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电影来说,2009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市场大潮汹涌澎湃,国产电影生产总量、公映数量、单片票房以及过亿票房影片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发展趋向,又一次打破纪录,生产影片可望超过460部,票房总额据估计可能达到60亿元,比2008年的43亿元增幅近40%。 从2002年起,中国电影票房以平均每年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9年增幅提速达到40%,令人刮目相看。2009年电影业中的商业主流电影、献礼片以及其它充满诚意的创新性影片,作为一种多面向的存在,逐渐聚集成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基本电影的格局。这种基本电影的重要转型、跃迁及发展变化,体现在坚持改革、创新思维观念、创新传播途径等诸多方面,通过创新提高电影质量,所呈现的是一个争奇斗妍、全面繁荣而又绚丽多彩的电影世界。中国电影业卷入全球性发展、转型和竞争的真实需要,其中形成主潮的这种基本电影具有明显稳定、繁荣的特征。与此同时,直接面对电影业的生产力发展,也出现了比较突出的困扰和忧患。 大片制造 2008年,《赤壁(上)》《长江七号》《大灌篮》《功夫之王》《画皮》等8部国产影片创造了每部票房过亿元的成绩,其中《赤壁(上)》票房达3.1亿元。2009年伊始,中国电影迈上快速发展的轨道,国产电影出现“井喷”现象,贺岁档大片当道,票房成绩不俗。冯小刚的《非诚勿扰》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从投入产出比而言,用5000万的成本换到了国内市场3个多亿的票房。接着是1月上映的吴宇森的《赤壁(下)》,挟上集人气,获得2.6亿的票房佳绩。具有多重突破性意义的影片《建国大业》票房高达4.2亿 ,创下中国国产电影市场的新纪录。《风声》(2.2亿)、《三枪拍案传奇》和《十月围城》票房也都突破2亿。而《南京!南京!》(1.7亿)、《花木兰》《风云2》《窃听风云》《刺陵》等影片对票房的贡献可谓有目共睹。 在这之中,境外的资金投入和创作机制的融合,表现出活跃的态势。合拍大片对自身的信心,再现于电影发展的工业、经济和美学中,并且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电影创作与制作空间的拓展,电影宏大叙事及工业操作的复杂性,耗资巨大,对大片融资、生产成本扩大并保障制作及发行利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合拍片数量、规模不断扩大,香港电影和内地进行大面积的合作,不断刷新国产单片票房新纪录,打造出新的基本电影的品牌,构成中国电影的当下和未来。 在2009年的电影市场上,票房过亿的影片很多,其中进口片票房情况不错,如《变形金刚2》单日票房4000万元,总票房4.3亿,《2012》的票房更是高达4.56亿元,成为本年度中国电影票房排名的前两名。虽然国产片票房连续7年超进口片,但好莱坞的市场强势,仍然留下电影业新竞争的后果:国产影片没有丧失和剥夺,但也不能过早欢欣鼓舞,放弃自己的责任。显然,进口影片所做的贡献不只是票房,还在于它所转化成的对国产电影转型、发展反作用的力量。 题材类型趋向多元化 2009年的基本电影及其创作选择与路线,不是单一性的存在。大片持续发展,带来电影市场一片火红景象。创作数量颇丰、票房成绩喜人,是与题材、类型多样性拓展和艺术水准的提高联系在一起的。被编导主创人员称之为“英雄史诗片”的《建国大业》,是一次勇敢的成功尝试,影响广泛。这部影片并非表现一个静态的历史,而是展现了对中国具有转折意义的建国前四年间的动态历史,以一种很严肃的视角,从主流的位置上来拷问我们当下富有现代性的一些话题,是其更深一层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建国大业》诠释了一种比较大气、颇有历史感的“中国”概念。继《梅兰芳》在2008年岁末取得思想和艺术上的突破之后,《铁人》《邓稼先》《潘作良》《袁隆平》《孟二冬》等影片, 触摸时代脉搏,感受普通大众的情感、思想和心理,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在2009年的影坛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提升了传记片的整体水准。《白银帝国》 《熊猫回家路》充满人文色彩。而极具后现代风格的黑色喜剧 《疯狂的赛车》《三枪拍案惊奇》《夜·店 》《大内密探零零狗》《熊猫大侠》则追求娱乐的主调,这样的以搞笑为卖点的喜剧电影,票房成绩大都不错,甚至出现轻松过亿元的情况。章子怡担任制片人的爱情轻喜剧《非常完美》,也成为市场亮点。在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华语大片主导电影消费市场的情况下,体现电影多维美学表现的中小成本电影虽然在票房大战中没有和大片构成正面交锋,但是像《斗牛》《倔强萝卜》《高兴》《 我的唐朝兄弟》等片,投资不高,小人物史诗的定位及其在制作上的并不马虎,使得这类影片的生命力仍然旺盛,并获得上佳的口碑。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气冲天》 《麦兜响当当》等的制作与推出,也富有创意价值,尤其是前者,作为内地本土化动画电影制作一路火爆,以8000多万元票房取得胜利,更是成为年度电影市场的突破之作。