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纵观当前的文艺创作,现实主义之风劲吹不断,这是一次理性的自主选择,一次自然的文化回归。在欣慰之余,更需要探讨现实主义创作如何坚定自己的立场,拓宽发展空间,赋予当前文艺新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本版从今日起开辟“文论之苑·现实主义创作回归与拓展”专栏,刊登系列文章,就上述问题展开探讨,敬请留意。 盘点新世纪10年的中国文艺,可以欣喜地发现,现实主义创作正奏着时代的响哨,高贵地行进在回归的路上,花团锦簇地进入人们的期待视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种文艺思潮良莠交织、浪逐潮高,侵扰着中国文艺家的观念之门,磨砺着中国文艺家的创作实践,他们在挣脱“文革”藩篱羁绊后如饥似渴地学习、借鉴世界范围的文艺样式,多角度、多范式地去探索新时期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饱经忧患与迷茫,历尽蹉跎与落寞,文艺园地乱象丛生、芳草零落。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这种现象发展到极致。中国文艺在20多年的时间里遍尝了西方百年文艺思潮的千滋百味,却身陷困境,生发出关于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期待与焦虑。 这期间,大多数作家、艺术家能够冷静而又理性地坚守现实主义精神,风骨凛然,为时代而歌,为人民书写。但也有一些人患了“厌世症”,要么凌空蹈虚、魔幻臆说,要么逃遁游离、私语狂欢,有意无意地拒绝承担文艺的良知和作家的职责。更有甚者在西化中否定自身,盲目而又快意地臣服于西方文艺的话语语境,唯“洋”是举,鼓吹文艺去意识形态化。一时间,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作品热闹地赶场,庸俗、媚俗、低俗的作品混淆视听,都在“各领风骚三五天”之后凋谢,被历史和人民抛弃和遗忘。 一个时代的文艺家是一个时代社会与民众的文化代言人。任何有作为、有出息的文艺家都该找准自己的历史方位,擦亮自己的文化良知,搞清楚为谁书写、书写什么、效果如何。不是文艺家自己,而是人民群众,才是文艺的最高裁判者。 自古以降,文艺发展史与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如影随形。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在文艺作品中反观自身,并找到那烛照前行的精神之火。他们厌恶和排斥那些背离现实的虚妄表达。新时期文艺创作与接受的实践证明,形式主义、自然主义的创作不受欢迎,后现代、先锋派难有市场,生活流、新写实在逃避与妥协中黯然淡出,本能书写、欲望表达在低俗与丑陋中狼狈消解。众声喧哗之后,人们发现真正具有持久欣赏价值的仍然是那些关注现实、极富现实主义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担当起引领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神圣使命。 于是,新世纪的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等在选择、扬弃中实现着现实主义的突围与复归。中国的文艺在自觉、自信和自强中再度皈依现实,重新关注当代社会生活,关注生存状态与心路历程。广大作家、艺术家从琐碎庸俗的“伪现实”迷雾中走出来,站在生活的高处,敏锐捕捉壮怀激烈的时代风云,直面当下社会转型重构的历史变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认识和揭示社会主义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规律,塑造和弘扬当代中国人民乐观向上、团结奋进的民族精神。众多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更加注重提升思想意蕴和美学价值,底层叙事、打工文学以及反映现代化进程的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和儿童题材作品不断涌现,戏谑不堪的宫廷戏、打打杀杀的武侠戏等逐渐“失宠于”影视荧屏,现实主义创作在沧桑变幻中坚韧地浮出历史地表,鲜活光亮地呈现在人民群众面前。 病树前头万木春。事实证明,现实主义仍然具有雄健的生命力,已经开始再一次的全新崛起。 毋庸置疑,现实主义的复归之旅还不是一帆风顺。目前看,虽然现实主义作家和作品数量与日俱增,但有影响力的作家、艺术家以及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现实主义作品还不多,尤其缺少那种透过生活表象昭示沸腾火热现实趋势的宏大叙事作品。还有个别人打着“现实主义”的幌子,实际是怀着为奖杯而艺术、为票房而创作的功利主义企图。对这些,需要科学、系统地加以引导和整治。 当下人写当下事。时代和人民呼唤现实主义王者归来,在“百花齐放”中导引文艺发展进步的主潮。古今中外经典作品的成功经验表明,艺术大家与经典巨制的诞生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必须始终植根于现实的土壤,立足大地仰望星空,胸怀敬畏地去观察、记录和思考现实问题,真实呈现社会风貌、时代精神并表达大多数人的精神诉求。广大作家、艺术家们应该时刻叩问自己的责任和良知,真切关照当下的社会现实和鲜活的生活经验,勇于突破个人的创作惯性和惰性,以真实、深刻、雄浑、博大的现实主义精神,开创中国文艺的新气象。 真诚祝愿当代中国文艺坚定、豪迈地走在无边宽广的现实主义道路上,大家辈出,经典璀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期待,在历史和人民的鉴赏与认同中,走得更远、更美、更有力量。 原载:《光明日报》(2011年07月18日14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