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春辉 高 莉 参加讨论

    
    一  引 言
    如果从阿帕网(ARPANET)计划开始实施算起,因特网刚刚走过了39年;[1]而万维网(World Wide Web)出现,因特网开始从军事、政府、教育机构向普通大众普及开来却才有17年的时间。[2]John Naughton在其《未来简史:因特网的起源》一书中评论道:“因特网是迄今为止人类最不寻常的发明之一。就其对社会的影响而言,因特网丝毫不逊色于印刷术、铁路、电话、汽车、电力和电视。一些人已经将因特网技术等同于印刷和电视这两个极大地改变了人类通信环境的较早期的技术。但是,因特网更具潜力,因为它充分利用了印刷术提供给人类的文明手段,而又摆脱了广播电视‘一对多’特征的束缚。”(转引自Crystal,2001:ⅶ)这一评论是公允的。
    然而,正如英国语言学家Crystal(2001:2)注意到的那样,人类历史上每一次通信技术的跃进往往都会引起人们的焦虑、担忧甚至恐惧。15世纪当印刷术在西方出现时,基督教会认为它是魔鬼撒旦的发明,并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印刷术的传播。大约400年后,电话、电报、广播的出现引起了人们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关注,人们担心电报将毁灭家庭,助长犯罪;电话会破坏社会秩序;广播则是传道士的布道途径。每一次的焦虑随之都会引发一场有关语言的争论。《圣经》的印刷版本加剧了宗教环境中本地语言运用的争论;广播则引发了标准音和方音的争论。而当因特网这种新的交际手段一经出现,人们就开始追问: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是一种口语和书面语之外的新的语言表现形式吗?电子邮件、聊天室、万维网等因特网情景中的语言会给日常语言带来破坏吗?因特网的普及会给计算语言学这样的分支学科带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黄居仁、Winfried Lenders,2005)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会是多样化的,还是和现实世界中一样偏向某些强势语言;这种特征又会带给当今世界正在衰萎的语言多样性怎样的影响?尽管旧有的争论还在继续,但是面对这些新形势下的新问题,语言研究者应该及时地给出自己的解答。这里,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
    二 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还是偏向性?
    ( 一 ) 一个态度上的转变:偏向性转向多样性
    因特网出现后,人们讨论最多的语言问题之一就是因特网是否将是英语的世界。16世纪末,英语开始从大不列颠岛向外扩张。经过4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19世纪末英国殖民势力的扩散以及20世纪以来美国头号经济势力的形成这两个因素的巨大推动,英语逐渐从一地方言发展成了现在的全球通用语。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英语的强势地位在第二语言教学、媒体、广播、出版以及国际旅行、商务、安全、教育、交流等方方面面都显示了出来。(Crystal,2003)于是,当因特网首先在美国出现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它面向社会大众之后,许多人都认为它会成为加速英语对世界征服的新利器,成为推动世界英语化的新力量;甚至有人预言,随着因特网的扩散,21世纪的某个时候英语将成为世界大多数人的本族语(Nunberg,1998)。1996年4月6日,《纽约时代周刊周日版》发表了Michael Specter一篇题为“World, Wide, Web: Three English Words”的评论文章,恰到好处地展示了当时人们对因特网上英语强势状态的认同。
    然而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日益快速和广泛地渗透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角落,随着国际社会对语言濒危和语言多样性问题的愈加关注,人们注意到了几个改变局势的因素:首先,因特网全球性、分散性和允许完全自由联合的特点,决定了只要有另外一个人愿意使用某种语言, 那么其他人就可以使用这种语言。其次,人们认识到非英语用户、特别是汉语用户的增长,将有望超过现有英语用户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更多的人使用其他语言而终将导致英语不再一统因特网。最后,因特网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如可用于多语文本的Unicode和像宝贝鱼(Babel Fish)那样的即时网页翻译系统,可以解决其他语言用户获取网络信息时遇到的一部分问题。(Paolillo,2005)于是,人们对因特网上语言状况的看法开始有了转变,许多人不再坚持因特网将是英语的天下的观点,而是对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表现出了乐观的态度,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都表达了这种信心。
    2006年,Anderson和Rainie (2006)为“皮尤网络与美国生活项目”实施了一项“因特网的未来Ⅱ”的调查。他们设计了2020年因特网可能会出现的7个假想情景,并向742位因特网领导者、积极支持者、营造商和评论员发出调查问卷。假想情景之一是,“英语将取代其他语言”。在收回的答卷中,赞同者42%,不赞同者57%,没有回答的1%。被调查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至少在未来的15~20年里,英语在跨文化传播中仍会是世界性的通用语言;2·汉语和其他语言将继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英语将不会取代其他语言;3·语言的多样性是有益的,而因特网有助于保持语言的多样性;4·所有的语言都会不断发展、进步。
    Nunberg (1998)认识到:问题不是英语是否会在因特网上具有统计和感觉上的统治性,而是其他语言的使用者是否有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使用因特网上的服务和信息的足够机会。因特网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开放性和平等性,只要有了连接的设备并交付相应的费用,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因特网的自由空间。英语不会排挤掉其他语言的使用,在那些技术已经有足够规模的非英语国家,英语只是处于少数的地位。而随着小商业公司和个人用户对技术的采纳,非英语领域中非英语文本的比例一定会增多。而且在线词典和翻译将使外语信息的使用变得更加容易,特别是对已经有些外语水平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特网最让人着迷的不是它使世界变小了,而是像先前的交流技术一样,它将有助于世界的更广泛交流和多样性。Wright(2005)在教科文组织多学科项目B
