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经典港味与质朴情怀 ——当下香港本土电影的审美趋向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赵卫防 参加讨论
第三十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近日颁奖,重新唤起了观众对香港本土电影的关注。在重新融入中国电影主流的背景下,曾经创造世界电影奇迹的香港本土电影,其艺术现状如何,它将何去何从?
    多年来,香港本土电影可谓一直在谷底徘徊,但到2010年出现了上升态势,全年票房收入约15.4亿港元,按年上升逾三成半;纯粹的港产片在35部左右,也比前几年的20余部有了较大的提升,且大部分为年轻导演的新作品,以至于有香港影评人称香港电影迎来了一个“特区新浪潮”。然而,2011年之后,香港本土电影再次呈现下滑态势。但无论如何,在电影精英集体“北上”的前提下,香港本土电影并未自弃,时刻进行着回归华语主流电影的努力。
    自从许多香港影坛精英选择“北上”之后,坚守本土的影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坚守本土路线和个性风格的中年影人,如杜琪峰、许鞍华、韦家辉、麦兆辉、庄文强、彭浩翔、刘国昌、岸西、邱礼涛等,但他们在香港拍片却较少得到大资金的关注,以中小成本制作为主,如今其中大多数人选择“北上”。另一大部分年轻电影人,如麦曦茵、云翔、阮世生、叶念琛、陈庆嘉、秦小珍、黄精甫、曾国祥、罗守耀、郭子健等,华语电影的主力资金自然也不会青睐这些人,在没有大投资的情况下,小成本影片基本成为他们的惟一选择。从这两类人的制片情况可见,近年来的香港本土电影主要是小成本影片。
    当下香港本土电影,大体可分为类型片和文艺片。类型片更多地是延续了经典香港类型电影中的“港味”,远离追求视听冲击等技术美学的华语大片。而其文艺片却与经典的香港文艺片有着较明显的分野,经典的香港文艺片,曾经作为类型片来处理,在制作模式、叙事手法和美学技巧等方面和其他类型片一样都具有强烈的类型特征。然而,由于资金和创作者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当下的文艺片中类型因素相对较少,更趋于纯粹的文艺片。
    类型片:延续经典“港味”,发挥“极致性”吸引观众
    香港当下的类型电影中,大都延续经典的“港味”美学。首先是在类型层面向经典回归,并以此唤起香港观众对香港经典类型片的集体记忆。在动作片中较为典型的当属《飞砂风中转》和《打擂台》,前者重新演绎当年香港动作片的经典类型“古惑仔”系列。《打擂台》总体上看是“以暴制暴”的主题,片中融入当下生活元素,但最突出的仍是致敬当年的经典片《成记茶楼》;另一方面,影片网络了一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老影人,其中,顾冠忠扮演的角色“云飞扬”和泰迪罗宾的鬼马表演方式,仿佛让观众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新艺城时期,令熟悉港片的影迷重温当年的辉煌。
    与动作类型并驾齐驱的喜剧类型中,更是充斥着强烈的回归经典气息。其中多部影片直接描摹香港电影中的经典桥段,如《人间喜剧》中的两位主角对电影相当有热诚,扯出了许多与经典影片《喋血双雄》等相关的场景;《女人不坏》等几部影片中,均出现了“至尊宝”式的告白。有些影片回归明星云集、搞笑娱乐的港式贺岁片,如《72家租客》形成张学友和曾志伟领衔的两大演员明星阵营,很多无线电视台的当家花旦小生都参与其中,全片搞笑不断又穿插几段歌舞,使整部影片充满激情和活力,透出多年不见的纯港式贺岁味道。有些影片则直接来自经典粤剧,如《花田囍事2010》和《翡翠明珠》的故事均来自粤剧《凤阁恩仇未了情》。
    其他类型片亦在遵循回归经典的路数,如王晶执导的《我的老婆係赌圣》则是对自己十多年前《赌神》的一次致敬,该片依然将英雄片、喜剧片和赌片三种类型结合在一起,故事桥段也与《赌神》较为近似。恐怖片《吓死你》等影片师法上世纪70年代的香港奇案片和90年代的《三更》系列恐怖片,以短篇单元故事串结而成。
    香港当下类型片延续经典“港味”的另一表现是极致性的回归。极致性是香港电影商业美学的重要体现,是“港味”美学的主要方面之一,一些欧美记者因此也称香港电影“尽皆过火,尽皆癫狂”。香港电影的这种极致性经过新世纪初的退潮之后,当下又有重归之势。其中,《维多利亚一号》最具代表性,该片极力表现“暴力血腥”所带来的毛骨悚然之感,展现极度的残酷。《复仇者之死》则是《维多利亚一号》的延续,遵循极致路线和“复仇+爱情”的主题。
