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第五届亚洲电影大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会展中心举办,韩国电影再一次展示了实力,获得了最佳导演(李沧东《诗》)、最佳编剧(李沧东《诗》)、最佳男演员(河正宇《黄海》)、最佳女配角(尹汝贞《下女》)、亚洲电影杰出贡献大奖(金东虎,曾任韩国电影振兴公社社长、釜山国际电影节主席)和观众票选影后(全度妍《下女》)等7个重要奖项,其中李沧东和全度妍已经是享誉国际并代表亚洲的电影人,河正宇则是实力深厚的新生代演员。从展映的影片品质和获奖情况来看,韩国电影是亚洲电影的代表。 2010年11月22日至12月7日,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与国家广电总局联合举办了名为“从开化期到开花期”的韩国电影史名导名作展,选送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如今各时期代表性的电影。从中观众不难发现,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6年是韩国电影开花怒放的十年。上世纪90年代末,本来悄无声息的韩国电影突然横空出世,2000年夏,在北京电影学院举办的第一届韩国电影展首次让中国观众领略到韩国电影的实力。比较同时期亚洲其他地区的电影状况,韩国电影发展得非常均衡,不但培养出一批横扫欧美各大电影节的艺术电影导演;而且韩国电影人非常重视电影的商业性,他们很好地解决了好莱坞商业类型片与民族文化的融合,拍摄出一批品质上乘的民族商业类型片;最重要的是,韩国培养出了一批真正有能力的电影人才,老一代导演还在不断进步,不断出现的年轻导演常常以首部电影就能拍出极高的品质而获得很高的声誉和票房,这是韩国电影很重要的特色。韩国商业类型电影在制作品质上已经将亚洲同行远远甩在身后,日本和香港曾是韩国电影人模仿的对象,袁和平、成龙都曾长期与韩国电影公司合作,加入韩国电影的制作团队,如今的状况已经翻转,很多香港动作片的后期制作是由韩国人完成的。2008年,李仁港导演的《见龙卸甲》的后期就是由韩国团队完成的,仔细想一下,对华语电影来说,这是非常悲哀的事情,因为港式的武侠动作电影是华人电影对世界商业类型电影最大的贡献,是唯一影响世界的民族类型电影,它发展出一套独到的拍摄模式和剪辑节奏,曾经让香港电影何其辉煌,并造就了吴宇森、徐克、成龙等巨星。如今韩国已经走出模仿,它的动作电影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去年韩国本土最高票房的电影《大叔》里面的动作段落既不同于香港、日本,也与欧美相异,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拍摄哲学,非常流畅好看,让人吃惊。在电影特技和数字技术上,韩国电影人也走在亚洲前列,冯小刚执导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的特技以及后期就有韩国团队的参与,而这两部影片恰恰也是中国战争片和灾难片为数极少的品质比较好的作品。 2001年至2007年前后,韩国国产片的本国市场占有率始终维持在50%左右,电影产品及附加产品成功输出到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而当1988年美国电影在韩国开始直接发行时,不少人曾经断言韩国电影气数将尽,但是韩国电影反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产业化,不仅起死回生而且成为韩国文化产业的支柱、文化输出的主力。 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 韩国电影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韩国电影如此迅猛的发展?首先,扶持电影发展与韩国政府“文化立国”的战略是分不开的。韩国政府1997年确定文化产业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扶持,成效显著。短短几年,一跃成为全球文化产业强国,目前全世界只有法国和韩国的文化拨款达到国家预算的1%。其中,韩国政府设立了电影辅助金,每年交给电影振兴委员会一定的电影发展资金,主要资助从事独立制作、剧本很好或是刚毕业的年轻导演,最高可以申请到4亿韩币,折合人民币约250万元,资金无需归还,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作为回报。由于国家政策鼓励电影工业的发展,而且法律制度、经济政策较为成熟完备,吸引了CJ、三星这样的大财团涉足电影产业,把电影作为新的经营目标。到2009年,只有4000多万人口的韩国,电影出口额是中国的7倍。其次,韩国政府在电影政策上给予了制度保障。1994年,韩国开始实施《电影振兴法》,改变了电影审查制度,从法律的角度认为原来的电影公映伦理委员会审查电影的方式违反宪法。1998年,建立了等级分类制度,分级制度指的是管理部门根据规定的原则把影片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观众群,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和给电影制作者一个明晰的界线。大人与孩子的思维和审美意识不可能相同,看待世界和艺术的眼光不可能一样,在电影更为趋于商业化的今天,电影制作者为了谋求最大化的利益,必然加进刺激感官的商业因素,对于虚拟和现实具备辨别能力的成人,这些商业因素是释放紧张工作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的渠道,而对于未成年人,易将虚拟和现实混为一谈,所以必须采取保护措施,这就是分级。