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视剧创作喜和忧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高小立、曾庆瑞、 参加讨论

    主持人:高小立(本报记者)
    嘉   宾: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导) 
    赵   晖(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讲师、博士)
    主持人:欢迎两位应邀和我一起来回望2009年的中国电视剧。先谈谈对去年播出电视剧的整体印象。
    赵   晖: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对2009年中国电视剧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概括是:“创作进一步繁荣,管理进一步深化,市场进一步成熟,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我很赞同这样的描述。
    曾庆瑞:2009年继续表明,中国电视剧已然铸造的时代艺术辉煌,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正在引领文学艺术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奋斗,也正在引领文学艺术为凝炼社会主义美学品格努力实践,并且日益成为推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活跃的力量之一。
    献礼剧好看了
    主持人: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向祖国汇报是文艺作品的最强音,去年涌现了一大批献礼电视剧。和以往相比,这批献礼剧有什么特点?
    曾庆瑞:去年推出的重点献礼剧目就有50部,除此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电视剧也是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拍摄的。这批献礼电视剧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不少新的发现和突破。尤其表现在一大批解放战争题材的电视剧作品里。这些作品在题材覆盖面上比以往更为深广,在历史的深度与广度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社会生活艺术的本质,理所当然地把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当作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在叙事艺术上充分表明了创作者心灵智慧的物化和外化的活动。
    赵   晖:用广大观众的通俗说法是,这一批作品具有了吸引人们阅读新中国历史的魅力,让人们觉得这一类比较沉重的“讲史”作品变得好看了,都越来越喜欢看了。
    主持人:解放战争题材作品在这批献礼电视剧中独具魅力,中国视协为此还专门举办了推选表彰和研讨活动,我和曾老师都作为评委参加了。经过认真看片,评委会共评出了包括《解放》《保卫延安》《潜伏》《北平战与和》等10余部作品在内的优秀作品。即使其中有一些作品还不尽如人意,但是这一题材是一座创作富矿,将会得到不断地开掘。请你们谈谈这批电视剧在思想和艺术上有哪些新发现和新突破以及不足。
    曾庆瑞:这些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解放战争题材电视剧,不管是《解放》《保卫延安》《日出》,还是《潜伏》《战北平》《保密局的枪声》,或者《北平战与和》《湖南和平起义》《解放云南》,都用无数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环境演绎了解放战争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和种种社会生活情景,包括那些数不清的细节的真实。即使是大量虚构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也都让人相信,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历史上确实曾经发生过的,或者完全可能发生的,只是被史学家们有意无意地漏记了,或者被遮蔽了。特别令人信服的是,这些电视剧揭示那场战争的本质真实,都集中地用艺术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和解放军,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历史发展的结果为什么会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赵   晖:这些电视剧作品,理所当然地是鲜活生动的、丰富深刻地写人的艺术,而且,在以人的性格和命运为核心创作这些作品时,注意大力塑造这些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新人形象,表现人性的崇高与优美。这里所说的新人,是具有新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的新人,既包含建立了显著功勋的伟人,也包含默默为新中国的建立而献身的千百万普普通通的人。
    主持人:去年4月,一部《潜伏》唤醒了观众对谍战剧的审美疲劳,尤其得到了以往排斥主旋律题材的年轻观众的追逐,《潜伏》的热播甚至引发了职场法则的联想,得到了白领层的青睐,之后更是掀起了新一轮的谍战创作热,两位对谍战剧有什么进言?
