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年年岁岁片不同,岁岁年年人相似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山鲁佐德 参加讨论
  姓“欧”或姓“美”,艺术的政治或政治的艺术,小圈子的狂欢或价值观的话语霸权,有关戛纳影展的各种老掉牙议论终不过一句:嗨,原来你还在这里。
    又来了,戛纳
    5月11日,第64届戛纳影展开幕。影展的海报上,阿拉伯数字64从全黑的背景色里浮现,简洁的几何线条勾勒出妙龄姑娘的身体曲线,那是菲·唐纳薇,黑白的定格瞬间是她在《一个堕落儿童的雕像》里的模样,韶华正好。
    美人尚未迟暮,这姿态很是带了乡愁的色彩,眷恋昔日的美好与荣光,就好似普鲁斯特念念难忘菊花茶和玛德莲蛋糕,追忆逝水年华。这也是今届影展的姿态:怀旧,更确切地说,是恋旧。
    开幕片是伍迪·埃伦的《午夜巴黎》,这个唠叨又神经质的小老头,在被美国市场放逐以后投奔欧洲的怀抱,辗转伦敦,游历巴塞罗纳,终于没有放过巴黎。其实无论在哪个城市,埃伦电影里的男男女女是似曾相识的,他的没完没了的絮叨——有关人生、情爱、偶然、宿命——也是似曾相识的。戛纳影展主席弗里莫说,《午夜巴黎》是埃伦送给戛纳最好的礼物。这是客套话,事实上,开幕片的待遇才是法国人送给美国人的礼物。
    看,美国人在戛纳还是这么强势。又一次,开幕片是美国制造,评审团主席也是美国人,演员罗伯特·德·尼罗。邀请他,官方说辞是为了恭贺他创办的纽约翠贝卡影展满十周岁。翠贝卡几似圣丹斯,号称独立,而本质上是好莱坞的后院和预备役。一把年纪的戛纳向尚且年轻的翠贝卡示好,放下身段的是法国人,因为这个在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这些年是靠着美国在维持:好莱坞的资本,好莱坞的明星,以及在此地大量流通买卖的好莱坞电影。
    不变的还有入围名单里熟悉的名字,范·桑特、拉斯·冯·提尔、阿尔莫多瓦、达内兄弟,这些戛纳故人占据了大半江山,文艺青年们大抵可以说一句:我是看你们的片子长大的。十几二十年的电影看下来,在戛纳来来去去的,仍是这些人。
    《永不停息》的范·桑特是我们最熟悉的样子,之前的《米尔克》好似意外,而这部成为“一种关注”单元开幕片的新作才是他诚实的模样,依然是金发苍白的少年,依然是青春迷惘的爱与伤,这是《大象》和《迷幻公园》在延续。
    丹麦人拉斯·冯·提尔仍然是狡黠的、坏心眼的鬼才,《忧郁症》是一个不太可靠的中文译名,因为在电影里,Melancholia真正的意思是一颗行星的名字。也许是科幻,也许是惊悚,也许是如他号称的“浪漫主义的悲剧”,每一次,冯·提尔电影的真正面目,总要在看完之后才揭晓。
    五年前号称息影的芬兰人阿基·考里斯马基又回来了。这一次,他带着简陋的摄制组离开老家,来到法国滨海小城勒阿弗尔,转换了空间,在异国异乡,《勒阿弗尔》是芬兰以外的一道“薄暮之光”,仍然是极简风格的影像语言,仍然是沧桑交叠着浪漫,归来的考里斯马基仍然让我们有信心,如库斯图里卡曾经的赞美:他的电影和这个歇斯底里的时代截然不同,让我们相信生命是个奇迹。
    阿尔莫多瓦说,《吾栖之肤》是一部没有尖叫的恐怖片,而我相信,这依然会是一部灿烂至极也哀伤至极的电影,依然会有他热爱的红色,这既是爱亦是死的颜色,依然会有黑色的小人挣扎在斑斓的底色上,激情既是信仰,也是劫数。
    还有那些被戛纳造就也被约束在戛纳的导演,比如河濑直美,比如策兰。关于河濑“拍摄我自己”的电影观是否太局限,或“土(耳其)皮欧(洲)心”的策兰有没有资格代言土耳其电影,争议从不停歇。这些人被揶揄是“戛纳儿女”和“摇篮宝宝”,在戛纳,他们是“异域电影”的图腾,他们的作品成了法国知识界的异邦想象,而离开戛纳,他们或许仍是陌生的名字。在这落差之间,是此处与彼处、东方与西方的拉锯,政治和价值观的潜流在艺术的水面下汹涌。
    姓“欧”或姓“美”,艺术的政治或政治的艺术,小圈子的狂欢或价值观的话语霸权,与戛纳的各种非议也是早已烂熟的陈词滥调,你可以说这是影展的不思进取原地打转,或者,这根本就是影展的真相。年年岁岁片不同,岁岁年年人相似,对于戛纳,我们只得一句:嗨,原来你还在这里。
    原载:《文汇报》2011-05-0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