    bel行动的框架内开展过一项调查,目的是收集因特网上语言实际使用情况的数据,从而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方面的政策制定更有依据。他调查了10个国家的在校大学生,回收答卷3000多份。根据这些真实情况,Wright得出了许多很具启发性的结论。报告结语说:“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认为英语支配因特网的普遍看法。诚然,英语的使用很广。但是,母语为非英语者使用英语而不是自己本国语言的情况只在少数群体和在少数情况下才发生。因特网逐步摆脱英语的垄断,走向多样化似乎成了趋势。英语占支配地位是由于相关技术的地理起源和早期使用者的地理分布所带来的。随着世界各地因特网使用的不断开放和使用者日渐增多,走向语言多样性的趋势只能会越来越强。英语垄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特网早期使用者属于精英跨国群体。随着因特网的使用更加民主化并在社会中的纵向普及,语言上也会产生相同的影响。”
    (二)一个极其模糊的未来: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
    尽管许多人对未来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但是也有好多人对这种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保持着客观冷静的观察。的确,要实现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就目前各方面的状况来说,还有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而且有的具有极大的难度。困难的来源有技术本身的,有历史因素的,有即时交流环境引发的,还与当今世界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胡鞍钢、周绍杰,2002;Ishap,2001)以及各国的经济文化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
    Paolillo(2005)在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撰写的关于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的部分报告中, 对因特网上极其偏向于英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下面参考Paolillo的论述,从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现状、历史形成的不利因素、技术性的不利因素、因特网市场和管理的不利因素等几个方面,对不利于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实现的因素进行考察。
    1·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现状
    使用某语言的因特网用户数、因特网使用的地区分布、因特网主机的地区分布等几个方面,是衡量世界诸语言在因特网上表现的重要标准。通过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当代因特网上语言使用的大概面貌,并发现偏向性远强于多样性的现状。
    1)因特网上最常用的几种语言
    Miniwatts Marketing Group定期专门对因特网的发展状况进行统计和报告,下面是它对因特网上使用最多的10种语言的最新统计图:[3]
    图1 因特网上最常用的10种语言
    图1中10种语言的网络用户数相加是1056000000,占全球网络用户数的83·68%。现在世界语言的总数,学者们的看法不一,民族语网站提供的一份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有6912种语言[4]。如果根据这个统计,那么,世界上说着6900种语言的人们只占了网络用户的16·32%左右。
    2)因特网使用的地区分布及与世界语言地区分布的对照
    Miniwatts Marketing Group对因特网使用在世界各地区的分布所作的最新统计见图2。[5]
    
    图2 世界各地区的因特网使用现状
    表1是民族语网站2005年统计的世界语言的地区分布[6]。
      
    Paolillo(2005)在分析了前人计算地区语言多样性的各种方法的利弊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计算途径,并依据民族语网站的数据,得出了世界不同地区的语言多样性指数,如表2所示: 
    从以上三个图表的比较中可以看出:(1)亚洲、非洲拥有的语言数量差不多,语言使用者比例5∶1左右,但因特网的使用数比例却接近13∶1;(2)非洲和大洋洲的语言多样性指数要远高于北美和欧洲地区,但是因特网的使用人数后两者却远高于前两者。换句话说,语言多样性在现实中的地理分布远没有在因特网的语言使用中反映出来,因特网上主要使用的语言只是少数语言。
    3)因特网主机的地区分布
    主机数量是评测因特网连通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Nationmaster公司2008年的一份最新统计,列出了世界上拥有主机数从1个到最多个的22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前15位的如下页表3所示:[7]
    
    从表3可以看出,主机数量上占据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语言与图1的统计基本上是对应的。  
    从以上三个方面展示的各种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毫无异议的结论:当今,世界上极少数的语言占据了因特网上大部分甚至是所有的空间;特别是英语,依然有着极大的强势地位。而使用着在因特网上占有空间很小甚至为零的那些语言的人们,即使想利用因特网,也会被海量的自己不认识的语言文本所淹没。
    2·历史上形成的不利因素
