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电影软实力及其效果层面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王一川 参加讨论

    谈论电影的“文化软实力”,不由得让我想到国产片中近几年来不多见的一个例子:由霍建起执导的影片《那山那人 那狗》(1999)于2001年在日本出人意料地引起了轰动。这部讲述父子两代乡邮员在山区徒步投送邮件故事的影片,竟一举夺得 2001 年度“日本电影笔会”最佳外国影片第一名、“日本电影艺术奖”最佳外国电影奖、“每日电影奖”最佳外国影片第一名、日本《电影旬报》 最佳外国影片第四名、“电影银幕”最佳外国影片第四名等多项大奖。作家彭见明的同名短篇小说 原著也在日本发行近 8 万册,与影片一样受到好 评。一部讲述邮递事业与责任伦理的父子传承的 影片,一个赞扬东方式亲情与传统的魅力的故事, 竟能如此强烈地感动东邻观众,确实创造了国产片在国外显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奇迹。这里仅仅就电影软实力问题做点初步讨论。
    一、软实力与文化实力论转向
    我们在这里讨论电影作为文化形态具有软实 力,实际上首先意味着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文化概念发起的来自国际政治学的新挑战。按学 界一般理解,例如来自德国学者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的符号学哲学见解,文 化总是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或符号表意系统,具体表现为神话、语言、宗教、艺术、哲学、科技 等形态。而现在根据国际政治学领域的新的“软 实力”概念,文化却俨然被划归入特定国家的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相并立和同等重要的“实力” 或“权力”范畴,从而体现了文化从“表意”系 统到“实力”系统的观念转变。这大约可以视为 人们有关文化认识与研究上的一次重要的实力论 转向,也就是体现了从文化符号论向文化实力论的转向。与文化符号论把文化看作特定民族的生 活方式的符号显现不同,文化实力论把文化视为 特定国家实力的体现。而实际上,这种转向也正 是软实力首倡者所竭力推动的。众所周知,“软实力”(soft power)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 夫 · 奈(Joseph S. Nye)在 1990 年率先提出 来的,后来在其 2002 年的专著《软实力:世界 政治的成功之道》(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中予以集中阐述, 随后风靡开来。在他那里,“软”和“实力”两个 词语其实可以分别翻译为“柔”(或柔软)和“权力”(或力量),从而“软实力”也可以理解为“柔 (软)权力”、“柔(软)权”、“柔(软)力”等, 与它对应的词语可以有“硬(刚)实力”(hard power),也可以理解为“刚(硬)实力”、“刚(硬) 权力”、“刚(硬)力”等。他相信:“软实力是 通过吸引和说服他人而实现你的目标的能力。它同硬实力不同。硬实力是运用经济和军事的胡萝 卜加大棒去导致他人追随你意志的能力。”在他看 来,前者的力量之源在于“吸引”(attraction),后者的则在于“强制”(coercion)。相比之下, 前者远比后者价廉物美。(1)
    二、软实力理论的中外渊源
    软实力理论是可以在中外都找到其历史渊源 的。在西方,德国社会学家麦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在论述国家或社会统治类型时认为存在着至少三种统治类型:第一种是传 统型统治,即家族血缘型统治,权威来自上辈对下辈的血缘传承,例如古代皇权;第二种是法制 型统治,权威来自法律与民主制度,例如现代国家民主政治;第三种则是卡里斯马型统治。在韦 伯那里,“卡里斯马”(charisma)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被用来“表示某种人格特质:某些人因具有这个特质而被认为是超凡的,秉赋着 超人的,或至少是特殊的力量或品质。这是普通 人所不能具有的。它们具有神圣或至少表率的特 性”。(2)韦伯认为卡里斯马由于具有超凡素质, 因而与理性的支配和传统的支配相比,具有特殊 的支配力——感召力。这种感召力赋予卡里斯马以一种“革命”力量:“卡里斯马是一特别革命性 的力量。”(3)尤其“在传统型支配的鼎盛时期, 卡里斯马乃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力量”。(4)卡里斯 马可以直接理解为感召力或魅力感染,其反面则 是强制、强迫。卡里斯马型统治就是指一种依靠魅力感染的柔性征服。成功的说书人、巫师、神父、牧师、科学家、企业家、政治领袖、演说家、 艺术家等往往善于通过魅力感染而实现征服。韦 伯还特别指出,真正成功的传统型统治和法制型 统治其实都离不开卡里斯马型统治方式的合理渗透和运用。对于这一点,如果想想下面的事例也 就不难理解了:即使是监狱对犯人的改造也离不 开感染、劝导、抚慰等相对柔性的管理方式, 可谓恩威并重。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Edward Shils,1911—1995)在研究“传统”等问题的过程中扩展了卡里斯马概念,同时它不仅指具有超 凡感召力的人物或领袖,而且还指具有同样魅力 的行动范型、制度、角色、象征符号、观念和物 质等。“先知和卡里斯马人物用伦理戒令和他们的示范行为来改变他们社会的传统。他们的语言和 人格形象进入了象征建构的世界;他们以此直接 影响了自己时代和地区的其他人的行为,或通过 无数的空间和时间上都遥远的中间环节而间接地影响了其他人。”(5)把卡里斯马扩展来指行动范 型、制度、角色、语言、符号和人格形象等,这 就实际上等于为后来的文化软实力概念的诞生做了必要的理论铺垫。顺便讲,看到文艺符号具有 启蒙和动员社会公众的特殊感染力从而大力倡导 创造一种特殊的小说典型——“中国现代卡里斯 马典型”,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全球化过程中的弱势民族对文艺形象的超凡感召力及其软实力效果的 一种独特理解和运用,只是没有提出这种理论而 已。(6) 同时,意大利的葛兰西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的“霸权”(hegemony)论提出了 文化霸权或领导权与政治和军事霸权等同样重要 的问题。法国的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1980)提出新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论,把文化艺 术等纳入一种与军队、警察、法庭等通常“国家 机器”并列的特殊的“国家机器”范畴,揭示了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利用文化艺术这“软”的一手去实施统治的秘密。在“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概 念里,“文化软实力”概念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上面的无论是右翼还是左翼理论家都从不同路径叩探一种柔性的统治理论,客观上等于为“软实力” 的提出和发挥影响做了理论铺垫。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软实 力概念,但却拥有丰富的软实力观念或思想。 这集中体现在老子有关“刚”与“柔”及以柔 克刚的学说中。他竭力主张“柔弱胜过刚强”,相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他还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功坚强者莫之能胜,以 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这些思想及其历代传承与拓展, 在今天看来恰是文化软实力研究的宝贵的本土资源,值得在与西方思想的对话中予以认真总 结、梳理和弘扬。
