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千手观音”必谈张继钢,谈张继钢的艺术一定会聚焦到舞蹈《千手观音》。那么,是张继钢的创作“复活”了沉睡千年的塑像?还是张继钢在创造当代中国的一种文化象征? 化“静”为“动” 15年前,在山西五台山金阁寺,张继钢与千手观音塑像“金风玉露”般瞬间相遇,竟成了他日后无法割舍的使命,自那一刻起,他始终不渝地寻找和唤醒千手观音,精心塑造最独特的艺术形象,不仅让千手观音从庙堂走上了舞台,由静态塑像变成了鲜活的舞蹈,又将蜚声海外、家喻户晓的舞蹈《千手观音》再度演绎,历时7年成就了一部大型舞剧,把千手观音由凡入圣的生命历程艺术化地阐释出来。 (一)从“膜拜”到“互助”内涵的提升 对于雕像的感受张继钢记忆深刻,他说:“小的时候,妈妈领着我去拜佛,那时,我感觉到,佛离我很遥远,而且是冷冰冰的。后来,我走过千山万水,饱览人世沧桑,渐渐体悟到:你看佛很遥远,其实,是你自己的心很冰冷;你看佛很冰冷,是你自己缺少对别人的关爱。”这种领悟让他独具慧眼,透过千手观音塑像的精美造型看到其潜藏的无穷魅力,感悟到千手观音的博大胸襟和深刻内涵。 正是带着这种文化的自觉,张继钢把众多的雕塑印象整合、重塑,终于在2000年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时,为该团专门创作的舞蹈《千手观音》精美神奇地亮相了,独具特点的千手观音舞台艺术形象使善良、爱和帮助成为舞蹈的深层内涵,倡导人们互助推进社会和谐的艺术理想,体现出天人合一、追求美好的人生价值。 舞蹈《千手观音》让塑像千手观音“复活”,其实,并不是“复活”了一个静态,而是唤醒了一种精神,是一种崭新的创造;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表达出的深刻意义也远远超越了原有的宗教文化,因此,舞蹈《千手观音》不胫而走、广为流传、波及世界。 (二)从“塑像”到“舞蹈”形象的创造 那么,舞蹈《千手观音》创造了什么? 第一、全新的形象塑造。“千手、千眼”的“千手观音”是这个舞蹈的惟一形象。所以,她是一面千手千眼;21个演员不是塑造了21个形象,而是一个人物形象;舞蹈使用的所有肢体语言和其他艺术表现因素,也都是为塑造这一形象服务的。正因为如此,这个舞蹈是惟一的。第二、升华了主题。原有宗教中“千手观音”所揭示的主题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做渡人舟”,传达了“普渡众生”的含义,而舞蹈的主题则准确阐释出更加和谐的互助含义。第三、定点舞蹈。21人在持续长达3分28秒的时间里原地不动,仅用42只手在原点上舞蹈,幻化出符合千手观音各种化身的舞蹈动态,队形不变,却气象万千。尤其是充满灵性的千眼,在特定的灯光和服装映衬下更加熠熠生辉,达到了“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艺术境界。第四、“观音”造像。舞蹈中“半扇观音”等造型的设计以及变化,在现存的所有佛教造像、浮雕和壁画中也从无有过。第五、连续动作构成。舞蹈将中国古典舞和汉唐乐舞的元素巧妙运用,重新编创,有机构成,确立舞蹈基本的、持续的、形成一定独特风格的律动,将视听和谐、美学统一的姿态、动态、动律的舞蹈动作完美地结合,形成独特的舞蹈语言。 由“神”到“人” 2005年后,张继钢开始着手舞剧《千手观音》的创作,把千手观音塑造成为一个在变化中发展、超凡脱俗、由凡入圣的艺术形象,即把“神”变成“人”。 (一)从“形象塑造”到“人物表现”的延展 在创作手记上,张继钢写下这样一段话: “创作舞剧《千手观音》真难!从不曾有过这样的压力,这个压力不是来源于外界,而是来源于我自己,因为,已经有了舞蹈《千手观音》…… “我抱定求真、向善、塑美的信念一路前行,就像一位远行的朝圣者,努力地在寻找,寻找那条超越自我的小路。六年来,我步履蹒跚,一路艰难,几度绝望。 “当那一天的太阳升起,我终于明白了——太阳升起,不在东边,不在西边,是在心间! “心静才能持久,轻囊方能远行……” 这是张继钢真实心态的表露。难就难在不仅要做到和已有的舞蹈《千手观音》不一样,而且要以舞剧的形式表达一个在特定时空中展开的千手观音叙事,并赋予作品更深远的意境和深刻的寓意。 为此,张继钢经过7年研究、7年思考,7年取舍、拿捏和创造,终于在广为流传的千手观音故事的基础上,重新演绎了一段极具寓言色彩的故事。