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电影人思考《阿凡达》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小立 参加讨论

    影片《阿凡达》自在中国放映以来,引起了强烈反响。不仅在中国,在其他一些国家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不少理论家和评论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特别是有很多网民通过博客、发贴等形式评论这部影片。他们在评论这部影片的同时,也对中国电影创作和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在《阿凡达》全球热映的大背景下,由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支持,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日前在京召开。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副局长张宏森,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康建民、副书记许柏林,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当代电影》主编张建勇,文艺评论家张颐武、黄式宪、路海波、丁亚平、陈晓云、胡克、周星、赵宁宇、张卫,电影导演尹力、冯小宁、黄军、陈国星、沈东等参加座谈会。与会者认真总结了《阿凡达》对电影创作、电影制作方面所带来的新鲜经验,探讨了《阿凡达》对中国电影的启示意义,认为在当前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充分学习、借鉴和吸收世界范围内优秀电影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方式方法,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艺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之一。
    手段带来思想和理念的开放
    我们曾经指责过一些把电影画面拍得过于艳丽和唯美的影片太假,于是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电影风起云涌。看了《阿凡达》之后,又不得不让人思索:怎样把更多的观众拉回电影院中来?与会者提出必须要寻找电影这一艺术品种独特的优势,就是充分利用最新电影工业和最新电影科技成果,来强化电影作为一个银幕、或者是大银幕、或者是巨大银幕的展现。《阿凡达》集中强调了这一概念,可以说给电影带来了一场革命。该片导演卡梅隆14年以来所做的对电影摄影机的研究和改造,其成果就是现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3D数字电影《阿凡达》,它所营造的光影色调的艳丽、饱满和我们长期以来追求的具有生活质感的纪实美学明显拉开了距离。卡梅隆所追求的这一充分美化了的观赏效果,其实是对我们革新电影美学的又一次新的革命和更新,这正是事物是螺旋式前进的哲学观念。电影理论家认为,《阿凡达》通过非现实或超现实的影像表现,创造了视觉奇观,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阿凡达》的这种奇异美学开拓了影院美学的新时代。中国电影往往为了一个电影理念的实现,而牺牲掉电影的画质或者是电影的效果。需要我们承认的是,手段的变化会带来思想和理念的开放,也带来了新的美学意境。
    一次整体震撼上的成功
    《阿凡达》的确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契机。秉承了好莱坞一以贯之的影像奇观化、并达到极端化了的《阿凡达》,其导演卡梅隆是一位有情怀的电影导演,他把技术赋予了生命和情感。《阿凡达》不仅仅是电影技术上的震撼,而且带来的是电影整体震撼上的成功。与会者认为,《阿凡达》的成功是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内容和可贵的人文情怀,是一次技术、思想、艺术上的完美结合。以往我们认为只有现实主义创作才能体现现实主义精神,而《阿凡达》完全是在一个不知所云的时间、不知所云的空间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完全是非现实主义笔法,但辐射的是丰富的现实,表现了非常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这种好的情怀需要中国电影来借鉴。中国电影总是刻意地编一些奇绝的故事,在电影当中搞一点曲折的人性,但有时往往迷路,往往在这种曲折的人性当中不知归宿。我们需要学习对人性简单和纯真的认定,首先要完成电影在情感层面或在心灵层面与观众的对接,在这个对接基础上,再讲述更深、更远、更曲折、更丰富的故事,这样一种直接的传达比我们在曲折途径当中找不到归宿要好很多,这一点是需要我们学习的。有学者认为,《阿凡达》对于想象力的完美表达是中国电影最缺乏的能力,中国电影追赶技术不难,但能否做到人和技术融为一体是关键。来自高校的学者指出,中国电影想象力的缺乏和我们长期的艺术教育有关,值得反思。
    14年磨一剑的耐心
    卡梅隆用了14年做这部电影的确检验了电影人的耐心。与会者认为,卡梅隆以14年对电影摄影机的研究、对3D技术专利的突破(我们看到的3D成果仅仅是专利成果当中的一小部分)所带来的更多思考是当下众多导演很难做到耐得寂寞,卡梅隆的创作价值就是沉得住气,不急功近利,在影像奇观中呼唤全球化下的人间道义。卡梅隆的14年磨一剑、《阿凡达》的人文情怀,对当下泛娱乐化的中国电影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中国电影的自信与突围
    《阿凡达》告诉我们,电影可以这样拍,但不是所有的电影都这样拍,这是与会导演发出的声音。在承认《阿凡达》带来里程碑价值的同时,中国电影的创新不能割断传统,要增强原创力。中国观众在和全世界的观众同步欣赏这部美国大片的同时,不能忽略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贴近现实、记录时代、对人们最普通情感的表达仍然是中国电影本土化的可行之路,表达我们自己是中国电影不能缺失的方向。
    有导演认为,从卡梅隆对电影想象力和电影梦想的超越对比中国电影,我们不仅差硬件,更差的是软件和人才,国家对3D电影的发展要有一盘棋的整体规划和长远的战略考虑,要形成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上的优化组合。与会者认为,就题材而言,中国既有浩瀚的古典神话题材,也有大量超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我们需耐下心来打开智慧大门,用我们的虚心、用我们的聚精会神,创造出具有东方模式和中国特色的电影。我们应总结经验、继承传统、学会突围,制造出我们的电影奇迹。
    其实,中国电影人能够坐下来谈美国电影,已经证明了中国电影的信心,我们不必盲目追赶,甚至克隆。但愿不要出现一批只重技术和奇观而缺少情怀的跟风作品。
    康建民主持会议,童刚作总结发言。
    原载:《文艺报》2010年01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