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白音陈巴尔虎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叶梅(土家族) 参加讨论
在辽阔的呼伦贝尔草原上,居住着古老的蒙古族“巴尔虎人”。巴尔虎是蒙古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如果从“拔野古”部落联盟算起,已有了2300多年的历史。一个民族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很难表现出原有的全部精妙,可《巴尔虎名称考》中将巴尔虎一词解释为“居住在富有的江边平川的人们”,却十分富有诗意,让人对那片水草丰美的土地浮想联翩。
    而白音陈巴尔虎便是富饶古老的巴尔虎的意思。它对我的吸引是从十几年前开始的,缘于亲爱的同学刘艾平的叙述。那时我们都在鲁迅文学院的小楼里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晚上常在一起聊天,艾平对于家乡内蒙呼伦贝尔以及陈巴尔虎的描述给人印象极深。她口齿清晰,人也长得好看,话说得格外具有感染力,说那草原哎呀绿的,那河里的鱼哎呀跳的,一捞就是一大网,根本吃不完。到了冬天你看吧,什么叫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到了夏天,草原上万紫千红的花都开了,那个香啊……她深深地吸着鼻子,仿佛香气就环绕在我们身边。
    十几年过去,刘艾平成为呼伦贝尔盟文联主席,在去年的全国作代会上,我们相逢在人民大会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拍即合地说到了多民族作家去草原采风的创意。今年夏天,在陈巴尔虎旗委、政府的邀请下,民族文学杂志社组织了“多民族作家采风团”来到了祖国最北端的草原,让我目赌了艾平描述已久的美妙。
    陈巴尔虎草原与呼伦贝尔盟府海拉尔市只有一箭之地。海拉尔是一座美丽而宽阔的城市,河水从城中穿过,带来了区别于那些干旱的北方城市的秀丽风光,绿树依依,波光粼粼,而又有着南方小街小巷无法比拟的豪爽敞亮。这里聚居着蒙古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城市建筑透着不同民族的风格,洁净而和谐地融为一体。陈巴尔虎旗的许多牧民都在海拉尔市里买了房子,白天去牧场放牧,晚上回到海拉尔的家是当地牧民常见的生活方式。
    被人们称为“天堂草原”的陈巴尔虎,让所有来自喧嚣都市的人都心醉神迷,从海拉尔市驱车片刻,眼前的景象便引得车上全体一片惊喜的呼叫。辽阔安详的草原,俊美的马儿,白云似的羊群,身边吹过纯净的风。放眼看去,草原的颜色由浅而深,渐次由淡绿变为深沉的幽绿,而跟蓝天交织在一起时,间或又有了阳光抚摸的金黄。它高贵地沉默着,一副宁静慈祥又略带忧郁的神情,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次激烈浩大的争杀,如今灰飞烟灭,只有草原如母亲般的包容。
    眼下的草原已不似往日的苍凉。采风团长玛拉沁夫曾经在这片草原上纵马驰骋,他说过去的草原一片苍茫少有人烟,因此常会迷路,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放羊人,就从他音调的长短,羊鞭的高低得知路程的远近,通常羊鞭一抬指的下一座毡房就是大半天的路程了。
    而跟过去相比,眼下虽然还是一望无际,朝着蜿蜒的地平线走着走着,像是走近了,等到再抬头一看,人似乎又被抛回了原处,在无垠的天地之间,人的匆忙行走总像是在原地徘徊,但不时出现的高压线,还有来回奔驰的汽车,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砖房,都在告诉人们,巴尔虎已经告别了“行则车为室,止则毡为庐”的游牧时代。
    我们走进陈巴尔虎人的宅院,他们享受着彩电冰箱和煤气炉、计算机,桌面上摆放的除了主人烧煮的滚烫奶茶,还有从超市里买回的饼干糖果,一切生活痕迹都表明草原与世界的沟通。但与此同时,许多有志之士也为草原出现的退化、沙化以及河流萎缩等而忧心忡忡,这与多年来过度的放牧采伐分不开,著名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在他具有十分宝贵学术价值的《呼伦贝尔笔记》中大声疾呼:“呼伦贝尔草原连续多年冬季少雪,夏季少雨,致使西部区域逐年退化,从大兴安岭腹地起源的伊敏河水在流经草原东侧与海拉尔河交汇处,出现了断流。应该记住,自古以来这里一直雨量充沛、是河流纵横的水源流裕之地!”字里行间,可见作家痛心疾首。陈巴尔虎旗委书记李才并不是一个舞文弄墨的人,却写出了一首让人读来心痛的诗:“城比墓巢畜比骨,草如翁发溪如泪”,那是他在一个治沙现场的真实感受。
    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对于草原的清醒认识,近年来,陈巴尔虎人善待草原,科学发展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他们在一片片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采取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即乔、灌、草相结合,机械沙障、生物沙障与防护林带相结合的双保险治理。我们来到已经治理的呼和诺尔沙区,见到几万亩沙丘上星罗棋布的一格格青草,像卫士一样紧紧地抓住了流沙,在感慨人的艰辛努力之外,对那些低微而坚韧的小草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其实,当人们在享受工业化带来的种种快感并同时极度焦虑疲惫之时,会突然感到“天堂草原”的无比珍贵。正如“白音巴尔虎”所阐释的,人与江川不能分离。草原河流跟人类一样,都是生命的造化,在这里,大自然所得到的尊重应该从历史延续到现在,以至永远,它是人类留给自己最后的镜子,只有在如陈巴尔虎草原之类的天地之间,人们才容易找回自我,才会明白人的欲望其实并不需要太多太多。
    否则,如果没有了富有江川,后人将对“巴尔虎”一词作何解释呢?
     (作者系《民族文学》主编)
    原载:《文艺报》2007年10月11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