舞剧中,张继钢把千手观音的艺术形象演化为三公主的生命成长历程:面对生病的父王,三公主以孝为先寻莲救父,在寻莲途中,她帮助了躲在庙里的饥民、解救了“伺机夺回莲花”反被大公主吊挂起来的童子,最后用千辛万苦、踏破铁鞋得来的与自己气血相通的“圣洁”莲花,救助了挣扎在苦海中的芸芸众生,舍小家救大家、舍弃个人生命救出万民,成为人人敬仰的千手观音。这个故事,表现了三公主的平凡与伟大,同时,也塑造了童子、红蜻蜓、惠远王、大公主等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使千手观音的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在舞剧创作中,张继钢进一步提升了千手观音的形象内涵:“千手观音非凡,不是你,不是我,不是他;千手观音平凡,就是你,就是我,就是他。只要心中有光,只要心中有爱,就要伸出双手,播撒温暖!”显而易见,他强调只要愿意帮助别人,只要多做好事、善事,人人皆可成为尧舜,人人能够成为千手观音,这样,由自我的和谐达至社会和谐,由社会和谐达至自然和谐,成为“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深刻表达。 (二)舞剧《千手观音》视觉形象的再创造 舞蹈《千手观音》“一面千手”的形象已经成为历史经典照片被永久珍藏,很多人把“一面千手”当做判断千手观音的惟一标准。面对这种审美定式,舞剧《千手观音》的形象到底应该怎么塑造?舞剧怎样才能做到既是千手观音,又与舞蹈《千手观音》不同? 首先,用十二幅画的表现形式,是舞剧创作的崭新贡献。舞剧《千手观音》受西方博物馆、教堂壁画宣教和我国庙宇祠堂绘画讲经的启示,一改几百年来西欧芭蕾舞确立的以场幕划分结构的舞剧形式,采用一幅画一个主题,分别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如“请命寻莲”、“长路漫漫”、“蜻蜓引路”等,将全剧分成12段,既独立成章,又彼此呼应、相互推进、一气呵成。 其次,舞台的充分利用和大胆革新,扩大了舞剧的表现手段。在以视觉艺术统领艺术表现的当下,仅只依靠传统的舞美手段已不能适应观众的审美需求,“是想象力让科技和艺术走在一起”。为此,舞剧的画面设计必须由舞台装置和技术共同呈现,这是对技术创新的挑战,舞美制作了一块12.5m×9.5m,如魔方一样能够拆卸组合的巨大LED屏幕舞台,按照“一分为二”的哲学理念,将画面和画框上下分离。画面可以升降、倾斜、旋转,是演员的主要表演区域(或可理解为主舞台);画框可以倾斜、升降,为演员营造更为广阔的生活环境,特别是在LED上,让视频内容与舞美装置、道具部分和演员表演部分巧妙结合,舞台巨大而简约,华美却不笨重,折射出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使全剧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深远意境。 第三、音乐、音效和画外音的设计和制作,为舞剧提供了丰富的听觉感受。按照舞剧的要求,音乐是由12首颂歌构成的,每段之间辅之以自然音响和讲述者画外音的表述,为舞剧情感编织了独具特点的传达方式。音乐强调山野之趣,营造自然氛围,不仅让人听到了天籁之声,而且能感受到歌声在静静地抚摸人们的心灵,尤其是主题音乐《太阳升起》博大宽容、深情美好,仿佛让我们回到了精神家园。张继钢对作曲提出明确的要求:“我希望我们的音乐要做到‘静’、‘净’、‘境’。我需要的音乐绝不是对舞蹈戏剧性的解释,而是让音乐有自己的美学,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牢牢记住:品质要纯粹、风格要纯正、坚守‘麦田’、敢于安静”。 第四、舞蹈段落精巧别致、独出心裁。12段舞蹈风格迥异可圈可点:三公主独舞的天真烂漫、童子舞蹈的遒劲有力、红蜻蜓舞蹈的轻盈飘逸;群舞蜻蜓的雄健、奔放、自由;蛇舞的明媚巧盼、婀娜多姿;采莲舞的欢快、轻巧、活泼和莲花仙子庄重典雅、仪式般的壮美。