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亲爱的》:商业片对现实主义的回归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方莉 参加讨论

    陈可辛被誉为香港最具风格的导演之一,2005年凭借歌舞片《如果·爱》进入内地电影市场后,执导或监制了《投名状》《门徒》《十月围城》等口碑不错的商业片。去年,他导演的电影《中国合伙人》不仅获得了超过五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还因关注青春、成长、梦想的主题和“接地气”的表现手法得到业界和观众的良好口碑。而这一次,陈可辛在艺术探索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由他执导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打拐题材影片《亲爱的》近日在全国上映。在这部影片里,陈可辛将他对现实的思考、对命运的追问、对人性的理解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引人深思。
    《亲爱的》以打拐界有名的“彭高峰寻子事件”为蓝本,在错综复杂的情节里,讲述了血缘与亲情之间爱的角力。但导演并没有停留于此。围绕“寻子”这个中心线索,影片勾画出了一幅网罗世间百态众生的浮世绘:为寻子和生活劳顿的田文军、在孩子和现任丈夫间挣扎的鲁晓娟、一心要夺回孩子抚养权的李红琴、组建寻子联盟苦寻六年的韩德忠、遭遇家庭和事业双重不顺的律师、感情受阻滞的鲁晓娟的现任丈夫……影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和难处,都在默默地和无常的命运抗争着。在《亲爱的》温情片名下,深藏着太多艰难与无奈。
    影片的结尾处,李红琴下定决心留在深圳后,却意外得知自己怀孕了。这个情节给李红琴这个角色增添了一层悲剧色彩。还要不要继续打官司追回抚养权?故事到此戛然而止。李红琴一脸惊异和茫然,与影片开头田文军站在交缠成一团的网线前的场景遥相呼应,喻示着即将到来的人生困境,同样是无解,同样是无奈。
    与一般的打拐题材电影不同,《亲爱的》里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在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个体悲剧之外,展现的却是温暖的人性底色。陈可辛说,片名之所以叫《亲爱的》,是为了反映更大更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为了共同目标而团结起来的陌生人之间的互助之谊,是不分血缘关系的母爱亲情,是素不相识的律师被感动后的理解和支持……正如影片海报里所说“人来人往,勿失勿忘,带爱回家”,茫茫人海,命运艰辛,是人间大爱支撑着我们前行。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却催人泪下,彰显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力量,这正是时下很多商业影片所缺乏的元素。曾几何时,在商业化的环境下,一些创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了严肃的创作态度,仅凭对市场的一知半解用闭门造车、简单模仿、生搬硬套的方式炮制出所谓的商业片。这些不接地气、悬浮空中的作品必然暴露出脱离生活的虚假感,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同和共鸣,只得添加庸俗劣质的宣传噱头来吸引眼球,搅乱了电影创作生产的正常秩序。要改变这种乱象,必须从创作态度开始改变。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等中小成本影片因贴近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获得了市场和业界的肯定。而《亲爱的》则进一步深入到时下的热门话题和百姓关心的真人真事中去,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力量,探索商业片与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相结合的新模式。所以说,面对时下社会急速转型和多样利益博弈的情况,艺术从业者必须突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直面现实生活,从中追寻与广大民众的情感共鸣点。
    原载:《光明日报》(2014年09月29日14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