    三、马克思主义与软实力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他们的文艺批评活动中 体现了深刻的软实力思想。他们总是从“美学的和历史的”高度,强调文艺具有特殊的审美感染 力量,这充分地体现在他们对“莎士比亚化”的 倡导和对巴尔扎克小说的赞赏中。恩格斯这样赞 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 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 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 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恩格斯《致玛 · 哈 克奈斯》,1888 年 4 月初)恩格斯相信小说所具有的影响力远远超越“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 家和统计学家”的工作,可见他已充分地认识到文学艺术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甚至指出:“在他的富有诗意的裁判中有多么了不起的革命辩证法!”(恩格斯《致劳拉·拉法格》,1883 年 12 月 13 日)小说的力量来自其特有的“裁判”,但 不同于一般的“裁判”,而是特殊的“诗意的裁 判”,而且这种裁判包含“多么了不起的革命的辩证法”。列宁在争取革命胜利的过程中也认识到:没有革命的意识形态,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历代领导一贯高度重视文学艺术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特殊作用。毛泽东早在 1942 年就指出:“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 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 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 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我们要把革命工作向前推进,就要使这两者完全结合起来。我 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 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7)在毛泽东的视野里,文艺是“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团 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因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 性”。这里的六个“更”字,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 文艺的“软实力”的来由和构成的深刻分析。正由于拥有这六个“更”,文艺才“能使人民群众惊 醒起来,感奋起来,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 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8)这里提出的“文武两个战线”理论以及其中的“文化军队”论,可以说是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创立的中国特色的文化软实力理论。这比诸如阿尔都塞等西方思 想家的一些相关理论(如“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论)早得多。邓小平在 1979 年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文艺,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 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表现时代前进的要求和 历史发展的趋势,并且努力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人民,给他们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的精神。”(9) 这些思想都应当成为今天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软实力理论的活的源泉和根本指导。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文化”的高度重视表明, 我国党和政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已经充分认识到文化 软实力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当代中国中华文化软实 力的迫切性。下面的一组对比数字有助于加深对 这个问题的认识。1997 年 9 月 12 日的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全文 共计 28384 字,在其中“文化”还只出现 50 次。 到了 2002 年 11 月 8 日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在全文 28237 字中,“文化”的出现频率突然增 长到 84 次,多了 34 次,增长幅度高达 68%。胡 锦涛同志作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 奋斗》全文共 27923 字,其中“文化”出现了 77 次,虽然比十六大少了几次,但事实上却是更加 重视了。为什么?十五大报告初提“建设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程度逐步得到强化。 