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一部融浪漫于实史的爱情史诗 ——略谈《相伴永远》的得与失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舒其惠 参加讨论

    《相伴永远》是一值得称道的影片。众所周知, 20世纪的中国历史,是一部风云变换,光辉灿烂的革命史,既艰难曲折,又威武雄壮。它是由无数革命先烈和领袖们用其辉煌的人生写就的。李富春、蔡畅这对革命伴侣,就是这部历史中闪光耀眼的两位伟人。为纪念他们的百年诞辰,在这世纪之交,将他们的光辉人生再现于银幕,这本身就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但作为一部影片,题材的价值只给它提供了成功的基础,真正的魅力主要还来自于作品自身的构造和艺术表现。《相伴永远》的成功主要还在于:
    一、独特的视角和颇具匠心的构思。李富春、蔡畅在中国革命的曲折历程中,相携、相扶、共同战斗了半个多世纪,在老一辈的领袖群体中,他们是独特而务实的一对。面对这样的传主,并要等同地将其作为主角,在有限的银幕时空里,较完整地、艺术地、且诗意化地再现其辉煌的战斗历程,其难度是很大的。然而,以丁荫楠为主的创作者没有被难住,他们拓展了丁导往昔拍摄传记片善于营构版块情节的成功经验,又大胆突破了传记片习用的历时性构架,从爱情的视角切入,以这对同年同月生,同时投身于革命,相携、相扶、战斗到终了的伴侣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匠心独运地营构了“现在时”、“过去时”与“心理时”相交织的三个时空,给影片一种史诗型的构架,并带来了某种追忆性的诗化色彩。同时又甄选了“巴黎之恋”,“遇难香港”、“为迎接新中国而战”和“在历史的曲折中抗争”等四大最富表现力的情节段落,写他们以邂逅相逢到相识、相知、相恋的浪漫,写他们在长期的奋斗中相扶、相倚、相帮,直到生命终结的挚着与坚贞。对四大情节段落的展开,既各有所重又不均衡使力。”有的粗笔勾勒,有的工笔细描。如将“在历史的曲折中抗争”一段作为重头戏着力铺陈,便使李、蔡对革命、对事业、对爱情无限挚着与坚贞的气度与品性,得到了极具深度和震撼力的展现。
    鲁迅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为何不丈夫。”爱情与革命,本来不会是相互拒斥的,故在三、四十年代的我国,曾出现过不少且表现和歌赞以爱情与革命为主题的作品,无奈彼时的创作者缺少对革命的真正体验与体察,不能脱去小资产阶级特有的“罗曼蒂克”情调,以致形成了一种“革命”加“爱情”的俗套,其成就自然不高。新中国建立后的创作,在那斗争哲学愈益张扬的环境中,逐步将写爱情视为畏途,尤其是那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的名言的流传,使人更将爱情的浪漫与革命的严酷对立起来,使大量的文艺创作,尤其是写英雄和领袖人物的传记作品,不敢涉猎爱情的雷区,以致造成此类作品往往是严峻有余而情韵不足,而《相伴永远》则通过视角的转换和艺术构思的创新,将领袖人物传纪片应有的史诗性品格与爱情片应有的浪漫情怀,成功地融构在一起,这就不只是一种创作观念上的突破,更是一种艺术表现上的超越。
    二、极具时代氛围与蕴含的画面及场景营造。影片从选景、搭景、造型到色调和节奏的运用,都是紧紧地贴合着四大情节版块的特有需要进行的,颇具匠心。如“巴黎之恋”的画面与场景营造,就诗意化地表现了李、蔡为寻求真理而相遇、奋斗在异国他乡所特有的激越而浪漫的情怀。在这里,画面、色调、节奏都成了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元素。在人物的行动上,影片大量使用了运动式长镜头以形成一种前进式节奏,去充分展现那群赴法留学的热血青年敢作敢为,激昂亢奋的精神风貌;在环境氛围的营造上,导演有意识地将自然风光与人文环境错位,多用较浓丽的高调,以展示巴黎所特有的明媚、旖旎与优美;对人文环境的描写,则以较灰暗滞混的低调,呈现出沉闷中的压抑。这既是对“一次大战”后彼时彼地真实情况的写实性表现,更渲示出了闷藏在中国留学生心中的潜台词,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家。这批怀抱高远,决意献身祖国的学子们是要回去的。
    影片的重头戏——“在历史的曲折中抗争”,是最充分地展示了李、蔡这对老革命伴侣,灵犀相通,永生相许伟大情怀的一段。他们对“文化大革命”的难以接受,以及所遭受到的天大委屈和内心深处所激起的巨大愤懑,都成功地凭借了画面、场景、造型、节奏,以及由之汇构而成的独特氛围所熔铸出的独特电影语汇。尤其是两位老人在医院相隔着玻璃,凭借着纸条上的一言半语传递心曲,是何等的发人惊叹,动人心魄,又是何等的富于诗意啊!尽管这是李、蔡最后诀别时的实有一幕,可我仍然要说这是艺术家的一个极具表现力的天才发掘。
    三、恰切的演员遴选和对人物性格的准确把握。
