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朝朝,灿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华民族;悠悠的历史中有一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客家。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从北往南展转迁徙,逐渐形成了在语言、风俗、文化诸方面的显著特征和优秀的客家精神。客家先民及其后裔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弘扬客家精神,开拓进取,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四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博白政府于2008年11月28日举行的第一届“博白客家山歌演唱大赛”传统与现代、政府与民间、团体与个人结合一体,塑造了一种融合地方传统资源与政府意识形态的音乐文化。民间客家山歌如何在政府组织的舞台上逐渐转变为地方政府的公共文艺事业,地方政府以怎样的方式插手民间客家山歌形式并使其脱胎换骨为一种新型的舞台形式,客家山歌以成为现今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第一届“博白客家山歌演唱大赛” 博白是个客家大县,全广西500多万的客家人口博白境内就占有100多万。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客家山歌之于客家人的族群心理和精神传统,是一种深刻而优美的艺术体现。了解和体会客家人及其文化风貌,欣赏客家山歌是一种最为便捷和有效的手段。 笔者于2008年11月28日晚上7:30分赶到博白人民电影院时,现场已人山人海,座无虚席,过道也都站满了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还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观众无法进入比赛现场观看。观众主要由中小学生及中老年人组成,现场十分吵杂。笔者在与观众的交谈发现,老年人大都会听、会说客家话,且对于台上一些较为特色的客家山歌很热悉;中年人会说客家话的人相比老年人较少,也有一小部分是完全听不懂客家话的;大多中小学生不会讲客家话,听不懂台上山歌比赛演唱的内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推广普通话之后,许多学校和家庭都选择使用普通话教育孩子,客家话在青少年一代逐渐开始淡化。 1、比赛主题与比赛形式 本次活动主题:弘扬客家文化,构建和谐博白。由中共博白县委员会、博白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博白县委宣传部、博白县文化和体育局承办。客家山歌比赛时间为2008年11月28日晚7:30,地点都设在博白县人民会堂(由于久年失修博白人民会堂已成危房,改在博白人民电影院演出)。 此次山歌比赛内容为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讴歌博白县改革开放30年和自治区成立50周年各行各业取得的成果,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新风尚,弘扬明礼诚信、爱国守法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反对封建狭隘的宗族思想,增强法制意识,转变群众落后生育观念。博白政府要求所有参演单位全部集中在博白县城区进行。演出节目分三大类:采茶小戏、小品;相声、演唱;舞蹈。个人独唱、独奏、协奏节目不能参加本次汇演。比赛演唱形式要求以客家山歌、客家歌谣形式进行多人对唱、重唱、合唱、乐队伴奏演唱。 2、比赛曲目 比赛共有27个节目,其中,以合唱形式参赛的曲目有7首:《客家迎客来》、《南流江畔唱欢歌》、《白州美》、《喜唱博中美名扬》、《王力中学特色多》、《有一种声音》、《歌唱美好新生活》;以领唱舞蹈剧情表演形式参赛的曲目有11首:《站在天地间》、《客家山歌代代传》、《歌唱南珠杯》、《月光光》、《三姐妹争第一》、《校园新风客家颂》、《岭岗情歌》、《唱支山歌赞家乡》、《欢迎汝到围屋来》、《国家盛事大串烧》、《编织情歌》;以对唱形式参赛的曲目有3首:《打只山歌过横捧》、《看不见袅袅炊烟的新农村》、《客家山歌唱农业》;以小品话剧形式参赛的曲目有3首:《寻绿珠》、《去农行》、《特别礼物》;以原生客家山歌形式参赛的曲目有2首:《合作医疗谱新章》、《博白是个好地方》。 这次山歌比赛,使用CD刻录伴奏音乐的节目有18个,使用电声乐器西洋乐器进行伴奏的节目有7个,无伴奏原生客家山歌节目有2个。 3、新型客家山歌 舞台上只有《合作医疗谱新章》和《博白是个好地方》采用了博白客家山歌原生的曲调与唱法进行表演。可对这样原生的客家山歌,观众的反应只是平平,大多青少年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有发出嘘声。然而新创作的博白客家山歌所获得的掌声和欢呼则是一浪高于一浪,观众的热情空前高涨。由此可见,台下的观众更能接受后者,更愿意接受、更喜欢这种新创作的客家山歌。新创作的山歌曲调完全没有博白客家山歌的特点,与现在流行歌曲曲调并无多大差别,仅在歌词的演唱上使用客家话。这些经过改编新创的客家山歌大多都增添了剧情表演、快板念白、音乐伴奏,与原生态客家山歌相对单一的歌唱方式相比显得更丰富多彩,在舞台上的可看性确实比原生唱法的客家山歌多得多。在此,笔者把这种新创作的客家山歌定义为新型的客家山歌。 其中荣获此次比赛第一名的《寻绿珠》,主要剧情为一个外国记者在俄罗斯博物馆里看到一幅画有绿珠的《四美图》,突发奇想,特地带着助手从欧州到博白县寻找绿珠,然后他们遇到了博白县的客家妹子。作品用高度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通过独特的构思,将博白县标志性人物绿珠和博白县的四大名产作了巧妙的宣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传介绍。作品将四大名产作了拟人化的形象塑造。