    赵   晖:《潜伏》的成功有它自己的范本意义,但是,造就了新一轮的跟风则是不必要的。
    曾庆瑞:这其实也是一个理论问题。你不能凭《潜伏》的成功就兴奋地以为可以重复这样的辉煌。在文学艺术的历史上,靠简单的重复或者模仿就可以收获巨大的成就,似乎还没有过先例。
    从题材看出喜和忧
    主持人:去年是电视剧“飞天”年,在首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研讨会上,专家对农村题材创作的呼声其实不新鲜也不陌生,从上到下每年都在呼吁。去年留下印象的作品仅有《绝地逢生》《喜耕田的故事2》《女人的村庄》,这和现实中正在变革的农村生活、和众多的农村人口、庞大的农民工相比,我们的电视剧作品从数量到质量都差得很多,尤其对农民心灵的书写是失语的,两位有什么看法?
    赵   晖:农村题材电视剧可以说是电视剧作品“三贴近”的第一号“风向标”。上世纪80年代韩志君等人的《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后,前些年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希望的田野》《美丽的田野》《都市外乡人》《插树岭》等等,以至于《老娘泪》,打造出了“吉林电视剧现象”这一品牌。但由于各种原因,吉林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大省自去年以来没有新作问世,令人遗憾。
    曾庆瑞:这只能说明一个方面。我以为,2009年的《喜耕田的故事2》《女人的村庄》差强人意,只是再一次给我们亮起了闪烁的黄灯而已。它在提醒我们,农村题材电视剧已经陷入困境,应该从困境中突围了。
    主持人:为什么用了“困境”和“突围”这样的敏感字眼?就这个需要探究的命题,曾老师能不能多说两句?
    曾庆瑞:一是我们的创作者们没有真正深入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生活,所以,不能够从当前农民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和深刻的感悟。土地流转、村政权建设、新农村建设、适龄学生辍学、超生和女婴歧视、农民工进城和返乡、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空巢老人等等问题,都激活不了创作者的激情和睿智,多数人都热衷于搭建一个新农村建设的平台之后心有旁骛乐此不疲地讲述男女情爱的故事,而没有能力和才华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反映当前中国农村生活本质的真实,所以,他们的作品不能在思想上震撼人。二是他们在艺术上不去致力于精心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崭新艺术形象,刻画出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描述他们伴随时代变迁不断变化多姿多彩的个人命运,不把这种为人物塑像当作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核心,不懂得没有什么能够比真善美的人性更能打动人心,只是一味以编制的故事情节取胜。三是不少农村题材电视剧都跟风走进了变形的“轻喜剧”死胡同,一味追求调侃噱头闹剧搞笑,有的甚至不惜以丑化农民歪曲农村生活为代价。创作者的江郎才尽必然导致观众的收视疲劳,没有了震撼力、感染力,也就没有了吸引力,这一类电视剧的发展颓势也就日益明显了。
    主持人:说了农村题材,自然要谈谈工业题材。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近日在达沃斯发表演讲时说,劳动者辛勤努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近日有则消息被各大媒体关注,这就是中国的三位女工形象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且不管该杂志的初衷和视角,起码表现了对中国产业工人的敬重。综观我们的文艺创作,还有多少人在关注庞大的产业工人。前年底央视推出工业题材《漂亮的事》后,中国电视艺委会非常重视,开了研讨会。我在综述里很情绪化地提到了各类媒体对电视剧的年终盘点中,津津乐道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战争剧、家族剧、谍战剧、偶像剧,在如数家珍的电视剧作品中,没有一部是工业题材。回望2009年,工业题材仍然是空白,请你们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曾庆瑞:如果说刚刚讲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是我们国家电视剧作品“三贴近”的第一号“风向标”的话,那第二号“风向标”就应该是工业题材电视剧。十分遗憾的是,在这方面,我们的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和产业家们,比起前些年大步倒退了,结果2009年交了白卷。原因也许非常复杂,比如,工业题材电视剧容易触及敏感话题,受电视剧制作和播出政策制约,有投入和产出不对称的风险。也就是说,受电视剧生态环境的某些因素影响,使得创作者和经营者们望而生畏,没有了或者缺失了工业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热情。
