铸寻找兄长的情节在影片中贯串始终,但陶自强由于种种顾虑,始终不肯露面。在陶铸回故居的路上,影片摄取了一组组南方山区特有的秋景,层林尽染,漫江碧透,印证了陶铸的诗句:“东风吹暖碧潇湘,闻道语溪水亦香。最忆故园秋色里,满山枫叶艳惊霜。”以景抒情,更好地体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 陶铸与母亲久别重逢,影片又用了一组空镜头,展示出老屋的古朴和故居的幽静,无言而含情,抒发出陶铸对故乡和乡亲的思念,也抒发出乡亲们对陶铸的牵挂,情景交融,意境互渗,把作品的主题艺术地表达出来,触动了观众的心灵之弦,从而产生了共鸣。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