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所谓客家是与土著居民相对而言的。据有关资料介绍,客家人现有人口总数约5500万[1],分布在赣南、闽西、闽北、粤东、粤北、广西、四川、湖南、贵州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一也有一部分侨居海外,主要在亚洲国家及美洲、欧洲、澳洲等地。真正意义上的客家专题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罗香林先生1933年发表的《客家研究导论》为标志。改革开放以后,客家文化的研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作为客家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客家音乐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主要体现在对客家山歌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常常从两种角度入手对客家山歌进行研究。一种是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把客家山歌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另外一种是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对各个地区(这种地区的划分以自然地理状况或行政区划为依据)的山歌进行单独的研究,如对于广东粤东地区、江西赣南地区山歌的研究等等。当然,二者经常是互相渗透、相互交织的,只是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总结,希望能为客家音乐的研究尽一份微薄之力。 一、客家山歌宏观研究的成果 从宏观角度出发对客家山歌的整体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关于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划分的理论,是民歌研究中重大的理论突破,对于汉族民歌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乔建中、苗晶撰写的《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以下简称乔著)[2],以及周青青所著的《中国民歌》(以下简称周著)中[3],都将客家民歌作为一个民歌特区来进行论述,称作“客家民歌特区”。这首先是对客家民歌特色的充分承认和肯定,同时也将客家民歌置于全国汉族民歌的大背景之下,便于我们从全局出发,对客家民歌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乔著指出,客家民歌的主要体裁是山歌,并将客家山歌分成了粤东北、闽西、赣南三个次级色彩区。客家山歌的旋律特点大多以四声羽调式和五声徵调式为主,旋律音调结构方面的特点是强调“徵一宫”、“羽一商”四度音调,尤其是“羽、商”两音在旋律中有其典型意义。周著则对客家人的历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从语言学的角度,指出客家方言的特点,书中附有客家方言的调值调类表格。同时周著还指出客家山歌常用的音列有。 星海音乐学院的温萍教授为客家山歌的研究倾注了大量心血,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他在大量实地考查的基础上,撰写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章(见文后附录),并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客家山歌探胜》[4]。在这部著作中作者总结了自己在1992年以前的许多研究成果(作者1992年以前在《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发表的一系列文章的成果在这部专著中有所体现)。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客家山歌研究专著,可以说为客家山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章,客家山歌概述。在这一章,作者从源流、社会内涵及文化价值、歌词特点及音乐特点四方面较为详实地对客家山歌进行了概述。第二章,客家山歌的流变。在这一章中,作者分别对闽西、粤东、赣南、广州、湘东、贵州、台湾七个地区的客家山歌,从歌词和音乐形态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笔者认为虽然作者在这一章当中没有提到色彩区划分的理论,但是他将客家民歌特区的山歌分成了七个小的次级色彩区进行论述(作者没有用色彩区这个术语,主要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分别论述的)。由于笔者对于客家山歌缺乏田野调查再加上文献资料以及学术视野的局限,对于他的这种划分方法不敢轻易苟同或提出别的看法,但是他的这种划分是对于民歌色彩区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同时也为客家山歌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础。笔者认为,对于客家山歌的次级色彩区的划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第三章,客家山歌剧。作者对客家地区山歌剧的历史以及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其前景进行了预测,提出自己的看法。 冯光钰的《客家音乐传播》[1],是客家音乐研究方面较为出色的一部专著。作者从移民文化传播的角度,结合客家音乐的现状对客家音乐的源流作了论述。在该专著的第二章第二部分中专门论述了客家山歌的传播流变。作者注意吸收客家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成果,将客家音乐文化放置于整个移民文化当中去考虑。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借鉴传播学的理论对客家音乐进行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拓宽了研究的思路。全书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客家民系源流的几种看法。正如作者所指出的:“只有弄清了客家民系的源流才可能理顺客家音乐的形成和流变。客家民系与客家音乐是一种主从关系。”作者在该书的开始用了相当的篇幅对客家源流研究简况进行介绍:(l)罗香林的“中原最纯正的汉人后裔”说;(2)房学嘉的“土著(古越族)说”;(3)万陆的“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说;(4)陈之平的“南方各民系融合”说;(5)胡希张等人的“汉土融合”说。作者在这部分的结语中明确表示:“我认为客家民系不可能是‘纯血种’的汉人,也不会全是当地的土著,而是汉土交融而成。”由此可见,作者是赞成“汉土融合”说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音乐传播与中原移民同步开展的情况。