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赵瑜,在经过两年多艰难、曲折的采访之后,于2009年12月写成报告文学《寻找巴金的黛莉》。作品在《中国作家纪实》12期发表和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之后,在读者之中和社会各界,立即引起很大的反响,一时间成为人们私下谈论和各地报刊追访选载的对象,新华社连续三次向全国发布通稿。 人们之所以看重这部作品,第一是因为巴金在1936年时与山西一个年轻女读者的通信原件被发现,对于了解巴金当时的思想行为和作品影响有很好的作用;二是因为赵瑜痴情对黛莉的寻找和传奇般的经历,并真的在西安找到了年已90岁的黛莉的情形;三是因为赵瑜将一个完全是真实的人生故事内容,经过自己的感受、整理和文学艺术的叙述方式,实现了甚至超越艺术虚构手段所能够达到的阅读诱惑力量;四是伴随着漫长的寻找,发现围绕黛莉的人生经历和生长环境,还有许多过去因为人为掩饰或别的原因人们所没有感受和发现的大量社会历史内容,在认识和总结社会人生历史内容方面有许多新的接触渠道和认识视角等。 令人惋惜的是,这部被很多人认为必然会在后来的“鲁迅文学奖”评选中获奖的作品,最后竟不知因为何种原因,与该奖失之交臂,很令许多人感到吃惊和遗憾!这样的遗憾在评奖后就在私下和网络上有明白的表达,有意思的是,有好几个评委也表示了遗憾。 好的作品,自然不会埋没。是金子自会发光。自2010年12月12-18日。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栏目“子午书简”,连续用7天的时间播出根据《寻找巴金的黛莉》改编拍摄的节目,对这部作品给以热情的推荐和充分的肯定。这样花费时间和精力于一部作品的介绍情形,我此前在电视节目中还没有看到过。我为此而为赵瑜感到高兴,为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能够得到央视的隆重推荐而高兴! 但是,在连续看完这七期节目之后,我却有了一些看法,需要说出来就教于读者。电视片通过真实实际的影像,复原了赵瑜的艰难传奇寻找过程,对观众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其中还有我自己的评价和影像),这显然是影视传媒的特长和力量。可是,因为我对于这部作品有很多的参与和理解,我认为,电视片在发挥自己特长的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很突出和充分深刻地传递出这部作品的丰富内容。这未免不是个很大的遗憾!所以,我希望感兴趣的读者,一定要找来原著读一读,我相信我的推荐会有益于你。 说出这样的看法,并不是要责怪电视台编导们的好意,而是想表达另外的意思。在我研究报告文学这种写实性的文体对象以来,似乎就不断地有人提出看法,认为在信息密集,传媒手段快捷多样的现实环境下,像报告文学这样的写实文体似乎前景堪忧,很难继续。在这样的认识观点看来,只要有了电视、网络等这些新的传递手段以后,在很多时候都可以同步描述社会生活对象的时候,报告文学这种还依赖文字描述的文体就失去了作用和价值。可是,就在电视传输赵瑜这部作品的时候。我就看见,影像传媒是不能够完全替代文字的描述和表达的———赵瑜作品中对很多历史生活真相独到的发现和深刻的思索,对巴金的历史认识、对黛莉自己和家族的复杂经历内容等,就几乎没有得到真实的表达。比起作品本身的厚重丰富来,电视片就明显地直观和轻浅得多。从而使我意识和感觉到,影视也有短板,那种盲目地相信现代传媒手段可以包打天下,替代一切纸媒传递的认识是偏颇的。 在人们的社会感受中,总有一些内容是形象和图影所不能真实深入描述的,需要在作家体温的体验之后方能够准确描述与表达。而且,有许多隐秘的自然、历史暗处和纷纭的人的精神世界,就是记者的镜头和急于传达的新闻自觉所无法抵达和顾及的。而作家在这些地方,却拥有从容的时间和很大的活动空间。更加重要的是,新闻往往在表白客观公正的时候总是带有倾向性,因为新闻从来都是服从于某个利益集团的。而优秀的作家却有自己的独立表达特点和精神!报告文学并不是简单地写实,他实际是作家借助和利用真实事实这个对象表达自己的社会发现、认识和理解,是带有很强的作家主观立场和情感倾向的。所以,报告文学的写实,不是作家出卖自我,简单地依附权力和金钱,而应该是作家的一种通过自我表达始终追求真实、真理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写作。 现代传媒的出现,已经使我们切实地感觉到了眼界的开阔和精神的爽快,我们应当热情地接受和拥抱她。但是,像报告文学这样的写作,在可以预期的未来,还是会因为其个性力量而存在需要的。看来,我研究报告文学的饭碗还不至于很快丢失! 原载:《文学报》2011年01月06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