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电影:如何抵达真实?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曹怡平 参加讨论

    我们的电影欠缺真实感
    
  《十全九美》、《熊猫大侠》、《越光宝盒》……这样的电影还可以一直列举下去,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瞄准观众的笑神经开炮。瞄准观众的笑神经开炮,不是电影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吗?浮浅化、单面化、娱乐化、碎片化,不是后现代文化的典型症状吗?娱乐至死,不是整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吗?
    是,这些时代病,都具有“普世性”。可是,我们并不能因为症状的普遍,而忽略了问题的存在——那就是在产业崛起的过程中,国产电影在揭示现实缺憾与人性之恶的“真实感”方面的缺席。虽然全球的电影都朝着过度娱乐化的方向发展,但其他国家的电影中,仍不乏有批判现实、关注人性、直面人性之“恶”的精品制作。比如,《阿凡达》被普遍认为是一部娱乐化的科幻作品,但导演在进行剧本创作时,却融入了对越战和伊拉克战争的反思,扭转了观察的视觉,将强势文明视为恶,而将弱势文明视为善,最后还让弱势文明战胜了强势文明。而在《三个傻瓜》中,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和创意,把对教育体制的反思融入到一个载歌载舞的喜剧电影之中。
    反观国产影片,其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基本上来讲,不是直接回避,就是极为简单化地处理。比如,在当年票房取得很大成功的《十面埋伏》,被网友总结为“《十面埋伏》画面很好,但内容就只是跳一段舞、走两段路、死了一群人,谈不上好看。” 
    诚然,大量的国产影片在奇观化的营造上下足了功夫。但是,电影虽然是营造梦幻的产业,可其真实的根基却来自于现实世界。如果缺少了对现实的观照,那些虚幻的影像不管画面质感多好,也会如同断线的风筝一般,滑入虚无。
    直面人性恶 电影更可信
    

    相反,观照现实的影片,如果能在叙事、影像和表达上取得平衡,则会如同放飞天宇的风筝,不管影像的表达是绚丽还是朴素,都有真正动人的力量。比如,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千与千寻》,讲述了一个日本少女的成长史。在父母中魔法而变成猪后,千寻必须迅速成长,以应对魔法世界的残酷生存环境。动画片中的魔法世界,不过是对现实世界贪婪、冷酷的影射。作为世界级的电影大师,宫崎骏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不刻意回避人性的阴暗面,相反,他直面人性中的恶,但人性恶并不成为表现的重点,而仅仅是千寻成长过程中的灰暗衬景。在宫崎骏几乎所有的作品中,都有对人性恶的正视和艺术化的表现。正是这种纯粹的艺术创作态度,才支撑起一个世界级的动画电影大师。
    即便因脸谱化、公式化和类型化而频遭诟病的好莱坞,也并非毫无精品。事实上,成为精品的影片,都很难避开人物内心世界的善恶刻画。比如,在由好莱坞巨星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爱国者》(出品于2000年)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就摆脱了非此即彼的创作模式,即,在人性善恶的问题上,影片不是简单地预设立场,而是通过叙事的推进,来表现人性中恶的因素如何向善的方面转换。
    在片中,梅尔·吉布森饰演一个不愿意参加独立战争的退伍军人,他深知战争的残酷,不想死于战场之上,同时也千方百计阻止儿子去送死。结果儿子不顾阻挠,执意从军,却不幸死于英军枪弹之下。为报杀子之仇,父亲才转变态度,从不愿意参战到主动请战,这是父亲心理动机的第一次转换。到这时,父亲参战的原因很个人化,也难说高尚。但如果沿着这条线索进行下去,故事难免流于肤浅。为实现叙事的艺术提升,父亲完成了心理的第二次转换:从为子报仇变成了为独立战争而战。这种心理动机的转换非但没有减损爱国者的光辉形象,相反,故事充满了感人肺腑的热忱、勇气和牺牲。在观影过程中,观众获得的讯息是:这首先是一个人性的故事,其次,它是一个超越人性善恶而直通不朽的故事。
    这种直面人性恶,而后将其进行升华的创作方式,也开始被中国电影人所借鉴和运用。在《十月围城》中,人物刻画一改往常的呆板处理方式,塑造了人性层次丰富、真实和可信的众生相。因为它对人性的真实刻画,使得影片有打动人心的真实力量。
     宽容,才能真实
    
  但在目前的创作环境之下,可以直面人性善恶、观照历史现实的影片并不太多。纵观全球电影史,真正有情感深度和温度的影片,均离不开对人性和现实的真实刻画和升华。如果对人性与现实的真实刻画缺位的话,那么影片便缺少了感人的力量源泉。作为艺术的电影,应该把注视的目光放在对“真实”的表现上。让观众在体认和理解真实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和觉悟。
    在全球文化频繁交流的语境下,中国希望通过软实力的提升,来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然而,真正能打动人和感染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影片,还是那些在观照现实和艺术表达上取得平衡的电影。中国电影一贯强调影片的社会效益,但社会效益与真实人性的表现,并非水火不容。通过一系列艺术精品的创生,反而有助于观众对人性善恶和历史现实进行深层思考,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中国电影对人性之恶和现实困境的表现,就目前的情形而言,不是放得过开,而是收得过紧。这种状况,与审查尺度的难以把握大有关系。其实,善恶的表现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在表达善恶时,创作者所秉持的态度、运用的技巧和展现的视角。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部纯粹表现善的电影,未必是佳作,而一部把落脚点放在恶上的电影,也并非就一定是毒草。无论从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还是促进社会和谐来看,对于揭示人性之恶和现实困境的电影,我们都不能一味否定。相反,应该对创作持宽容态度,以促进文化的更加繁荣。
    原载:《北京日报》2010年11月22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