    阻碍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实现的历史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由于历史原因,北美、欧洲在政治经济上的发达程度要远高于非洲、中东和亚洲部分地区,这是业已存在的因特网发展的大背景。当人类迈入数字化时代的时候,这种区域和国家之间经济政治不平衡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数字鸿沟”。因特网上世界诸语言的地位问题,也可以包括在数字鸿沟的框架内。据中国新闻网的报道,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2007年9月4日在日内瓦发表报告称,发展中国家因特网平均使用率在2006年底仅为10%。[8]由于因特网的连通需要一些必备的硬件和软件设备,而且它还不是一个免费的网络,需要交纳一定的使用费,所以那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有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来支持因特网在本国的发展,那么使用本族语言就可以在因特网上获取更多的数字化信息,用这些语言来听、说、读、写的网络用户,在获取和分享有用信息方面的困难要小得多。而那些经济发展有限的国家和地区,不能为因特网在本国的发展提供充足的条件,本族语在因特网上得以展示的机会就会很少甚至没有。
    2)语言人口的历史分布及现实世界中强势语言弱势语言的分化。因特网的使用也只是这种分布和分化的一个表现。因特网起源于美国,这种地缘优势就使靠近美国的语言更容易进入因特网。而在拥有相同的进入因特网的几率时,不同语言的使用人口以及强势弱势语言上的差异,就必然导致因特网上语言使用人口的悬殊和网上语言强弱的对比。
    3)国家政府对数字经济和因特网时代的把握和政策上的态度。政府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因特网发展在本国的地位。当然,很少有政府会忽视数字经济和因特网时代的到来,并相应做出积极的政策调整。但是各国政府由于各自国情的不同,在对待这一时代新发展的态度上会有轻重之别,从而引发在政策制定的效率和促进发展的力度上出现差异。考虑到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必然将导致不同国家的语言在因特网上的表现出现差别。
    4)民族文化对因特网的接受程度。当新的技术发展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时,往往会出现一些复杂的情况。比如新西兰毛利人不大接受数字图书馆。这不仅仅只是数字图书馆那么单一的问题,里面涉及到一系列文化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将图书馆看作是“白种人”制度形式的象征,担心会由此得到与毛利文化背道而驰的信息。此外,图书馆信息获取的公开性也与毛利人保护信息的价值观相冲突。(Paolillo,2005)因特网形成的文化特征与本族既有文化特征是兼容、互补还是抵触,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国家对因特网的接受程度,也必然决定本族语在因特网上的表现。
    3·技术性不利因素
    不利于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实现的技术性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编码标准问题;其次是置标和编程语言问题;最后是因特网交际模式中的技术性语言问题。(Paolillo,2005)
    1)编码问题
    文本编码是在以文本为基础的交际媒介中实现语言多样性的主要技术手段。编码详细载明了如何将数字串任意分配给全世界的书面语言符号。将同一个数字分给两个不同的符号,或同一个符号对应两个数字,都会使两种不同的编码无法相容。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熟练驾驭文本的能力(比如显示、编辑、分类、搜索和有效传输等),某种语言的信息就需要用某一类型的编码来表示。因此,因特网上所涉及到的语言多样性问题,很大程度上与文本使用的编码有关。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编码系统是美国信息互换标准代码(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Information Interchange,ASCII)。这个编码包括128个字符,主要适用于北美英语。后来许多编码系统都是围绕ASCII进行定义的,绝大多数的因特网支持技术都依赖于ASCII或是其派生系统,所有这些系统在技术上无疑都是偏向英语而不利于其他语言的。尽管计算机使用统一字符编码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特网上多语文本的使用问题仍然未能解决。由于技术、经济以及组织机构方面的原因,可让多方接受的技术标准的研发一直都落后于因特网本身的发展速度。因此,因特网的国际使用一直有利于以罗马字体为基础的语言,特别是英语,其优势源于英语在因特网普遍使用以前就已经拥有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标准编码。
    2)置标语言和编程语言问题
    置标和编程语言被用来设定因特网的内容和服务。置标语言必须能够在所有人类语言的范围内描述文本,万维网联盟(The 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也已经要求将Unicode的维护作为其标准的一部分以达到这一目的。这就意味着Unicode维护滞后的一些地方,如西亚、中南亚和东南亚的语言,置标语言的维护也就滞后,于是这些地方的语言就很难成为文本描述的对象。编程语言也应该能兼容多语文本,然而许多使用广泛的编程语言,如C语言,还未能提供对Unicode的标准维护。
    置标和编程语言本身的设计也为因特网上语言的不平等提供了条件。目前,编程语言的总数估计介于2500~7000种之间,尽管这些编程语言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但其中绝大多数都可以最终溯源到FORTRAN。FORTRAN是最早的高级编程语言,这些语言广泛使用英语关键词来定义重要的编程结构式。尽管许多编程语言中都有这些关键词的对等词,却不可能用来代替执行代码中的英语关键词。
    3)交际模式中的技术问题
    因特网通过万维网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以后,的确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交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模式和情境(Crystal,2001:6~17)。而有时,某些已经得到广泛使用的交际模式在技术上就特别向某些语言倾斜,比如Usenet News。Usenet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性资源,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了Usenet。作为一个技术系统,Usenet就像是一个缩小了的因特网。它的新闻组命名设计是分层级的,而且使用了ASCII的一个子集。Usenet有高级层,还有地方、地区、国家代码层,信息文本需要与ASCII保持良好的兼容性。与因特网上的其他领域一样,英语一般在高级层占据统治地位。