对于电影的制作者而言,明确而细致的分级制度可以让影片的制作发行公平合理。每部电影在制作前就会针对不同的受众估算市场份额。事实证明,分级制度给每部电影划分了明确的界线,既保护了未成年人也给电影制作提供了明确的表现空间,促进了韩国电影的发展。 而且,韩国政府还为本国电影搭建了交流平台,以影展为渠道推广了韩国文化。1996年,金大中竞选总统的报告书中就有明确目标“筹备釜山等各式国际影展,争取国际认同,促进交流”。釜山国际电影节1996年首次举办,目的是促进韩国电影业的发展,推介亚洲新电影并举荐亚洲电影人才,提携年轻电影人以及吸引大批年轻电影观众成为该电影节的特色。电影节得到韩国政府、釜山市政府、韩国电影界、企业界等支持及赞助,筹办经费1/3由釜山市政府资助,1/3由主办单位向社会集资,另1/3则由票房收入支持。釜山国际电影节得到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短短几年中迅速崛起,在亚洲,目前规模仅次于日本东京国际电影节,但是因为其鲜明的扶持新人的特色而成为最有活力的电影节。 “电影配额制”促进韩国民族电影产业发展 可以说,“电影配额制”是韩国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也让韩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本土电影票房超过进口的好莱坞电影的国家之一。“电影配额制”,又叫义务上映制,是韩国为了保护本土电影免受外国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于1966年开始实施的文化产业保护政策。它要求韩国本土的电影院线,每年各厅至少要有146天放映韩国本土出品的电影,以此振兴韩国电影事业。但是随着韩美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日趋紧迫,美国对韩国这项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政策也日趋不满,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韩国政府取消或削减这一制度的议案也就一次次地被提上日程,于是1999年、2001年、2004年和2006年,韩国电影人相继爆发了多次抗议活动,在韩国民众民族意识的强力支持下,韩国电影人团结抗争,让这一制度保留至2006年6月30日,此后,上映本土电影的天数从每年的146天削减为73天。其中,1999年爆发的“光头运动”,为韩国电影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当时韩国政府在加入WTO后,为达成与美国的贸易协议,缓解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准备取消“电影配额制”,让好莱坞电影长驱直入,这一举措激怒了所有的韩国电影人。在令人尊敬的、被其国人称为“国民导演”的林权泽的带领下,所有电影人都被动员起来,以林权泽为首,不少男性影人剃光头发静坐,抗议政府对好莱坞文化侵略的软弱立场,这一运动的激烈程度被各国媒体高度关注,给韩国政府造成极大压力,遂决定继续维持原来的“电影配额制”。随后,韩国电影发生了戏剧性的历史转变,逐渐出现了一个创作的高峰,电影“韩流”开始步入世界。 “光头运动”成功的当年,姜帝奎导演的《生死谍变》上映22天后打破韩国电影有史以来最卖座纪录,上映57天后,打破《泰坦尼克号》在韩国的电影票房纪录和226万人进场观看的纪录。影片最终吸引了超过620万名观众,而韩国总人口才有4000多万,《生死谍变》拿到了3500万美元的票房,相当于制作费的7倍。正是这部电影培养起了韩国观众观看国产电影的信心,让韩国人对本土电影产生热情,此片使得进入韩国电影院看国产电影的观众从原来的15%增加到37%。自此以后,韩国电影稳步发展。到了2004年,这一年可以说是世界的“韩国电影年”,首先,朴赞旭导演的《old boy》获得第57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然后,金基德导演的《撒玛利亚女孩》只用了相当于300多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和11天的拍摄周期,获得第5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没过多久,他又凭借作品《空房子》获得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狮奖;该年度韩国国内票房冠军是《太极旗飘扬》,1174万人次观看了该片。2006年是韩国电影在国内票房上最辉煌的一年,排名前4位的都是本土电影,冠亚军分别是中国观众也非常熟悉的《汉江怪物》和《老千》,全面击败了好莱坞的《碟中谍3》《加勒比海盗2》和《达芬奇密码》。 2006年,韩国国务会议通过了缩减“电影配额制”的试行令改进案。2007年,韩国电影制作曾经一度低迷,本土电影总体票房有所下降。但韩国电影并没有被好莱坞打垮,2008年开始又有所回升,而2010年虽然有席卷全球的《阿凡达》《盗梦空间》《波斯王子》等好莱坞巨制的冲击,但从整体上看,本土影片并没有出现颓势,制作水准并没有下降,电影制作类型一样丰富,而且每年都有进步和提高。这是因为构成韩国电影的基础条件已经很完备,十年的开花期已经结出坚实的硕果。相比较韩国而言,中国电影的历史和文化要悠久和发达,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是相同的问题,所以应该以我们的视角分析和研究韩国电影的发展道路,总结出它成功的原因和不足之处,以彼之长补己之短,这就是此文的意义所在了。 原载:《中国艺术报》2011-04-2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