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写小说与编剧本 ——“影视与文学”讨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麦家 参加讨论

    我以前是职业编剧,直到2008年底才开始专职写小说,写出好小说是我的人生志向,再苦我也是乐呵呵的。但电视剧不同,它的体积太庞大,又有“倒计时”,高度消耗体力和正常的生活乐趣。
    《风语》就是这样的情况,且非常典型:我先完成了小说的初稿,接着应朋友之邀开始改编剧本,今年春节前夕完成,时间紧,体量大,其感觉完全可能用“生不如死”来形容。春节后,我又回头进行大规模改写小说,字数已达90多万字,创下了我小说的字数之最。小说创作期间我虽腰病、失眠缠身,却不改其乐。
    那么,写小说和编剧本究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其实不管是小说还是剧本,塑造人物、讲好故事都是根本所在。写过小说的人有两种情况:一是有些小说家因为他们的小说重意境和语言、反故事,这样的作家我觉得不太容易改行当编剧;另一种小说家本身就是讲故事高手,对写剧本当然有莫大好处。
    具体到我,写了剧本后编故事的能力有很大提高,对我的小说创作多少起了一点点推动作用。我以前的小说其实是不大会讲故事的,老是跟西方现代小说一样把形式感弄得很复杂。包括《暗算》剧本我也在玩“现代派”,一个剧本分三个独立的故事。这样做,分寸掌握好了是一种探索,但搞不好就容易误入歧途,吃力不讨好。
    话又说回来,编剧是个行活,加上其他人(导演和制片人)的意志,写多了,痴迷进去,会伤害一个小说家的原创力,无法展现小说家天马行空般的纵深和辽阔。
    编剧和小说家,就像散装酒和年份酒,虽然都是酒,但用的功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对立的;也像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颜真卿是书法艺术家,以后的人把颜体写得再漂亮,甚至比颜真卿还要颜真卿,那他也只能叫书法匠人,而无法成为大师。小说的创作是必须具备强大的原创力的,而剧本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却只能扼杀原创力,只能令人匠气。由此,我有一个固执的观念,那就是小说创作是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灵魂塑造档案,而编剧不过是一份工作,尽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意义上却要小很多。所以,文学再边缘,影视再火爆,小说家也不会消失。消失掉的,必然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的小说家。
    这不等于说编剧的工作缺乏技术含量,它对编故事的功夫要求很高。在中国有个很怪的现象,有大批小说家或编剧,不会编故事还瞧不起故事,这是很荒唐的。就像歌手不会识乐谱会哼两曲流行曲子,或者吊两个高音就自以为是大师了。其实故事不是那么好编的,记得马尔克斯回忆录的书名就叫《活着就是为了讲故事》;博尔赫斯也感叹:希区柯克真会折腾故事;蒲松龄开免费茶馆就是为了听取故事。
    可是眼下,很多编剧不会编故事,却瞧不起编故事,这很致命。不过话说回来,这也跟中国的导演绝对强势有关,他一定要介入故事的创作中,以为自己是少林寺出来的,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于是乎,大导演都成了编剧,或者编剧的老师,改剧本像改学生作业。某位曾在好莱坞叱咤过风云的大导演,花了太多的钱请了太多的大腕编剧同写剧本,却被他一一枪毙,最后只好亲自操刀。结果如何?莎翁的水平成了县级文化馆的水平。有些人作为导演也许是国宝,但作为编剧可能就是个秀才而已。
    其实,小说和影视天生不是一个道上的,如果要求彼此“合二而一”,成为兄弟,像一个模子压出来的,那么这两个作品当中肯定有一个是失败的:要么是小说,要么是影视。甚至可以这么说,越优秀的小说要改编为优秀的影视要接受更多的伤害。因为道理很简单,在小说中出彩的东西,比如文学的语言、繁复的意境,影视往往是表达不了的,如果一定要表达,就要做好拍一部烂影视剧的准备。而刻意想向影视缘靠拢的小说,到后来则多半是没有影视缘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