这些影片注重创新和弹性,努力积累非主流剧情片运筹市场的优势,对目标观众的心态把握比较成功、到位,作为本土电影差异性制作的重启,以及多片种、多类型影片市场的拓展和转型,在题材类型以及精神上显得与众不同,对于分享经验、寻找对策、夯实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实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贪大舍小,大片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尽管大片蓬勃的生命力注定是未来主流,但改变大片一统市场天下与格局,势在必行。 献礼片呈现独特的思想和文化 商业主流大片和品种繁多、类型丰富的中小成本影片成功进入院线,为2009年的电影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但是,只讲市场,一味追求票房的娱乐化趋向,同样也会损害国产基本电影的实力,影响其健康成长。2002年电影综合效益不足20亿元,到2009年,综合效益估计会突破100亿元。由此,中国电影业整体实力有所增强,电影发展后劲颇足,对时代的快速反应能力与互动也比较突显。这之中,献礼片产生的有效动员,配合政治文化传播工作,为树立和展示国家电影的良好形象、营造客观开放的电影舆论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总体实力值得肯定。4月中旬,中宣部文艺局和广电总局电影局联合举办了第一批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影片的推介活动,集中推出《铁人》《南京!南京!》《高考1977》《大河》等影片。有关部门通过多种形式协调好放映工作,扩大影片的宣传力度,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8月至9月间,第二批重点国产影片推介活动展开,《建国大业》《沂蒙六姐妹》《天安门》《惊天动地》等影片,陆续进入主流院线。《天安门》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沂蒙六姐妹》表现军民情感,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制作水平不低。而注重资源整合与艺术创造、众多明星参演的《建国大业》,将谍战元素融入主旋律的《风声》等片,更是实现了让主旋律影片更加有质量也更好看的目的,受到观众的欢迎。这些献礼作品,尽管质量并不十分整齐(有的明显缺乏竞争力或竞争力完全靠政策力保),但大都时代感强烈,主题鲜明,思想深刻,以比较个性化的丰富的影像叙事方式艺术地再现历史、反映现实,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体现了某种叙事、故事、价值体系上的整合、回归与情感表达。2009献礼影片拍摄和制作,都体现了电影人高涨的创作热情,无论是题材选择、主流价值的建构,还是演员的表演、镜头的运用、画面语言和配乐等等,都体现了积极的自觉意识和比较认真的态度。 把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做得好看,增加艺术质量,使主旋律回归到艺术规律当中,是我们当前电影创作与生产的任务,也是可能产生具有本土化创新意义的好时机。 进入一个盘整期? 还需要看到,进入2009年电影市场的不少影片,带来了两极的观影态度和看法,饱受争议。来自于社会、舆论和业界的诟病,给中国电影从业者带来不少纷扰。票房火、口碑差的困扰又一次强烈地萦绕在电影创作和生产之中。在近期银幕上出现了比较多的恶俗或暴力、血腥的镜头,引起了一些观众的反感和舆论的批评。创意少、跟风多的单一、重复的电影,不能完全紧跟观众的需求,票房和口碑的矛盾关系,成为一个难题。 而一些著名电影人正在沦为边缘人,放弃自身的责任。不少大片一味被商业利润所吸引,名不副实,正印证了电影拍摄者为追求短期目标而不择手段的恶果。走市场虽然可能利润可观,但过于依靠电影市场拉动电影业的增长无疑是饮鸩止渴。 中国电影是否要进入一个盘整期,以迅速提升电影创新能力,拥有更强的声音?尽管中国电影最好的发展当然不是“玻璃”一样的东西,平滑、冰冷,毫无瑕疵,但矛盾解决之道,还在于对基本电影的中国模式给出合理而清晰的定义,同时踏上从头再来的创新之路。基本电影的迁徙、竞争和升华需要启迪思路,以此改变、调适我们对未来电影的认识。电影家将自己无保留地交付市场,为某个公司、某个方向服务而完全丢掉社会责任感,是误区。用情感性的审美方式把握世界、感动观众,以此净化环境、净化人的心灵,对这个世界进行表达,更加重要。电影家并不是企业家,他的使命更在于要在影片质量上下功夫,将艺术向前推进,让许多人看了影片以后感到眼前一亮。当然,创造电影与电影传播有区别,基本电影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不应只有一条主线、一个意义。对此应给予正确的认识、看待和把握,对于当代电影创作重拾远见、走向成熟,并进而摆正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齐心协力推动中国电影进一步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时代互动的大门已打开,风会继续吹。中国电影如何“牛气冲天”已成过去,马上即该“虎虎生威”了。让我们出发。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