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唐山大地震》甫一公映,立刻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口一词的肯定和赞许,在近年文艺创作中实不多见。 在资讯高度发达、人际关系较为疏离的当下,一部文艺作品何以得到如此广泛的好评?细究起来,无非就是动情二字。 山崩地裂、房倒屋塌,通常是灾难大片刻意追求的视觉效果。然而,《唐山大地震》的编导不以渲染地震灾难来寻求感官刺激和视觉冲击,而是别具匠心地选择了从物性到心性、由客观而情感的创作思路,将灾害重现让位于灾民心理重建过程,竭力展示人类在灾难面前所爆发出的坚忍毅力、顽强意志和自我拯救、守望相助的温情。一个母亲面对一块楼板两头压着自己一双儿女、眼下只能救活一个的残酷事实。这是个残忍且无解的人生难题。无论救儿还是救女,母亲都会面临终生无可逃避的心灵摧残。李元妮无奈中的瞬间选择,一下子把自己推向灵魂的痛苦深渊,注定了后半生无尽的愧疚和良心折磨。在这样一个先声夺人的悬念设置面前,一切靠高科技营造出来的逼真的地震效果都显得无足轻重,此时此刻,观众立刻与主人公同时走进了一个无法自拔的情感炼狱。一声歇斯底里的“老天爷,你这个王八蛋!”的愤怒哭喊,比一切的辩解和说辞更有令人泣血的心灵震撼力。 获救的方达似乎时刻提醒着李元妮曾经的选择,强化着她的负疚;而死里逃生的方登又为那句“救弟弟”的不解和怨恨,32年的不原谅,更是加剧着母亲心灵的磨难。房倒屋塌的场面尽管惨烈,呈现出来十分容易,重建也不是太难;然而,随着建筑物一齐垮塌的家庭和震碎了的人心,表现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心灵重建则更难!影片在几乎无解的两难中开掘主题,在情感矛盾的极致中寻找平衡的支点,这无疑是个高难度动作。难得的是,作品以李元妮母爱无边的执着和坚守,以养父母对于死里逃生的方登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爱,特别是汶川救援中亲历过母亲对子女撕心裂肺的亲情之后,水到渠成般地为两颗深受创伤的心灵捕捉到疗救的契机,搭建起情感弥合的平台,使32年痛苦的心结得以合情入理的化解。尤其当母女相认之时,李元妮突然间出人意料的一跪,以及那几个洗净了的玲珑剔透的西红柿和坟茔中从小学到中学每年不落的一摞课本……情感的难题终于找到了情感破解的绝佳方式。即使你有铁石般心肠,也无法不为之潸然泪落。在这里,灾难叙事不再是冷酷的惨烈,而是洋溢着美好人性的温暖。 《唐山大地震》跳开物性的灾难化叙事和主题的概念化表述,更易于透过受难的活生生个体,直击人物的灵魂深处,抓住人性中最柔软的部位做足情感演绎和心灵重建的文章。在不可抗拒的灾难面前,人的生命何等脆弱,有时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生死两界的跨越可能仅在刹那之间。丈夫在冲向废墟时的用力一推,让李元妮成为全家“惟一”的健全存活者;方达残疾的性命曾以姐姐“牺牲”为代价;侥幸存活的方登们又是靠着他人的生死相救和精心抚养长大成人……活着多么美好!或许只有经历过生死转换,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幸存者才能真正读懂它的含义。影片透过母女32年漫长的心灵碰撞和生死对话告诉观众:生命是可贵的。人类不仅要珍爱且敬畏生命,更要让生命活得有尊严、价值和意义!在方家四口的生命链条中——既有丈夫的献身,母爱的无私;有以生命相许和无奈选择后终生相守、自我救赎的负罪心理;也有军人救助,养父母抚育,以及对于社会关爱的感恩之心,它们共同绘就了人生况味的斑斓图谱。一个极具悲剧性的触及灵魂的情感炼狱,因为有了人间的大爱、人性的闪光和良知的呼唤,才让艰难的人生充满了温馨和希望,也让观众在心灵震撼的同时,领略到来自艺术的撩人肺腑的感动。 “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情者,文之经也。真正的艺术惟有以情感为中介,才能跨越感性的自然王国,进入趋于无限理性的社会王国,实现审美的情景一体和情理交融。《唐山大地震》深谙以情动人的真谛,在触及灵魂的敏感区域精心布局、苦心经营的结果,挥洒出情感激烈撞击的动人力量,其光彩四射的魅力,盖源于此。 原载:《人民日报》(2010年08月03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