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中国母亲的雕像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德祥 参加讨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可怜天下父母心,最为可怜是娘心。娘者,女良也!良女也!可以说,不是良女,很难胜任“娘”的职责,也很难当起“娘”的名分。人人都有娘,知娘有几人?知娘知多少?常言道,母子连心,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母亲的心自然是连着子女的心,子女的心是否也必然连着母亲的心?未必。因为我们生活中忤逆不孝、苛待父母甚至敲诈父母的事情屡见不鲜。如果我们还没有认真地理解过母亲,就看一看电视剧《娘》,真正地理解一次。如果不能真正地理解“娘”,可谓是不及格的儿女甚至枉为儿女。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能塑造出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甚至创造出艺术典型,这典型人物活在文化史上,成为一种性格、一种人格的“共名”,成为一种文化内涵的形象符号。比如李逵、王熙凤,比如猪八戒、阿Q,比如林黛玉、薛宝钗等等。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与家族为单位、以伦理邻里文化为轴心构成的社会,爹和娘是这个大厦或小家的支柱,是主角。那么,文艺作品对这一对主角是如何表现的?创造了哪些艺术形象?哪些爹娘形象最具有概括力、代表性?谁最能体现普普通通成千上万的中国爹娘的形神与本色?就爹的形象而言,万千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概括力和典型性的莫过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位“父亲”就是最具有中国特性的“爹”的形象,山河日月泥土以及汗水辛劳艰苦都写在脸上,那古铜色的脸上纵横交错着的皱纹就是汗水冲刷出来的山河,这位父亲叫什么名字?他没有名和字,他的名字就是“父亲”,就是“爹”!见到这位“父亲”,不由得就会想起自己的爹,想起中国的历史,想起中国的劳动人民。可以说,这幅作品是几千年中国历史的高度凝结,是天下苍生的形神写照。立此存照,历史昭然,人民昭然。那么,哪位母亲的艺术形象可与这位父亲媲美?历史演义中有岳母,有佘太君,小说中有贾母,但这些母亲离我们老百姓太远了,她们高高在上,要么有些“神”气,要么有些“贵族”气,惟独缺少泥土气烟火气平民气。看到52集电视剧《娘》中所塑造的这位“娘”,使我一下子想到了油画《父亲》,说明这两个艺术形象之间有相通之处,接地气,有热度,浓烈的人间烟火味扑面而来,他们在艰难的生活步履中走出了生的沧桑,也是岁月的年轮一层层染色刻画出他们厚重的形象,泥土般朴素,大地般坚实,老树般苍劲。这位“娘”,片头出现时的素描,剧终时坐化为一座雕像,仿佛就是中国母亲的雕像,一种只问操劳不怨命、宽厚坚强、大度慈祥的意象油然而生。这位母亲虽然有名字,但谁也不叫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满仓娘”“谷雨娘”。孩子们都叫她“娘”,无论是不是她亲生的。她的人格就是普天下娘的情怀的汇集。她不伟大,但她博大。圣人说,“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她不识字,她不知道圣人说过这样的话,但她做到了。她没有文化,但她知荣辱、明大义,忍辱负重。她宽容大度,但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宽容,相反,她有自己不可违背的为人处事原则,这原则不是利益原则,不是阶级性原则,而是人伦道德原则,是善的原则,是母亲对儿女的爱。所以,她收留了栓子母子,她抚养了孤儿端午,她救了地主家的女儿灵芝,她不回避与金斗娘是亲家,她不原谅端午的告密行为等等。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时局怎样嬗替,她始终如一,心性使然,真朴本色,可亲、可信、可敬,人格魅力由此而来。斯琴高娃把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而又不着痕迹,真实生动,气韵饱满,无过无不及。可以说,她几乎不是在演戏,而是在生活,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在这里达到了天衣无缝的统一。这个“娘”的形象,是斯琴高娃的表演对电视剧艺术的一个独特贡献,无疑是她的表演艺术所达到的一个高峰。
    典型人物是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出来的。“娘”这个人物形象是传统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人物,这也是我为什么把这个人物形象与油画《父亲》看做是历史之凝结的原因所在。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就很难孕育出这样一种地母一般情怀的“女娲”式的人物了。所以,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必须是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中。不得不说,这部作品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环境与背景营造得真实,从村庄、院落、屋舍,到家具、道具、服装、色调、人物造型等等,可谓逼真,为人物的情怀、性格、境界以及矛盾冲突提供了环境依据,构成了真实的力量。
    当然《娘》剧不是没有缺憾。情节上,前半部紧凑而后半部松散,后边有些情节的合理性也值得商榷;篇幅过于冗长而有失凝练;过多的头绪还没有完全融裁到有机的戏剧结构中,而是依赖巧合来弥缝,损失了情节的整体逻辑力量。但无论如何,从这里还是走出了一位富有历史纵深感、富有大地一样情怀的 “娘”,我从这个艺术形象上感受到了中国气派的某种元素。
    原载:《文艺报》2011年05月27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