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山歌又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之所以能够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因为粤东北的传统客家山歌牢牢地扎根于客家文化的土壤,其深层的根茎更是深深地扎入了中华文化这片神奇广阔的土地,它的传承和发展必须立足于这块土壤和这片土地。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唱的历史是伴随着客家山歌的产生而产生的,明清之前的客家先民及其后的客家人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的变迁,他们在极力保持其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的同时,却无可避免地要受到徙经地和徙终地文化的影响,其生产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必定随之而进行调适,客家山歌的演唱便在这种适应和调适中产生和发展。在没有谱法记录的年代,客家山歌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的,乐谱记录法产生以后,山歌的传承方式更为丰富和广泛,进行研究的可能性也更强,人们用山歌来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表达愿望、交流感情、消除疲劳、愉悦心灵。如今,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已经成为粤东北客家文化的重要部分。 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客家山歌传承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单一方式,越来越趋向多元化。但社会的发展也使人们的娱乐方式更为多样化,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当重视客家山歌的传承。 一、记谱法产生前的传承方式 传心授是中国民间音乐的主要传承方式。应该说,自从民间音乐诞生之日起,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就随之而诞生。口传心授的最早记载见于《淮南子?汜论训》:“圣人之所以不口传也”;[1]《任 报陆 书》:“术兼口传之书”;[2]《参同契注》:“口传心受难以尽形之于毫褚也”。[3]在其他有关文章和书籍中也常出现“口授心传”、“口传耳受”、“口耳相受”、“口耳相传”等用语,但表达的几乎是相同的意思,“口传”即是以口头来相传,“心授”即是内心体会而领悟。口传心授即是用口头的方式来传授、传播,在内心揣摩体会而达到领悟。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是由客家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应了他们生产生活、感情愿望的民间歌曲,他们在田间地头、山间野外生产劳作时有感而发、有感而唱,并经过不断的加工和改造,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曲调,因为这种曲调并没有严格的规定性,在不同的劳作环境与场合下以口头相传的方式在不同演唱者中传唱,甚至同一演唱者在不同场合与环境下演唱,演唱者在演唱中往往即兴发挥、自然流露,在文字和乐谱产生之前,这种口传心授的方法成为唯一传承方式,因为口头传唱的即兴性和音乐保存的记忆性,无论音乐或是歌词内容都极易发生变化,但音乐旋律的基本框架和歌词内容的基本含义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文字出现而记谱法出现以前,歌词内容成为被记录的可能,但是在劳动人民之中,因为受到文化教育水平的限制,作为民间歌曲的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在很长一段时期依然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需要强调的是,正因为口传心授的非规定性使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旋律和内容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文化也得以形成和发展。 二、记谱法产生后的传承方式 文字发明以后,特别是记谱法产生之后,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传唱从单一的口传心授向以口传心授为主、曲谱传唱为辅的方式转变。作为民间歌曲的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仍然以劳动人民为主,客家山歌并未脱离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生活在农村的普通百姓,客家山歌的演唱依然是劳动人民自娱自乐、表达愿望、交流感情的重要方式,客家山歌的演唱就像“说话”一样,只要具有听和说的能力,就毫无阻碍,极其自然方便。因此,传统的口传心授依然是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主要传承方式。 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以歌唱为职业谋求生存的专业歌手产生以后,曲谱也随之成为传统客家山歌传唱的篮本,歌手们一方面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从民间学习客家山歌,另一方面或是出于便于记忆的需要,或是出于授徒的需要,以书写的方式将客家山歌记录下来,便于学徒的演唱、揣摩和记忆,如此,便产生了以口传心授为主、曲谱传唱为辅的山歌传承方式。 三、研究性的传承方式 随着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进步,出现了对民间音乐进行研究的音乐家,特别是唐代以后,音乐文化更为繁荣。客家源于中原,直接继承了中原的传统文化,客家山歌烙上了深深的中原文化的印记。文字和记谱法出现以后,对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的研究成为了可能,在传承方式上口传心授和曲谱传唱仍然是主要的形式,但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歌手和音乐家渐渐参与到民间音乐的演唱、创作或研究中来,其演唱、创作或研究必然要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同时也有直接抒发自己对生活和现实的感受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这种音乐行为强调的是个体劳动。 研究性的传承方式具有总结实践、归纳方法、提升理论的特点,这种传承不再是师傅对徒弟传声,徒弟依师傅承声,其目的也不再是对某一首具体山歌旋律或歌词的传授,而是将山歌演唱或山歌文化进行某个方面的专题研究,这种学术研究是对山歌文化进行内涵和外延的探讨和总结,研究者往往要进行民间采风、资料整理,要对客家山歌乃至客家文化的历史进行梳理,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和把握,对其将来进行预测和展望,这种研究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山歌演唱者、创作者和音乐家的局限,成为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对客家山歌文化的日益关注,研究性的传承方式在当代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许多著名的音乐学家都热情地加入到客家音乐文化研究的行列,例如音乐学家莫日芬教授、冯光钰教授、王耀华教授、温萍教授,客家学者胡希张,山歌大师汤明哲、余耀南等,这些学者和专家为推动客家山歌、客家音乐和客家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杰出的成就,他们的研究也同时包含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文化的传承。