    一部故事片,尤其是人物传记片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要落实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丁导对李、蔡两位主角饰演者的遴选,显然颇费周章,且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眼光。影片中青年与中老年时代的李、蔡,分别启用的两对形体气质各异的演员,都准确地把握住了人物独特的气质和性格。尽管饰演青年时段的演员与传主在形似上存在某些差距,但由于今日的观众对李、蔡青年时代的声音笑貌,并未形成固定的观赏定势,因而对于他们与传主的体貌未能完全重合并无多大拒斥,何况他们牢牢地抓住了传主特有的热情、奔放、干炼,勇往直前的内在气质,从而塑造了血肉丰满、真实亲切的青年李富春和蔡畅。
    至于李、蔡的两位中老年时段的饰演者,则不仅因形似给人带来了亲近感,更由于他们对这对成熟的领袖人物所特有的大度、沉稳、坚定、刚正有着更准确而深切的把握而更显魅力。尤其是“在历史的曲折中抗争”一段,创作者赋予人物的对话和言语十分精简,更多的是靠演员的眼神、手势,步履等形体语言谈话。人们都知道,电影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是属于感受的艺术。于是,《相伴永远》的饰演者在导演指导下,充分地发掘和运用了电影的这一特性。演员们眼神中的一种茫然,嘴角边的一丝苦笑,或沉重或刚毅的步履,或紧锁或舒展的眉梢……使人物的内在情愫和人物间的内在冲突,得到了很有蕴含和张力的表现,观众感受到的,比那些说尽说足的对话要丰富得多,邈远得多。
    毫无疑问,《相伴永远》是一部感人的力作。但电影终究是一种“遗憾的艺术”,诸多的不足也留在这部影片中。
    首先是未能充分展示出传主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该片是以在20世纪伟大中国革命舞台上奋斗了50余载的两位伟人的人生历程为线索,展示他们高尚的爱情生活的。这一定位就确定了它是一部传记型的爱情片。那么,观众就会期待从影片中既看到他们爱情生活的崇高与殊异,又能了解到他们艰难曲折、丰富多彩的革命生涯。但此种二者得兼的观赏期待,显然是很难在这部耗时只有100分钟的银幕时空中完美地实现的。虽然该片粗具了一种大气、谨严而简洁的史诗型构架,但终因其缺少更多生活细节的支撑和革命者应有的生活情趣的略欠充盈而显粗略,从中我们虽看到了这对领袖人物生死不逾的爱情生活的一些重要的可贵方面,但对他们革命生涯中的许多重要侧面,却缺少必要的反映。尤其是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杰出领袖的蔡畅和同样杰出的组织工作者与理财高手的李富春,他们所具有的独特风彩更缺乏必要的表现。
    其次是略感影片的血脉和气韵不够贯注。这不只是因为该片有限的容量造成了创作者不能舒放笔墨,恐怕还与该作的九易其稿和三十余次的修改以及主要演员的两茬相接有关。
    反复的修改自然可使作品更为精萃,但也可能有损一气呵成的气势,甚至还可能使某些突破意识和神来之笔被打磨得失去了锋芒和光彩。电影虽说是一种群体性创作的艺术,但在创作进程中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其创造者强烈的主体意识的投入、局外人的介入、甚至耳提面命,都将损害影片的血气和精魂。而导演启用两对不同的演员来饰演青年和中老年时段的传主,就必然影响饰演者对人物的主体认识的一气贯注。这样做,虽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大时间跨度可能带来的化妆上的失真感,以及为了反映出人物气质行止上的变化而可能出现的过重的表演化痕迹。但终因演员形体气质的迥异而出现了过于明显的突进感和脱节感。本来,此种在故事展开上的版块式情节结构,就已然埋下了使作品的血脉气韵难于流畅连贯之弊,再加上两对演员的齐中更替,就使这种突进和脱节的感受更明显了。
    再次便是诗化和情趣化的氛围仍嫌不足。虽然导演通过许多情趣化的情节片段和生活细节的熔铸以及富于表现力的场景与氛围的营造,给影片带来了一定的诗化色彩。但作为一部以爱情为主调的作品,仍觉浓郁的诗情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导演未能充分调动电影拥有的一些最富表现力的艺术元素和手段。例如音乐这一最能激发情绪,浓化诗意的元素,就几被忽略。请想想贯串于《魂断兰桥》、《廊桥遗梦》、《泰坦尼克号》、《上甘岭》、《天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中的音乐主旋律和主题歌,给影片带来了何等浓郁的诗情和强烈的感染力啊!所以,过去我们的影片创作,几乎无一例外地要求花大力气谱写好的主题歌,遗憾的是在《相伴永远》中未能充分调动音乐来参与创作,尤其是把主题歌这一强有力的艺术手段放弃了。
    原载:《理论与创作》2000.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