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论述了客家音乐的三种传播方式:(l)直接传播;(2)跳跃式传播;(3)反向传播。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论述了客家民歌、客家汉乐以及客家汉剧的自然传播流变。作者以大量的谱例分析为基础,证实客家山歌的根在中原地区。同时,移民传播在客家山歌和中原山歌之间所起的桥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变异性很大,所以大部分客家山歌在中原地区很难找出原型。第三章中,作者主要论述了移民对于客家音乐特点的影响,进而得出客家音乐是移民音乐和土著音乐的有机结合。 王耀华的《客家山歌音调考源》[5]一文,对于客家山歌与中原地区山歌以及南方原住居民山歌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作者主要是从调式色彩出发进行论述的,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令人信服。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了徵、羽、宫三种客家山歌的音调概貌。第二部分运用比较的方法,列举谱例进行分析,从比较中分别探寻了徵、羽、宫调式的客家山歌音调的渊源。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简短结语。作者作出如下的推断:(l)徵调式是客家山歌的主流,是随着客家先民南迁从中原地区带过来的;(2)羽调式的客家山歌则主要是受到了南方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影响而形成的;(3)宫调式的客家山歌则是畲、客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产物。笔者比较赞同他的这个推断,同时认为这种思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即使作者的推断并非完全正确,但他的这种研究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正如作者所指出的,这方面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料和实地的考查才能进一步深入,才能得出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沙汉昆的《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6]一文,则是从发展客家山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主张。作者在文章的开始部分写自己1963年在兴宁搜集了45首客家山歌,并对其调式、音阶、音域、结构四个方面作了精确的统计,然后依据统计结果的计算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部分显然不是文章的重点,但笔者却十分赞同他的这种借助数据统计的研究方法,结论是立足于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不是研究者的主观臆断,因而是较科学的也是具有说服力的。接下来的第一部分,作者提出从音阶、音域以及结构面对客家山歌进行扩展。第二部分提出从调式类别上对客家民歌进行发展。第三部分提出运用调式转换、调式交替进一步发展客家山歌。每一部分中作者都举出大量的实例进行论述,并把实验的结果也列举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为探索运用客家山歌素材进行创作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此文的独特视角以及其中渗透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客家山歌的研究是大有裨益的。 二、客家山歌微观研究的成果 从微观角度出发对客家山歌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当然,有些成果是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取得的,同时微观研究也推进了宏观研究,有时二者很难截然分开。如温著的第二章就属于微观研究,而其它部分则是宏观研究。 这方面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论文当中。如温萍1997年的文章《粤东情歌—谈广东东江沿岸的客家山歌》[7],首先将东江客家山歌分成了三个更小的色彩区:(l)北部(上游)区,包括龙川、和平、连平县,处于偏僻山区,该地区山歌激越、奔放,跳动较大。(2)中部(中游)区,包括东源、紫金等县,有缓慢抒情的山歌也有豪爽而高亢的。(3)南部(下游)区,包括博罗、惠阳等县,地处平原和滨海地区,山歌特点是平和、抒情委婉。随后,作者又从歌词的题材、体裁,音乐的调式、音阶、旋法以及曲体结构诸方面对东江地区的山歌进行了总结。作者为客家山歌色彩区的划分作了有益的尝试。 在王耀华和刘春曙合著的《福建民间音乐简论》[8]一书的第一章第三节——《福建汉族民歌的色彩区及其调式、音调》中,对福建省的客家山歌进行了论述。作者将福建省的客家山歌分成了两个色彩区:(l)闽西客家山歌色彩区,包括闽西旧属于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宁化、清流、归化等县和连城部分地区。该地区客家山歌特点是徵调式为主,羽调式次之,强调商、羽二音。(2)闽北客家山歌色彩区,包括福建省西北部的邵武、光泽、建宁、泰宁、将乐、顺昌六县。由于该地区居民是由江西省迁移过来的,因此,这一地区客家山歌的特点与江西的客家山歌有些类似之处,如常以吃号性的“哎呀咧”开始。另外,该地区的山歌羽调式占优势,也有徵调式的(旋律多样)。 严永通、凌火金合著的《广西客家山歌研究》[9]一书,是关于广西客家山歌的专著。该书主要对广西客家山歌的歌词进行了论述,没有涉及音乐。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句式形体结构,对广西客家山歌的歌词结构形式进行论述,将其归纳为三言体、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十一言体以及杂言体七种形式。第二章,韵律,主要论述广西客家山歌的押韵及换韵方式、客家方言的平仄声问题。第三章,主要表现手法,论述了广西客家山歌继承传统的赋、比、兴三种手法和比拟、双关、夸张、引用、蝉联、反复的表现手法。第四章,与其他歌谣相互影响和吸收,介绍广西客家山歌与本地民歌以及壮族、瑶族的相互影响和吸收情况。第五、六、七、八章则根据功能的不同分别对仪式歌、劳动歌、劝戒歌、情歌进行了论述。全书内容丰富多彩、论述细致入微,为我们了解客家山歌的题材内容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料。通过这本专著我们也可以了解广西客家人的民俗、精神风貌、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的情况。 李勤科撰写的《梅县地区客家山歌初探》[10]一文,多视角地论述了梅县地区的山歌。该文第一部分论述了客家人的源流,对客家人的习俗和特点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在第二部分中除了从调式、音阶等方面论述客家民歌之外,还对梅县地区客家山歌的润腔方式和表演方式进行了论述,目前别的文章中没有涉及到这些方面或很少涉及。 