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电影市场真是火,几部贺岁大片轮番上阵,赚足了观众的眼球。票房也令人振奋,2010年票房突破百亿元,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影站在了新的起点。不过,捷报频传的同时,中国电影遭到的批评也日渐增多,特别是“不会讲故事”,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电影叙事能力的下降,原因不少,在我看来,过于追求话题性和小品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话题性,就是与影片相关的内容成为热点话题,如投资规模、演员绯闻、导演风格乃至植入式广告等。尤其是“超级贺岁大片”,无论是生产制作者还是艺术创作者都深谙此道,几乎是从创意之初就不断制造“话题”;同时,在影片内容、情节安排、演员阵容考量上,也事先为“话题”留下足够的空间。 另一个,就是电影的小品化叙事、小品化趣味。众所周知,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泛喜剧化”时代。春节晚会上的小品成为最受欢迎的节目,不仅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大众的接受心理、观赏趣味,也影响了电影创作。近期的一些贺岁电影,就是通过小品化台词及其产生的“笑果”来推动情节前进。大笑过后,观众却发现影片“其实没有成型的故事”,只是一个小品的大杂烩。 小品元素虽然受到观众的欢迎,但过多的小品元素对电影故事、人物、细节的干预,会造成叙事的断裂和不连贯,也伤害着电影的叙事本质。现在,小品化桥段还受欢迎,是因为国内观众从小就被小品喂养着,有一种情趣习惯。但小品化叙事到底能走多远,观众的接受底线在哪,都得打上大大的问号。 电影在本质上是一门叙事的艺术,关键是故事。有了一个好故事,还要将情节设计得天衣无缝、将高潮安排得充满悬念,感动观众、吸引观众,让观众一刻都离不开银幕,这才是电影的真正魅力所在。前不久,一部《盗梦空间》风靡一时,观众就津津乐道于导演高超的叙事能力,反观国产电影,就有些逊色了。 对于电影理论界来说,应该前瞻性地考虑电影叙事的问题。一方面,要考虑满足观众喜欢的各种元素,包括小品化元素;同时,也要考虑观众趣味的变化,结合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实际,进行电影叙事研究,帮助中国电影、尤其是贺岁电影讲述更精彩的故事,学会更精彩地讲故事。 原载:《人民日报》(2011年01月11日12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