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谍战影视剧何以风行?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宋冰 参加讨论

    继《暗算》、《夜幕下的哈尔滨》、《潜伏》等谍战电视剧持续火爆荧屏后,银幕上又开始《风声》大作,《秋喜》、《东风雨》一拥而上,令观众应接不暇。近期,《隐形将军》、《黎明之前》等谍战剧再掀收视高潮,随后又传出《潜伏》将拍电影版、《风声》将拍前传和续集……一时之间,中国银幕内外真可谓谍影重重,这些谍战片究竟何以风行?
    谍战片的曾用名“反特片”
    追根溯源,谍战片是有近30年历史的反特片在新世纪的新发展。
    194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无形的战线》,讲述东北解放之后,公安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的斗争,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反特电影。片尾打出毛主席语录:“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则成为此后反特片的创作动机和指导思想。
    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各大电影厂争相拍摄反特片,《神秘的旅伴》、《冰山上的来客》、《秘密图纸》、《羊城暗哨》纷至沓来……“文革”过后,反特电影再度出现,有了《南海长城》、《黑三角》等作品,但是势头明显减弱。
    这两次反特片浪潮,都有一致的时代背景和固定的叙事模式,故事通常发生在1949年后,以敌对势力对新生政权的破坏颠覆为主要线索,以公安机关的胜利为最终结局,最大的悬念通常建立在幕后指使者的曝光上。
    这个时期的反特片,人物脸谱化是统一的诉求,打入敌人内部的警察,通常相貌堂堂、英气逼人,破坏者则形容猥琐、丑陋古怪。故事内容不试图探究人物的内心,感情表达点到为止,没有过多的情感纠葛。
    反特片向谍战片蜕变
    上世纪90年代后到新世纪的今天,反特片逐渐演变为谍战片,最显著的变化是故事的时代背景常常向前推到了1949年前,如《无悔追踪》、《誓言无声》、《暗算》等,多半发生在1949年前,单一的“特务”身份被双方的“谍报人员”身份替换了。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影有了人性化的诉求,在侦破片和惊险片中,公安局长开始患上胃病,侦查员则要面对妻子无休止的责难和不理解。90年代后,这种人性化追求有了更复杂的形式,谍战片的主人公一改以往的高大全形象,有了弱点有了欲望,主人公的爱恨纠葛,常常占据了大部分篇幅。
    有观众认为,《潜伏》中的政治气味甚至淡化到了它会被当作职场教育片的地步。而《黎明之前》也彻底颠覆了以往反特片脸谱化的系统,比如反派人物陆军情报第八局局长谭忠恕,他身为国民党情报高官,其实仅在职务行为中是个反派,抛开职业他是个极好的男人,对妻子关爱,对信仰忠诚,对兄弟仗义。
    可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往反特片中一面倒的政治立场,也演变得立体和客观起来。 
    谍战剧让中国影视回归信仰
    新世纪的谍战片,不管剧情怎么变化,不管人物关系如何复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信仰。
    《潜伏》中有一句经典的话:“信仰是无底的深海。”《黎明之前》同样是关于信仰的。《风声》影片结尾是一段中共地下党员(已牺牲)的旁白:“老鬼不是一个人,他们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信仰,这是一个特殊的名词,也是现代社会最缺乏的东西之一,著名影视研究学者、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认为:“中国影视高扬起了信仰的旗帜,进入了信仰时代。”
    时统宇说:“中国影视回归信仰,至少有这样两点启迪:一,现实中的种种丑恶现象有其深刻的信仰危机原因。二,我们开始了中国式大片的人间正道——用一个感人的故事去演绎中国精神。当我们这个民族在整体和远景范畴上不差钱的时候,我们需要有信仰、精神、意义来内聚力量,鼓舞斗志,引领风尚。而在这其中,影视产品所起到的作用独到而独特,我们需要在信仰的层面从头起航。”
    谍战电影大片《风声》导演高群书说,如今中国电影极度缺乏主流价值观,而谍战片或反特片所代表的,正是这个时代缺失、又急需的主流价值观——一种信念和坚持。他认为,作为一种新的类型片,谍战才刚刚开始。
    谍战剧警惕“扎堆”
    尽管今天的谍战片为影视业取得了不少的票房,但是谍战片的扎堆仍旧让人有些审美疲劳。谍战片,不得不面对跟风严重的局面。谍战片走红之后,跟风者不胜枚举。多年以来,中国的电视剧一直都陷在“炒红一个,跟烂一个,再找一个”的恶性循环中。以前的革命题材、战争题材、军旅题材等等无不如此。不管是再好的题材,再高的立意,都经不起大量跟风的消磨,再多感动也变得麻木了。
    《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认为,寻找新的突破口并不容易,刘江说:“我是站在编剧的肩上找到了破解密码,即追捧美剧一代的视听习惯:快速的镜头切换、不断倒叙、反转的情节逼近以及大量纯侦破技术的真实再现,抛下无数诱人的鱼饵,勾着观众的好奇心直到剧终。”
    刘江的新尝试或者真的成功了,美国电视剧大片式的手法和感觉多少让观众觉得不太一样,但这毕竟只是个例,更多的谍战戏正在上演或者将要上演,他们同样要面对创新的难题,他们的突破口又在哪里?谍战戏未来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这不得不引起广大创作者的深思。
    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11月18日第07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