    赵   晖:我觉得这还不是主要原因,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从业人员对于现实主义的动摇,或者说不彻底。2009年夏天,本报约我写这方面的文章,我在本报发表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呼唤火热的现实生活》一文,原本就是呼吁坚持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请电视剧别再绕开现实走。你要总是绕开现实走,就有一个创作道路和创作态度的问题。当然,工业题材电视剧还涉及到许许多多的专业问题,创作者们不懂,也就没有触及这一类题材的胆识和底气了。
    主持人:你们两位都谈到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问题。因为,现实主义是文艺创作的一面旗帜,电视剧最贴近寻常百姓,更应该关注时代的进步和火热的生活,2009年播出的《国家行动》《绝地逢生》《春草》《今生欠你一个拥抱》《三七撞上二十一》《密战》都可圈可点,但我感觉艺术家对现实的热情拥抱还不够,有些只能算被动关注。
    赵   晖:我们现在更缺乏的是重大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作品。
    曾庆瑞:这一点有必要大声疾呼。去年12月,北京市文联和北京大学联合举办主题为“现实与文艺”的“2009北京文艺论坛”,我的演讲话题就是《现实主义向中国电视剧要求一些什么?》,其中,第一点就是“我们的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要以宏阔的视野和饱满的激情,关注和描绘当下正在激荡着历史和社会改革和建设的汹涌澎湃的大潮,关注和描绘这股大潮里各种各样的重大题材,写出这些重大题材的改天换地、翻天覆地和惊天动地的景象与气势以及巨大成就与深远影响来。”遗憾的是几乎所有让我们引为骄傲的巨大的工程,都一一从我们眼皮底下走过,有的只是冷漠、麻木、漠不关心、无动于衷。这是不正常的。不夸张地说,这是我们中国电视剧从业人员的失职。
    主持人: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既要满腔热忱地注视并且书写城乡社会家庭伦理亲情或者都市与农村的爱情故事,也要注意这些故事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与文化蕴含及美学品格的呈现,而力避只钟情于描写小人物身边的琐事和一己的悲欢。
    赵   晖:我建议有关部门和理论界及媒体考虑把一些描述现实、表现当下关怀的题材,列为“当代题材”而加以大力提倡和鼓励。 
    主持人:近年来,电视剧的创作亮点明显体现在了军旅题材上,2009年继续了这一题材创作的创新和开掘,《在那遥远的地方》《我的兄弟叫顺溜》《人间正道是沧桑》《虎胆雄心》《我的团长我的团》以及献礼剧《沧海》《鹰隼大队》等都各有所长。就这一现象,我也在做思考,部队的文艺创作之所以在各领域都能拔得头筹,是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是他们的组织纪律性、是他们一盘棋的合力,才充分调动了军队的创作潜能。
    赵   晖:主持人说到的这些因素,其实就是电视剧的艺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的一种表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跟军中有一大批杰出的电视剧创作人才有关系。
    曾庆瑞: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观众的接受。我们知道,古往今来,一个伟大民族精神最崇高、最密集、最精粹也最鲜活的表现,都会集中在这个民族的军队身上。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塑造的丁浩天、袁鹰、方扬还有韦铁、桂红云以及边防连的连长、班长和战士们的英雄形象,一定能够唤起人们对于民族精神的记忆、仰慕与向往,也能让今天的年轻人在未来的岁月中继续燃起青春的激情,继续高扬这样的民族精神。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命的延续,一种血脉的相连,一种精神的升华。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电视剧具备了宝贵的审美价值。
    主持人:但军旅题材也难免落入俗套,自李云龙、姜大牙之后,人物塑造走入了类型化审美的误区。
    赵   晖:这也是一种跟风的现象。有批评说是“绿林化”、“草莽化”、“痞子化”,这些说法不一定合适,但是,一个“化”字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我们的军人可以有各种“类型”,但是,如果弄成“类型化”了,你就会被那个“化”字害了,不再追求艺术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了。
    曾庆瑞:我认为军旅题材电视剧还有另一个“落入俗套”的表现,那就是有一些电视剧文学家艺术家趋向于搭建一个军旅生活的题材平台,在“强军”的主题里演绎穿着军装的一个男人几个女人或者一个女人几个男人的故事。
    类型丰富但留下遗憾
    主持人:我们再说说自从《金婚》成功播出之后,去年涌现的一批如《咱爸咱妈六十年》《相伴》等跨年度家庭伦理剧,因为其贴近生活很受老百姓喜欢,但此类电视剧中和时代的过度纠结和题材雷同,也引来一些看法。
    曾庆瑞:除了和时代的过度纠结与题材雷同,价值取向也同质化,让人看了没有新鲜感。比如《金婚》把一对夫妻50年里吵吵闹闹中一路走来的情爱和性爱净化了、美化了,甚至于神圣化了,大家都很感动、称赞,但不要总是这个调子了。生活是复杂的,50年的婚姻里,不同的人一定是五颜六色、五味杂陈的,为什么这一类电视剧没能把这种复杂性描述出来呢?