本节目由博白林业局演出,黄有异老师编剧,这个节目不仅有客家山歌的对唱还添加了话剧中念白、对话、场景表演等元素,在对话中使用了普通话、客家话以及地老话,由传统的客家山歌演唱转变为客家音乐剧,增进了节目的可看性。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他们不再需要每天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边劳作一边歌唱用以缓解劳作艰辛的劳作生活。客家山歌也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会唱会创作博白客家山歌的人也越来越少,现代的青少年一代接触客家山歌的机会非常有限。国家政府为保留客家山歌这种珍贵的客家文化,采用了组织山歌比赛这一举措,意在为客家山歌寻找一个现代的舞台,也是为客家山歌寻找一个能继续传承的方式。从这次比赛可以看到出人们更喜欢掺入流行音乐元素的客家山歌。这种新形式的山歌舞台效果远比单一的原生态唱法丰富多彩,更能抓住现代社会受众的审美心理。 现代社会经济日益发展,交通便利,娱乐活动被赋予新的社会意义。民间艺术家们不再在劳作中歌唱自娱自乐,在这个政府倡导的共同理想下,民间艺术家们借政府组织建立的这一平台上尽情欢唱。在传统的社会环境中,能让一个如此大的客家县不同乡镇的民间艺人聚集在一起演唱山歌几乎是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二、客家山歌:政府在场 “政府在场”是当下民俗学常采用的概念,音乐学尚没有提供太多说明这一观念体现在客家山歌细节上的事例。新创的客家山歌剧没有权利结束传统山歌的生命,虽然它在表演唱的方面不如新创的客家山歌可看性强,可新创的客家山歌也不能把其最传统最具特色的东西全部创新。除采用客家话演唱之外,这种新创的客家山歌已经把传统的曲调全部改编,使用了与现代流行音乐无异的新曲调。 博白政府以政府在场为主,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方式、为特定的目的,希望重新包装传统的客家山歌以体现新时代风貌,传统模式太显枯燥,除旧布新,添加现代话剧的念白、对唱及场景表演,自然显得更接近现代歌剧,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对于创作者来说,传统资源的再利用就是找到了时代的创新点。地方政府不希望对传统文化的演绎太过于保守克制,新型客家山歌以博白当地著名的“桂南采茶戏”为范本进行改编。在政府领导下,这种新型的客家山歌在创作中均以弘扬博白客家文化,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文明为主。政府通过组织这种活动来进行对群众传播建设现代化社会的精神,同时也为客家山歌找到一个现代的舞台,为客家文化找到一个现代的传承方式。 例如:《歌唱美好新生活)词曲:黄继日 《歌唱美好新生活》引子 由上可见《歌唱美好新生活》在主旋律开始前添加了“咿喽喂“”哟嗬”作为引子,是原生客家山歌所没有的音乐元素。新型客家山歌的歌词创作已经不沿用原生客家山歌的赋、比、兴,有重叠、双关的特点,歌词的组成也不再是七言、四句。双关为客家语言特色,又称双关语、双关意,多在字的同音和谐音上打主意。新型客家山歌的歌词上也看不到这一客家山歌的特色了。 从上歌词可以看出,新型客家山歌歌词与近现代普通话山歌并无多大差别,仅仅是在演唱时要求演唱者必须使用客家方言演唱的山歌而己。旋律亦与现代民歌并无差异,原生客家山歌特有的衬音也都完全剔除。但新创的客家山歌在舞台展示中下足了功夫,其不仅在原来单一的演唱方式上添加念白,还新增了舞蹈表演、小品等元素,正对了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新型客家山歌能够捉住现代人们的审美标准,能让人们喜欢并且去观看这种新型的客家山 歌,同时也让观众接收客家语言这一信息。有观众演员才有学习的动力,没有观众喜好的音乐文化始终是要消亡的。新型的客家山歌能让观众反应如此热烈,这就说明政府组织推行的新型客家山歌还是有着积极的意义。 然而,笔者在这场大赛繁华的背后,更多的是淡淡的忧虑。看着这些被改得完全没有原生客家山歌音韵的新型客家山歌受到人们如此的关注,是欣喜还是忧伤呢?那些单一的原生客家山歌就不能再有曾经的辉煌了吗?新型的客家山歌就不能拥有原生客家山歌的音韵吗?新的东西固然是好,可也不能一味的除旧布新,把最基本的东西全都去掉,那还能是一样的客家山歌吗? 政府组织的山歌大赛实际也是为延续客家文化的一种方式,青少年亦为传承客家文化的主体,但据笔者在会场上的了解,现代青少年对客家语言已经非常淡漠。可见当代普通话的推广使得许多学校家庭都不再注重青少年一带客家语言的培养,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客家语言为客家文化一大特点,没有客家语言试问客家文化何以延续?客家语言也是客家山歌的根源,没有地方语言,客家山歌的特色在哪? 博白政府举办的第一届客家山歌演唱大赛,也是当今政府主导民间音乐传承的一个很好方式。政府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组织发挥社会功能的积极因素,在本届客家山歌大赛中塑造了新型的客家山歌剧,借地方文化资源的凝聚力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并树立了为弘扬客家文化,创建和谐社会的形象。我们当然不能指望地方政府把客家山歌的传统形式保存得使其具有延续性,也无意为那些过于雷同表演形式的贫弱和单调而张目,但这一形式的确借用了传统的外壳,赋予了它文化的再生性,使民间客家山歌演唱在新型政府的名誉下,演绎出一片文化云彩。如果,政府举办的客家山歌大赛,以更好的推广客家语言、客家文化为目的,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钟文典,彭会资《博白客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006年10月第一版。 [2]陈谟志,黄征旺《博白客家源流初探》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一期。 [3]谢登斌,唐德海《广西博白客家文化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一版。 原载:《歌海》2009年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