“手”无疑是舞剧《千手观音》的关键所在,舞剧《千手观音》既创造了隐藏在黑色皮筋后不断伸出、瞬间消失、魔幻般的“立面之手”(《慧心妙悟》),也有灵动、轻盈的蜻蜓翅膀“颤抖之手”(《逼迫蜻蜓》);既有“双眼皮”一般前后叠置的蛇舞“波动之手”(《寻找莲花》),也有莲花仙子高举莲花的“圣洁之手”(《人莲合一》);既有饥民抢馒头的“粗野之手”(《蜻蜓引路》),也有苦海难民森林一般挣扎呼号的“救命之手”(《苦海慈航》);最终是地面变幻无穷、奇妙无比的310双“绚烂之手”(《千手千眼》)书写了千手观音。可以说,舞剧《千手观音》成为了手舞的集大成者。 《慧心妙悟》和《千手千眼》是舞剧中最引人注目的舞段。前者,直面观众,利用紫外线演出了奇幻的浪漫之手。这些手是模拟的、神奇的、灵动的,如行云流水次第绘成菩提树、溪水和飞鸟,显示了编导无穷的想象力。时而流溢出水滴、闪光、流泉的景象;时而又表现出指点迷津、点化前程的智慧;而破窗引吭歌唱的孔雀更让人意想不到,特别是在结束前,手的快速变化造成神奇的视觉感知,更显得魔幻神奇,这是手的交响、这是手的合唱。后者,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壮丽辉煌的手。这些手是表现的、情感的、意象的,更体现出编导深厚扎实的创造功力。这些无数的双手,是繁花盛开大地闪闪发亮,是闪电瞬间快速划过,是被母亲唤醒婴儿伸出的渴望,是滚动海水的波光潋滟,这些手完全是感性的、有生命的,怦然心动的心房,热浪涌动的巨波,是神奇的“千手”。 舞剧运用超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在人物刻画、氛围制造、舞蹈编排、音乐、舞美和服装设计等方面独辟蹊径勇敢探索,凸显了寓言般、传奇性、梦幻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崭新的艺术形式,使千手观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入人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对一部作品成败优劣的最大考验。在艺术创作中,为“俗”不易,为“雅”更难,而能够创作出雅俗共赏、让不同人群都能喜爱的艺术作品,实在不是容易做到的。因为这个目标,张继钢一直苦苦追寻,走过了长达7年的艺术远征。 说到为“俗”,舞剧中那些平实、自然、亲切的故事线索、人物关系架构和剧情的发展变化,满足了欣赏者的无穷趣味。《请命寻莲》的故事发端、《长路漫漫》的三公主寻莲上路、红蜻蜓对三公主知性引领的《蜻蜓引路》、童子效忠大公主邪恶的《逼迫蜻蜓》《童子归善》中三公主的宽厚慈爱、《降魔去病》的那些在巫师召唤下的孤魂游荡……人们能够从一幅幅主题明确、内容形象的画面中,看到不断转换的时空、人物命运的变化,看到三公主成为千手观音的成长历程。 说到为“雅”,则是透过故事以外的情感传递,让欣赏者在观看中领悟和感受,不是戏剧性的催人泪下,而是发乎情、起于心,来自心灵深处的阵阵涌动。《慧心妙悟》是内心视像外化的形象表达,是大自然无穷变化的形象展示,像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在“浸漫”和“消失”的魔幻状态下,没有了节奏“限制”,延展了万象幻化的时空,甚至食指和中指也成为灵性点化——“是谁,帮我推开,这一扇美丽的天窗……”使人心领神会,意境深远。 而《天地之爱》和《人莲合一》堪称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天地之爱》让“俗”身的童子和“雅”态的三公主起舞,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双人舞,而是凡圣之间的情感表达,超越了世俗情爱。他们一次次脸面贴向纯净大地,让心灵一次次沐浴、让精神一次次涤荡,直接以灵魂感召的力量让三公主引领着童子的精神不断升华。《人莲合一》中凡圣两界、阴阳两极复调出现,舞台前的凡间采莲女的活泼、欢快的劳作和在“圣坛”上高高举起巨大莲花源源不断走出的莲花仙子,庞大的阵容犹如天上袭来的云彩,真是一场神圣的仪式演出,壮美、宏大。但是轻轻地、缓缓地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压力。最终,三公主得莲高居于莲花台上实现人莲合一,轻声吟唱“太阳升起”时,把观众带到了天上人间,说不出的感动汩汩而生。 原载:《文艺报》2011年03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