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 作者:陈志明 笺注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8 《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上、下共二册)通过对金庸十五部小说里面的文史典故的梳理和笺释,帮助读者了解金庸作品中大量的文史典故的出处和背景。《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上)半部分内容包括了“飞、雪、连、天、射、白、鹿”七部小说中的文史典故,《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下 )半部分包括了“笑、书、神、侠、倚、碧、鸳”和《越女剑》八部小说的文史典故。这是国内金庸研究者中第一次有人从这个角度对金庸作品进行全面笺释,资料丰富,具有相当的工具性和收藏性。 向大师叫板至少有两种途径。 第一种:无畏。要有胆量,有扳倒大师的劲儿,不能心软,不讲套路,无声无息,上来就打。大师不还手,算赢;大师一还手,就做大义凛然状,算斗士。前者如王彬彬、何满子,后者如王家阿痞。 第二种:有道。道有两义,一是讲规矩,二是有道行。光天化日,如约而至,报上名姓,喊清门派,然后尊一声:请了!那里施“降龙十八掌”,这里接“乾坤大挪移”,拳碰拳,脚蹬脚,外功相拼,内力相抗,端的一番好景致。举例:陈志明与金庸。 先说金庸。金庸是一代武侠小说大师,大师之大,体现于作品之中,不只是巧构妙思诸般写作ABC,还有儒释道、词赋书、九宫八卦、阴阳五行、宫商角徵、卜算器玩等一干博大精深汹涌而至,让读者肃然屏息,大小气儿不敢喘一口。先前有不读金庸而把金庸说成不过尔尔的,多少有胡搅蛮缠的嫌疑;也有读过金庸将眼光乜斜过去的,泛泛指点一通,终不肯讲出个一二三四五来。无奈大师的学问在那儿放着,读者还是弄不准那些宗教历史文章典籍什么的,口里的大气儿和小气儿只好还憋着。 再说陈志明。陈志明是一个研究金庸的青年学子,于金庸封笔四年后生于河南安阳。安阳是千古第一忠臣岳飞的家乡(汤阴县),又有大名赫赫的瓦岗寨(滑县),是草莽英雄忠良义士的聚集之地,在那里读郭靖读萧峰读张无忌令狐冲读一切侠之大者,心里该有别一番山高月明。陈志明不是见大师就踏的人,也不是见大师就跑的人,他由仰慕到学习,稳稳当当地在大师对面坐了下来。这一坐就是十六年。十六年不长,然已“足令杨过再见小龙女”。其时三联尚未出“金庸”,北大不曾聘“教授”,王一川也还没来得及排“座次”。但这小小少年坐在自家的农家小院却铁了心:“金庸小说前所未见,这人定是文学大师。”“文学史可能是出问题了。”从此一个猛子扎进去,潜泳卷帙遍伏经典而顾不得茶翻酒泼江湖风骚。十六年一口深呼吸,再冒出来,手里捧的是沉甸甸十几种数百万字的字字珠玑。这些文字,有的是温文尔雅的解注,把大师蜻蜓点水之处都拔出萝卜带出泥,详挖备列,一丝不苟;有的是犀利敏锐的剖析,言大师欲言未言之言,入乎武侠小说之内又超乎武侠小说之外;有的是讶然一声的发现,一盘子一碗把大师的玄机端上桌来,说不得是石破天惊也让人眼前一亮击节叫好。举凡文史典故、地理风情、诗词歌赋、佛学神话、兵法韬略……无不慧眼烛照,俨然千里江山风光无垠。当日千里北上,拜会北大教授学界权威严家炎,短短数千字,薄薄几页纸,便令教授惊讶不已,不知金庸小说在世间尚有如此读法。 《金庸笔下的文史典故》大致属于温文尔雅的解注,但很容易让人想起这样一幅有趣的图景:金庸在台上拿学问唬人一句,陈志明则在台边安慰读者一番:别怕,是这么一回事……读者听了个子丑寅卯,噢一声——老金(或老查)真是有学问哪,不过咱眼下也晓得了,用不着蜷足而卧,可以伸伸脚了。陈志明也许无意向大师叫板,但功夫下到这种地步,金庸见了,不暗吃一惊,那可得需要上好的定性了。 原载:中国图书商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