    此外,像聊天室模式、即时信息、网页博客等模式,尽管有些融入了某些设计的特征,但是这些标准的发展还仅仅处在通过技术只能为一小部分人口和语言服务的状态。一些技术维护者或许寄希望于其他交际方案,如因特网语音或者多模式接口等。但即使这些方案能够解决某些语言方面的问题,其他问题却依然存在,如增强听觉效果或提高削弱的视觉效果等。
    许多人希望机器翻译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性不利因素的缺陷。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此法不容乐观:第一,现在对大多数自然语言现象的描写和解释远不能满足机器翻译的需要;第二,任何配对语言之间的翻译都可能会产生一些需要单独解决的特殊问题,因此,在所有语言之间进行互译,这是一个短期内还无法解决的挑战;第三,机器翻译系统的设计需要大量的所要翻译的语言的材料,而许多语言尚不能提供充足的材料;第四,机器翻译永远都不会达到人类翻译的水平。
    4·因特网市场和管理的不利因素
    因特网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利益的复杂网络体系,其中很多利益是被高度集中化了的。而每个利益集团都对语言多样性起着根本作用,它们将决定哪种语言会被应用于因特网。这些集团都是因特网规范与调解的参与者:首先是世界上不同地区的无线通信垄断公司和市场供应垄断者;其次是计算机和软件生产公司;此外,还有一些特别的因特网管理机构,比如国际因特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ICANN),这些机构对网络的连通具有决定权;在管理因特网资源和执行有关的信息政策方面,政府也发挥着作用;最后,还有一些其他组织和协会,比如万维网联盟、统一字符编码标准协会以及国际标准组织等,一直在为更好地执行因特网技术制定着相关标准。
    因特网从最初期开始就在依靠电话网络传输数据,近来,其他一些形式的通讯网络也开始用于承载因特网通讯,比如电视电缆网络。不管是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些资源的经济控制权都掌握在一些大公司手里,而且往往是一些私人的或国有的垄断行业。而这些与因特网通讯有密切关系的行业部门在确定管理工作使用的语言时,往往就只选用那些强势语言,特别是国际语言——英语。
    通过生产偏向于某种语言的计算机键盘、显示器和操作系统,硬件和软件公司对因特网上的语言构成也会产生类似的影响。鉴于欧美地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再加上总部设在美国的企业在系统开发和标准制定上的优势,即便是那些将市场拓展到像非洲这样的语言多样性地区的计算机系统,也完全是为英语或其他欧洲语言设计的,极少会对地方语言有所考虑。这种状况就必然导致因特网上的语言更加偏向欧洲语言而非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国家的语言。
    另一个对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的参与者是国际因特网名称和编号分配公司。它负责执行与美国商务部签署的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协议。DNS的主要功能就是将唯一存储名与所有的因特网主机联结起来,大部分因特网应用协议都依靠它来定位因特网主机,而这一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与语言相关的。然而DNS却很难使用英语之外的语言,因为它只能使用七位制的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编码体系。ICANN主要是通过授权来实施DNS,但是它的管理体系,它与美国政府和其他部门相互协定的网络,以及它的各种政策都限制了因特网主机命名的多语化。(Paolillo,2005)
    以上技术性以及因特网管理和市场的种种不利因素,使得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发展进入了一个非良性循环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Arthur,1989、1994)轨道,既有的强势语言变得更强,而弱势语言的发展则是举步维艰,其后果必定是不利于多样性的出现。[9]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因特网会给语言多样性带来长远的影响,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影响会是什么,以及影响的程度有多大,都还不十分清楚。而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也只是一个极其模糊的未来图景。
    三 一些必要的措施:实现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
    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2)。《宣言》第六条“促进面向所有人的文化多样性”有如下表述:
    在保障思想通过文字和图像的自由交流的同时,务必使所用的文化都能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言论自由,传媒的多元化,语言多元化,平等享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科学和技术知识——包括数码知识——以及所有文化都有利用表达和传播手段的机会等,均是文化多样性的可靠保证。
    显而易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为所有语言和文化团体提供平等的机会,以获取包括生产和消费在内的数字信息。《宣言》列出了执行宣言的众多行动纲领,详细阐述了这一立场。其中有三点直接适用于包括因特网在内的数字媒介和信息技术问题:
    9·促进“数字扫盲”,将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作为教学计划中的学科和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的教学手段,提高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能力。
    10·促进数字空间的语言多样化,鼓励通过全球因特网普遍地利用所有的公共信息。
    11·与联合国系统各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向数字鸿沟宣战,促进发展中国家利用新技术,帮助这些国家掌握信息技术,并为当地文化产品的数字化传播和这些国家利用世界范围的具有教育、文化和科学性质的数字化资源提供方便。
    这些原则和行动纲领,无疑为实现数字时代世界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策略和方向性的参考。