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机械的使用、集约经营的推广,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方式已不像从前的单一人工劳作,触发山歌创作激情和灵感的机会在逐渐减少,随着交通、电讯、传播技术的发达,人们的文化生活正趋向于多元化,山歌已不再象从前一样是他们最重要的娱乐方式和抒发情感的唯一方式,擅唱山歌的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一代对山歌的热情程度已经有所减退,所以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文化的传承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 人类的文明前进的脚步永远不可能停止,需要作出调整和适应的只能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面对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已经渐渐被大众所淡漠,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对于象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文化这样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应该得到重视。在粤东北采风的过程中,笔者不止一次听到过山歌艺术家的感叹和呼吁,有感于此,对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演唱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几点建议。 (一)建立有效机制,保护山歌生态环境 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是属于人类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客家文化这块土壤,只有将客家山歌种植在这块土壤中,并得到客家人民、客家文化的浇灌和培育,并在中华文明的大气候下才有可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家文化部都已建立人类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各省市的文化部门也建立了相关机构,在这种良好的气候条件下,通过基层文化部门的努力,完全可以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建立专门的研究队伍,成立专门的部门,争取专门的资金,利用群众的力量,为山歌的演唱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让客家山歌这朵奇葩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更加茁壮地成长。 (二)广泛收集曲谱,抢救山歌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中,口传心授是山歌传承的主要手段,广大劳动人民和山歌手以人类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方式传唱着经典的客家山歌,记谱法产生以后,书面的传承和研究性的传承为山歌演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手段和途径,可喜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已经在二十几年前就注意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广泛组织音乐家深入民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歌编成具有典籍意义的《中国民间音乐集成》,这项工作是对民间音乐的有效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粤东北的地方文化部门、文艺工作者和音乐家们可以鉴此而深入到田间地头、街头巷尾,细致地做好山歌的采风和调查工作,广泛收集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曲谱资料,为抢救客家山歌文化做一些有益的工作。 (三)调动积极性,继承传统鼓励创新 在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发展史中,演唱者在长期以来都是客家山歌的主要传承者,他们在历史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直到今天,他们依然是客家山歌的重要传承者,可以说,没有客家山歌的演唱就没有客家山歌。鉴于此,对擅唱山歌的演唱者和歌手做一次人口普查,并进行登记造册,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经常组织山歌技艺的交流、比赛和演出,在继承传统山歌精华的基础上,鼓励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无疑对山歌演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重视山歌教育,培养山歌新人 教育是百年大计,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如果重视对生活在粤东北客家文化氛围的年轻一代在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方面的教育,建立符合制度的教学机制,编写山歌演唱教材,把客家山歌引入大中小学的课堂,将对客家山歌演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极有力的推动。梅州市山歌大师汤明哲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身为山歌之乡的文化局长,又兼嘉应大学的教授,几十年来深入大中小学、企业厂矿、专业剧团甚至在农村乡镇多次举办“山歌班”、“研修班”、“培训班”,培养了如徐秋菊、肖建兰、罗小红、张献云、廖启忠、杨苑玲等一大批山歌手,他们当中有专业演员,有文艺工作者,有工人,也有农民。个人的力量终归是有限的,但如果每一位山歌手和文艺工作者都有汤明哲老师的忧患意识和敬业精神,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演唱又何愁后继无人。 尽管传统客家山歌目前只在粤东北及客家人聚居区广泛流行,但在文化日渐多元和商品经济日渐发达的趋势下,年轻一代的乡土文化意识必定受到冲击,如何保留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的精神内核,挖掘客家山歌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有效保护和传承粤东北传统客家山歌仍然是专家学者和我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胡希张.山歌大师汤明哲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原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年S1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