    赵   晖:“净化”、“美化”,甚至于“神圣化”,都是充分肯定的,但年轻人可不一定都这样看。当年播出《渴望》,对刘慧芳这个人物,观众就有不同的评价,中老年观众都觉得《金婚》很好,我们年轻人却认为,还是恩格斯说得好,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
    主持人:有交锋很好,两代电视剧评论家的看法要是都一样,反倒不正常了。这就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美。
    该谈谈青春剧了,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播出后反响不错。听说中国视协召开的该剧研讨会,就是你们师生帮助策划和组织的,为什么对这部剧有那样大的热情?
    曾庆瑞:我叫它新一代青春偶像剧,或者说第二代青春偶像剧。
    赵   晖:在年前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召开的电视剧《莲花雨》学术研讨会上,我叫它是“青春偶像剧的新地标”。
    曾庆瑞:《我的青春谁做主》《莲花雨》这些第二代青春偶像剧继续改造和提升发展了以往的青春偶像剧。既保留了所有青春偶像剧的戏剧造型元素,比如,靓丽的美少女、俊俏的小帅哥,衣食住行时尚、言谈举止流行,浪漫曲折的爱情故事、悲喜交加的人生际遇等等,最大的不同是表现了人生中的事业和理想,梦幻里的奋斗和挫折,人物的精神风貌则是积极向上,还彰显了人性的真善美。
    主持人:剧中的“80后”在解决自己的青春谁做主的超高难度命题时,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都各有各的事业,都能励志,都在奋斗,每个人的生活都落在地上了,是一种更真实的青春历程,这的确是青春偶像剧的一种进步。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在去年播出的电视剧中,更多的是跨年代的家族剧,一开年的《走西口》,之后的《大国医》《大瓷商》《望族》《一代大商孟洛川》都口碑不错,所表现的商业文化都能和现实对接,对当下有启示意义。但这类题材因过于追求传奇性而留下许多遗憾。
    曾庆瑞:你的观感很准确。其实不仅仅是追求传奇性才留下了遗憾,这一类题材的电视剧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是不容易处理好“家族史”和“社会史”的关系。
    赵   晖:这是一个创作者的学识积累和艺术修养的问题。比如《莲花雨》,用家族中人物的命运变迁来折射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用澳门回归10年的历史风云变幻来托举家族的波折和起落,成功通过“家族史”描写了澳门的“社会史”,用澳门的“社会史”托举了“家族史”。
    主持人:去年播出的还有历史题材《郑和下西洋》,这样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巨制却反响平平,我有点替出品方惋惜,郑和应该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外国人能给郑和立碑,中国人却对这位推行和平外交、传播中华文明的航海家知之甚少。
    赵   晖:这几年,在大力提倡并且辅以政策调控为现实题材电视剧开路的同时,似乎对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和播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我们还是需要历史题材电视剧的。从根本上来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重视自己的历史的,电视剧应该和这种重视同步、对位。
    主持人:还有《少林寺传奇》《宝莲灯前传》一类的电视剧,都得到了很好的播出效果,你们怎么看?