    说到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原则和行动纲领的基础上,我们觉得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通过一些具体措施的建立和实施,来为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实现提供切实的动力。当然,要完成这些措施,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从宏观上说:
    1·国际社会应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给那些尚处在因特网络边缘甚至没有因特网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设备和技术援助(包括因特网络和其他通信手段的),使他们拥有利用因特网的基础硬件设施,并帮助他们学习相关因特网的知识。
    2·因特网接入费用、基础设施如电话线的缺乏等是妨碍许多国家使用因特网的障碍(汪向东、刘满强,2000:18)。因此,因特网管理机构和国际组织应着眼于更广泛的国际利益,制定出符合更广泛群体使用的因特网协议,并减少世界范围的因特网使用费用。网络基础硬件设施、相关因特网的知识、上网费用的降低是让更多的人利用因特网的基本前提。(UNESCO,2003)
    3·各国政府应关注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认识到因特网的出现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行将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利用制度、教育、法律等各方面的资源,鼓励更多的本国企业、个人进入因特网,鼓励人们运用更多的语言获得更多的网络信息资源(汪向东、刘满强,2000:63)。一个语言社团上网的成员越多,其他人上网的动机就越大,他们使用自己语言的动力也就越大,而广告商和文本提供商提供本地语言服务的机会也就越多。
    从微观上说:
    1·进一步研发适用于更多语言的编码体系和置标语言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机器翻译的力度,争取在译文的信度、语言配对的数量、文化翻译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进一步推动因特网构架的“非中心化”。这些将有助于打破“路径依赖”,给予每种语言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而要实现这种突破,就要依赖技术开发商和相关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
    2·网络用户应努力增强自己的多语能力和数字信息读写能力,这样既能为本族语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而且也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因特网资源。
    四 结 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言濒危和语言消亡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多的关注(徐世璇、廖乔婧,2003;冯小钉,2003)。而因特网的出现和发展则往往被人们看作是深化这一问题的因素之一。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尤为突出的,就是语言更为不公平和大量语言的生存危机(李宇明,2003)。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一方面是因特网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将更加广泛而深远,另一方面因特网上的语言使用又极不平等,而且这种偏向的确又不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必将对语言濒危问题产生负面影响。弱势或濒危的语言能够进入因特网的可能性很小,而越是不能利用因特网,那么在信息化时代中被边缘化、加快衰弱的可能性就越大,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侵蚀着语言生态链。因特网的惊人发展已经有目共睹,而人们对因特网的未来更是充满期待,如果我们要减缓语言濒危和消亡的速度,那么因特网上的语言多样性问题就一定是一个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认为因特网上的语言将会是英语一统天下,到后来认识到因特网上语言的发展将呈现多样性的趋势,人们的态度经历了一次大转变。尽管大多数人对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未来保持了乐观的态度,但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世界语言在因特网上的表现依然很不平等,少数语言比起其他语言来在因特网上居于强势地位,它们占据了因特网上的绝大部分空间。更让人担忧的是,历史的、技术的、市场和管理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更是对因特网上语言多样性的实现提出了巨大挑战。而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减少因特网语言多样性路途上的荆棘险阻,则需要国际社会、国家政府、集团组织、个人等在技术、政策、社会发展、公共协议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作者简介]王春辉,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应用语言学;高莉,山东鲁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
    [附 注]
    [1]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启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
    [2]1991年,CERN(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的科学家提姆·伯纳斯·李开发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并研制出了极其简单的浏览器(浏览软件)。此后因特网开始向社会大众普及。
    [3]据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7.htm,数据更新到2008年3月31日。
    [4]据http://www.ethnologue.com/ethno-docs/distribution.asp? by=area。
    [5]据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htm,数据更新到2008年3月31日。