谢高的《梅县地区宗教音乐与民歌关系》[11]一文,从宗教与民歌关系的角度对梅县地区山歌与道教、佛教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文章的视角是很独特的,是对客家山歌研究与宗教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有益尝试。作者在文章前两个部分对梅县地区人民的宗教信仰状况作了简单介绍,然后论证了山歌歌词对于佛教音乐唱词的影响,最后作者以实例论证了佛、道二教对于民间音乐的吸收(其中包括对客家山歌的吸收)。客家山歌与宗教音乐关系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该文的作者为客家音乐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角。 另外,在一些省级单位主办的,以发表创作歌曲为主的歌刊当中,也刊登了一些客家山歌方面的文章。这些篇幅较短小的普及性文章,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较为通俗易懂,并且往往可以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和一些重要的信息。可惜的是现在许多省级所办的音乐多刊物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被迫停刊,一些正仍在出版发行的,往往把商业利益放在首位,大多数的刊物以大量篇幅介绍通俗歌手、通俗音乐方面的内容,以迎合市场趣味,扩大发行量,而对民族音乐的介绍却很少。笔者无意贬低通俗音乐的艺术价值,只是为民族音乐不被这些刊物重视而惋惜。 三、总结 在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客家山歌的研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笔者认为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应尽早对客家山歌的色彩区划分问题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争取早日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然后再分别对各色彩区进行深一步的研究。此外,还应借鉴语言学的方法对客家山歌的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进行更深一层的研究。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是不够深入的,真正借鉴语言学的文章是很少的,即使有些文章提到了语言,但不够深入,并没有提升到语言学的高度。当然这是一项艰苦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扎实的语言学、方言学的专门知识,也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作大量的工作。笔者坚信,在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客家山歌的研究一定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l]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苗晶、乔建中.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l,2). [3]周青青.中国民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4]温萍.客家山歌探胜[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 [5]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J].音乐研究,1992,(4). [6]沙汉昆.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l). [7]温萍.粤东情歌—谈广东东江沿岸的客家山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8]刘春曙、王耀华.福建民间音乐简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 [9]严永通、凌火金,广西客家山歌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10]李勤科.梅县地区客家山歌初探[J].民族民间音乐,1987,(3). [11]谢高.梅县地区的宗教音乐与民歌的关系[J].民族民间音乐,1987,(3). 附录:客家山歌研究重要文献索引 (l)温萍:《客家山歌探胜》,海天出版社(中国深圳),1992. (2)苗晶、乔建中:《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5,(1,2). (3)冯光钰:《客家音乐传播》,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4)严永通、凌火金:《广西客家山歌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 (5)温萍:《粤东情歌—谈广东东江沿岸的客家山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2). (6)温萍:《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2). (7)温萍:《谈湘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3). (8)刘富琳:《闽西客家山歌的旋律特征》,《比较比较音乐研究》,1997,(l). (9)温萍:《客家山歌艺术特色》,《乐迷》,1996,(2). (10)王耀华:《客家山歌音调考源》,《音乐研究》,1992,(4). (11)谢高:《梅县地区的宗教音乐与民歌的关系》,《民族民间音乐》,1987,(3). (12)李勤科:《梅县地区客家山歌初探),《民族民间音乐》,1987,(3). (13)张文祯:《广东兴梅客家山歌的音乐特点》,《岭南音乐》,1979,(4). (14)温萍:《谈台湾的客家山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7,(2). (15)温萍:《浅析贵州山歌的多元性》,《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89,(4). (16)温萍:《客家山歌概述》,《广州音乐学院学报》,1984,(3). (17)沙汉昆:《发展客家山歌的一些设想与实验》,《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0,(l). (18)邱展兰:《红色故乡的山歌—兴国山歌简介》,《心声歌刊》,1982,(3). (19)乔建中:《南国的牡丹—客家山歌》,《山东歌声》,1983,(9). (20)莫日芬:《浅谈广东客家山歌音乐—梅县山歌的音乐特点),《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1,(4). (21)莫日芬:《广东梅县客家山歌研究之二》,《民族民间音乐研究》,1983,(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