    曾庆瑞:对《少林寺传奇》,我们俩应约合写了剧评文章《从“武侠梦幻”中成功突围》。
    赵   晖:经历了十多年武侠梦幻视觉盛宴的感官刺激之后,广大电视剧观众期待新的类型武侠作品,既能展示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文化,又能摆脱梦幻的幽灵回到人间烟火里来,让大家在现实的审美愉悦中感悟人生和人性的真善美。《少林寺传奇》三部曲就在尝试着这种突围,看到了一种名之为“新功夫剧”的电视剧的盛装出场。所谓“新功夫剧”就是用类似于“少林寺功夫”这样的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艺术符号,负载一定的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内涵,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真实地艺术地演绎社会人生的故事,并且在故事中塑造震撼人也感染人的艺术形象,创造出具有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电视剧作品,奉献给广大电视剧观众以审美的愉悦。这样的作品也是可以同时创造收视率奇迹的,并且能在当今跨文化传播中强势走出国门的。看《少林寺传奇》,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认同。
    主持人:2009年末的《金凤花开》是央视少有的少数民族题材,该剧的播出令眼前一亮。
    曾庆瑞:《金凤花开》的成功创作和播出证明,电视剧题材非常丰富,关键看你是否善于发现。
    电视剧市场正走向成熟
    主持人:去年国务院推出了《振兴文化产业规划》,电视文化产业方兴未艾,谈一谈去年的电视剧产业现状和未来发展?
    赵   晖: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年会上,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公布:截至12月8日,2009年全年生产电视剧11469集、359部,比2008年减少了3000多集、100多部。这是中国电视剧自2000年开始连年攀升之后首次出现减产。但是,这不意味着倒退。这几年,产业化的运行机制已经推动了中国电视剧业的迅猛发展。大批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已经进入电视剧领域。从2001年的432家发展到2007年的2511家,增长了近6倍。投资规模逐年增加,现在已经超过50亿元。在播出领域,由电视剧带来的广告收入超过了200亿元,也占到全国各级电视台广告总收入的50%以上。以电视剧为中心延伸出的创作、融资、制作、经营、播出、数据调查和衍生产品开发等各个环节也陆续建立并逐步成熟完善,形成了一个紧密相连、分工细化的产业运行体系。
    曾庆瑞:事实上业内人士有一个共识是,2009年的电视剧数量减产,恰恰是生产量的理性回落。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标志性的现象,它标志着市场在逐步成熟,管理政策进一步实施到位,中国电视剧将结束在数量和规模增长方面的竞争,而进入品质和质量竞争的阶段。
    主持人:那未来的发展呢?
    曾庆瑞:有一种理论说,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是靠资本、需求、技术和政策交互作用的综合力来推动和促进的。
    赵   晖:他们叫做“四驱动力”促发展。
    曾庆瑞:对。就是说,电视剧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充裕的产业资金和丰富的融资渠道可以有效地推动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电视剧产业也是一个成本较高的行业,如果缺乏强劲的需求拉动,产业资本将因为资金回收率低而逐步萎缩;电视剧产业还是一个技术含量高的行业,高技术手段创造的视听体验与播出渠道有助于提升电视剧产业运行水准。现在,“热钱”还在汹涌地往电视剧里跳。比如,重拍四大名著,每部销售价格都要在200万元一集左右才行,可见投入之巨大。当然,经过近几年高速的盲目投资和无序竞争后开始出现的“降温”,还是为国产剧市场发出了“拐点”信号。我们有理由相信,2010年以后,中国的电视剧界将迎来更多的良性竞争,盲目投资追数量的时代正开始成为过去时,前景依旧是光明的。
    原载:《文艺报》2010年02月03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