    [6]据http://www.ethnologue.com/ethno-docs/distribution.asp? by=area。
    [7]据http://www.nationmaster.com/graph/int-hos-internet-hosts。文章定稿时将此表统计数字进行了更新。
    [8]据http://it.chinanews.cn/it/itxw/news/2007/09-05/1019261.shtml。
    [9]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的特征,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路径依赖问题首先由Paul David于1985年提出,W. Brian Arthur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技术演进中的路径依赖的系统思想。此角度是在匿名审稿专家的建议下加入的,在此谨表谢忱。
    [参考文献]
    (1)Anderson, Janna. and Rainie , Lee.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II[R]. Pew Internet& American Life Project, 2006.
    (2)Arthur, W. Brian. Competing technologies,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ck-in by historical events[J].Economic Journal , 1989, Vol.1, 99: 106~131.
    (3)Arthur, W. Bri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M].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94.
    (4)Coates, Joseph H. The Internet Will Enhance Human Life[A]. In Tom Head (ed.),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Chicago : Green haven Press, 2005:10~18.
    (5)Crystal, Davi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second 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6) Crystal, David.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7) Gralla , Preston. How the Internet Works[M]. Indiana:Que Publishing, 2002.
    (8)Hale, Ken. Language endangerment and the human value of linguistic diversity[J].Language, Vol. 68, No. 1,1992:35~42.
    (9) Ishaq, Ashfaq. The Internet Could Exacerbate the Gap Between Rich and Poor Nations[A]. In Tom Head (ed.),The Future ofthe Internet. Chicago: Greenhaven Press, 2005:76~83.
    (10) Nunberg, Geoffrey. Languages in the Weird World[A]. In Tony Judt and Denis Lacorne (eds.).Language,Nation,and State:Identity Politics in a Multilingual Age.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 2004:231~249.
    (11) Paolillo, John. Language Diversity on the Internet[A]. In John Paolillo, Daniel Pimienta, UNESCO. Measur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on the Internet. UNESCO publications for the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collection of papers by: John Paolillo, Daniel Pimienta, Daniel Prado, et al. 2005:43~89.
    (12) Prado, Daniel. et al. Measuring Linguistic Diversity on the Internet[R]. 2005.
    (13) UNESCO.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R]. UNESCO publications for the World Sum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CI.2003/WS/07.
    (14) Wright, Sue. Language on the Internet[R]. UNESCO, 2005.
    (15)冯小钉.语言消亡与保护语言多样性问题的研究评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3).
    (16)冯志伟.计算语言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17)胡鞍钢,周绍杰.新的全球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J].中国社会科学, 2002,(3).
    (18)黄居仁, Winfried Lenders.计算语言学前瞻:概述[A].计算语言学前瞻[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3,(1).
    (2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Z]. CLT-2002/WS/9, 2002.
    (21)汪向东,刘满强译.网络的挑战:因特网对发展的影响[R].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0.
    (22)徐世璇,廖乔婧.濒危语言问题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 2003,(2).
    原载:《语言文字应用》2009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