    当下香港电影的极致化还表现在奇情片上。这类影片以奇情表现为主,侧重于激情和其他边缘情感的表现,这也是对以往此类香港电影的回归。其中《得闲炒饭》探讨了现代女性同性恋问题,但其导演许鞍华毕竟不是猎奇者,其影片主要在表现社会问题。
    文艺片:摆脱浓重的商业气息,抒发质朴的本土情怀
    香港当下的文艺片,摆脱了以往商业气息较重的香港文艺类型片的路子,大都以一种淡淡的笔触来表现过往的生活、当下社会现状和港人心态,意在呈现创作者的某种思考和独特艺术个性。其中大部分影片都是香港题材,呈现了香港社会普通人真实的当下生活以及社会心态,意图从生活方式或文化身份的角度观照香港社会及其变迁历史,以抒发浓重的本土情怀。
    关注当下香港社会、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浓烈情感,是香港当下文艺片的首要方面。其中《蝴蝶飞》、《围·城》、《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等影片为其中的代表,这类影片在影像上大都展示具有明显香港特色的内外景,以及相关历史文化,并在平淡的本土故事中注入了温情或伤感的调子,通过对生活中许多细节的展示,来体现出一种普罗大众的情怀和本土情怀,并以情怀展现出生活的真谛,使得观众发现平凡生活中难能可贵的真情,以此也表现出创作者对他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热爱。
    除表现对香港这片土地眷恋的影片外,另一类文艺片也展现了普通人面临的生活难题,如《烈日当空》表现香港中学生向往灿烂青春却身陷残酷异境的成长故事,他们以无聊对抗无聊,死亡阴影带来成长痛楚。《六楼后座》系列片则展示了少数香港年轻人的不知天高地厚的百无禁忌的玩乐主义。还有像《亲密》这样的影片将香港都市生活的人际关系的无奈交叉和情感点滴放大,让观众领会到了主角内心的挣扎,他们想冲破枷锁,但却未有勇气打破现实。而《麦兜》系列则是另一个卡通版的香港市民传奇,表现无数香港百姓经历过的往事,有无奈与辛酸,有失望,也有希望。
    怀旧是当下香港本土文艺片的另一主体,这也和其动作、喜剧等类型片中的回归经典相呼应。这类影片中的旧时形象使得观众一起沉浸在香港电影曾经的辉煌时代中。香港电影有这样几类怀旧方式:一是以城市想象来进行空间怀旧,如《文雀》虽以黑帮外壳包装,但更多的是对香港往昔集体记忆的回溯,片中鸟笼、雨伞、单车和老式相机等,化作香港都市记忆的一部分,沉积着对岁月点滴的记忆和缅怀,体现出了对香港的一份难舍的感情。《月满轩尼诗》将故事空间选择在轩尼诗,把当年的轩尼诗道、喜帖街、周边的茶餐厅、电器店铺等等极好的表现出来;影片还以一系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当红的演员如李修贤、鲍起静等为配角,这些无疑让电影充满了怀旧意味。第二类怀旧为跨越式的时间怀旧。如《为你钟情》使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将人物从当今与上个世纪80年代进行切换,充满了一种怀旧色彩的风格,人物的造型、胶片的着色、城市的质感等均是一种复古色彩,还有一直萦绕着的张国荣的歌声等等,一下子将观众带回了香港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风貌,去感受香港80年代年轻人的青涩爱情。而《岁月神偷》上世纪60年代香港人辛酸却又温馨的群体记忆真实地呈现给观众,为人们建构了一段都市背景下美好的怀旧童话。
    香港影人大规模“北上”,但香港本土电影并未因此失去其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并在保持特色的基础上体现出某种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华语电影精英齐聚内地,推出了颇具品牌意识的华语大片,从产业和美学层面都将中国电影推向了新的高度。然而,近年来,多以香港影人为主创的华语大片却走上了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出现了近十部相似的所谓“消解历史及传说”的古装动作片,投入产出比均不理想。与此同时,一度挣扎在崩溃边沿的台湾电影却以小清新路线迅速崛起,让人们感受到了华语电影的另一个主体和另一条发展路径。台湾电影快速发展的新路径,以及香港本土电影的多元化发展,对处于“同质化”瓶颈的内地电影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原载:《人民日报》(2012年04月20日2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