而十七大报告则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同寻常地标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 “大”即“大发展大繁荣”,并首次明确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里显然已把“文化”及 其“软实力”发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战略高 度。“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 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个报告等于为 “社会主义文化”的两“大”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设发出了动员令,为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国家需求。
    四、认识电影软实力
    认识到电影具有感染力,早已不是什么新东西了。而现在从文化软实力角度看电影,其实意味着从国际政治这一新视角去重新看待电影原有 的支配力。也就是说,从文化软实力视野看电影 的感染力,必然会有一些过去没有或忽略的东西 被呈现或凸显出来,这就会意味着一种新的转变。这里的新转变可以从三方面来看:第一,电 影从艺术教育形式转变为艺术统治形式。第二,电影从国家政治、经济与军事统治的从属形式提 升到其并行形式。第三,电影从国内统治形式横移为国际统治形式。这表明,在文化软实力视野 下,电影已经从以往的艺术教育形式变为国与国 之间的国际政治角逐的惯常形式。
    从文化软实力理论看电影,有理由把这种运 用动态的影像世界去诉诸观众视听觉的东西看作一种软实力方式或载体。电影在今天诚然不折不 扣地是一种商品,但毕竟也同时是一种艺术。电 影是一种具有商品属性的艺术样式或具有艺术特 征的商品,是艺术商品或文化商品。当我们这样 “艺术”地谈论电影或谈论电影的“艺术”属性 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谈论电影属性中与商品属性 不同但又相互伴随和共生的“柔软”的一面。电 影之柔软力量,是在于凭借其综合艺术的集合性特长,诉诸观众的视听觉享受。因此,要讨论电 影软实力,必须把电影放到在观众中造成的感染 效果上。这样,电影软实力,实际上具体地是指 影片在观众中造成的感染效果的程度。离开了这种效果程度,是无法谈论电影软实力的。
    五、电影软实力的效果层面
    简要地看,电影软实力在观众中的效果程度 可分为四个层面或环节:影讯的诱惑力、影像的感染力、影尚的吸附力和影德的风化力。影讯的 诱惑力是指泛媒介场持续展示的有关电影的种种 消息对观众的先期引导效果,包括明星隐私、名 导影踪、影片拍摄进展及相关争议等。影像的感染力是指电影的银幕虚构形象世界对于观众的感召效果,包括故事、画面、音响、美工等方面。 影尚的吸附力是指电影放映引发时尚潮因而对观 众产生心理吸引和依附效果。影德的风化力是指 电影传达的特定民族生活方式、道德状况、价值系统等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这四 个层面各有其功能,相互共生,构成电影软实力 效果层面系统。就电影软实力来说,相比而言,最重要的还是第二和第四两个层面,即影像的感召力和影德的风化力。
    回到《那山 那人 那狗》中。有意思的是, 影片中作为老乡邮员的父亲(滕汝俊饰)对年轻乡邮员儿子(刘烨饰)的“征服”过程本身,其实恰恰体现了“软实力”特有的一种运行特征:柔性的感染。儿子在心中从小就惧怕父亲,因后 者总是隔一个来月才回家一趟,彼此生疏,“长这 么大连爸也没有叫一声”。而做父亲的 20 多年来 一次也没有听到过宝贝儿子叫“爸”,这还叫父亲 吗?这对父子之间多年来存在的严重隔阂,是在这趟邮路上渐次展开和化解的。父亲不是用他的威严说教或暴力强制压服他,而是用那几十年如一日的兢兢业业的邮路旅程无言地感染着这位起 初带着傲气和抵触的儿子。影片的高潮段落出现 在父子趟过寒冷的小溪时:“我”主动地背起父亲。这是一直存在隔膜的父子之间的第一次躯体接触,预示着两人之间界限即将消除。父亲说:“我 这辈子独往独来,还没有享受过!”而儿子则说: “你呀,就享受这一回吧!”儿子心中回想着的 是这样一句话:“村里人说,背得动爹,儿子就长大了。”儿子认同父亲,也正反过来认同了自身的 儿子身份,从而表明了自己的“成人”仪式的完 成。而当儿子发自肺腑地生平第一次喊声“爸”, 表明父子间认同最终完成。儿子充满感触地想:“其实我爸的心里不是没有家、没有我妈,往后他不来了,心里照样会装着大山,装着这条邮路!”父子间终于由此实现沟通并完成各自的代际认同。日本观众是否是被这种中国式影德的风化力所折服?不得而知。如果说,故事内父子间 认同方式更多地体现了影像的感召力,那么,这种认同所呈现的东方式道德困境及其化解方式,则无疑更多地展现了影德的风化力。处在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强势挤压下的我国电影业,要提升自己的软实力,不妨以此为鉴。但同时也 应清醒地看到,任务艰巨,道路漫长。最需要警 觉的是,影片没拍出几部像样的,连国内观众也 缺少足够的认同,就急于到国外炫耀我们的国家软实力,那就只能贻笑大方了。近年某些国产“大 片”留下的笑柄,想来该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了。
    注释
    (1)Joseph S. Nye . Propaganda Isn't the Way: Soft Power, 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January 10, 2003. http://www. ksg.harvard.edu/news/opeds/2003/nye_soft_power_iht_011003.htm. (2 [ 德 ] 韦伯《支配的类型》,《韦伯作品集》第二卷,康乐等译,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 353 页。“卡里斯马”此书译作“卡理斯玛”。
    (3)同(2),第 358 页。
    (4)同(2),第 361 页。
    (5)[ 美 ] 希尔斯《论传统》,傅铿、吕乐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第 347 页。
    (6)王一川《中国现代卡里斯马典型——20 世纪小说人物的修辞论阐 释》,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
    (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 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 847—848 页。 (8)同(7),第 861 页。 (9)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第 210 页。
    原载:当代电影2008.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