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衍香》中的客家文化元素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正光 参加讨论

    改编自客家女作家何英的长篇小说《抚摸岁月》、由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衍香》,是近年来一部以客家女性为题材,反映客家文化的优秀作品。故事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闽西客家聚居区,影片讲述了女主人公林学英为了维护儿子魏天启对婚姻幸福的追求,与世俗传统左冲右突,代子受过,最终帮助儿子渡过难关并取得族人理解的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位勤劳勇敢、坚忍善良的客家母亲形象。
    影片在闽西客家祖地拍摄,不但构建了一道具有独特韵味的客家风景线:客家土楼民居景观、客家廊桥、瓦子街、客家服饰文化等,真实地还原了客家人的生活场景和风俗习惯,还精彩演绎了客家文化的精髓和客家精神之魂。
     崇正敬祖的心理基因
    众所周知,客家民系是中原南迁的一个汉民族支系。他们所承传的精神血脉,就是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千百年来,他们以中原正统文化为荣,以推崇中原正统文化为己任。首先,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并没有因为远离故土而淡化,反而在远离故土的偏僻山区生根发芽,正如影片中魏天启所在学校的一副石刻对联所昭示的那样“训蒙心存爱国,为学志在新民”;其次,长幼有序、尊卑有别也成为客家人社会交往的基本伦理。比如影片开头魏天启定亲的宴席上,一个长镜头把桌位摆放按照客人尊卑依次呈现了出来:土楼外露天的几桌是一般的亲朋好友,进到土楼的门厅内,主桌上坐着亲家母,由魏天启的奶奶陪同,镜头切换到正厅里,只摆放着一桌,坐着亲家公和他的三弟,那是最尊贵的客人,由魏天启的爷爷,也是魏家的族长陪同。还有客家的建筑内涵、婚姻观念、交往习俗等无不折射出中原文化的影响。
    客家人有“敬神不如祭祖”的观念,由于长期的迁徙辗转,最终不能回到中原故土,客家人对祖先怀有深厚的感情,最终演化成崇先报本、尊祖敬宗的文化心理意识,并以此教育后辈,联结族人,形成重要的客家民俗活动。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影片开始于一场个人的祖堂拜祖祈愿,结束于一场集体的拜祖祭祀,这种充满仪式感、富有象征意味的展开与闭合,非常传神地表达了祖先在客家人心目中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场拜祖活动都是女主人公林学英发起的,妇女参加拜祖祭祀活动是客家民系一个比较独特的民俗现象,充分反映了客家妇女在宗族中的地位。
    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客家先民从中原“衣冠南下”,不少人出身于“书香门第”。他们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素有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同时,客家山区山多田少,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穷则思变,要想改变命运,惟有通过读书求取功名。因此,在广大客家地区,形成了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祠堂即学堂、晴耕雨读,是传统客家地区的真实写照。影片中学校的取景地之一便是闻名海内外的振成楼中真实存在的“林氏蒙学堂”,校名还是当时汀州府太爷张星炳题写的。
    林学英是在这种客家传统中浸淫长大的千千万万客家母亲之一,她早年丧夫,上有老、下有小,但她以自己的辛勤耕作换来子女读书的机会。为了筹措资金完成大儿子的婚礼和供养更小的子女读书,她甚至在农闲时去采石场干男人才能做的打石方工作。有一个场景颇让人感动,在采石场劳累了一天的林学英来到小儿子天耕的书桌旁,在煤油灯下用绣花针挑手上的血泡,钻心的疼痛让儿子天耕看在眼里,于是便更加勤奋地读书。
    立石笔,开中门,这是客家地区对读书有成、光耀门庭的子弟的最高奖赏。石笔,因状如旗杆又叫石旗杆,一般是家族为考上了进士的子弟而立,以显示荣耀和激励后进。开中门是指客家土楼居民和一般来客都从侧门进出,只有尊贵的客人到访或有出息的子孙回来才会开中门。影片中多次提到立石笔、开中门这一客家文化现象。当林学英得知何菁菁怀孕后,决定让儿子退掉与黄晓燕的婚约,与何菁菁结婚。但这一决定要得到族中长辈的认可才有效。于是有了在祖堂里类似“过堂”这一幕戏。怀着孩子成亲,在客家地区是非常令人不齿的事情,况且魏天启有婚约在先,这就等同于通奸,按照老古法的族规是要“沉塘”的。现场气氛凝重,有长辈宣称“祖宗的规矩是不能改的”,但是当林学英主动替儿揽过,并拉着儿子魏天启承诺一定会考上研究生,一定把魏家的石笔重新立起来后,族中长辈态度陡然发生转变,族长也宣布“破例”。这看似戏剧化的情节,在客家社会中是有现实依据和心理基础的:客家地区普遍存在着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宽容,以及一人出息、全族光荣的思想。
    重名轻利的价值观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名轻利的观念最早发端于孔子,后来成为儒家核心道德价值被历代所推崇,在客家社会中也得到普遍的认可。影片中频繁出现诸人物口中的“跌鼓”,是句典型的客家话,何英在《抚摸岁月》中曾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一言以蔽之,“跌鼓”就是丢脸的意思,为人处世会不会“跌鼓”,是客家人的是非标准和行为准则。其背后反映的便是客家人“重名轻利”的价值取向。客家人“重名轻利”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重名声,热情好客。影片中,希望早日娶亲过门的林学英在打消亲家担心魏家没钱办结婚酒席的顾虑时说,“不会让你们跌鼓,放心,这酒席好办,我去想办法”。林学英举全家之力,尽量不让儿子的这场婚事在众人面前办得“跌鼓”,而自家在日常生活中却是非常的节俭,体现的正是客家人在这方面的人格特质。其二是重名节,恪守传统。自从魏天启和何菁菁的关系公开化后,黄晓燕举着写有“魏天启是当代陈世美”的纸牌在学校门口进行无声的抗议,魏天启和何菁菁走在路上,乡民们都躲避着他们,魏天启主动打招呼也得不到回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客家乡村社会秉持着淳朴的名节观念。
    20年过去了,闽西客家地区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不变的是客家儿女从祖先那里继承的艰苦创业、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是客家儿女一直秉承的爱国爱乡的情怀,在加拿大魁北克世界遗产大会上,魏天启用娴熟的英文在为土楼申遗努力着,何菁菁也以华侨商会的名义前来助阵……土楼,这一客家文化的名片申遗成功了,客家游子何菁菁也回到了家乡,她跪倒在林学英的面前,一声“阿妈”让观众动容,土楼的中门打开了,为了她海内外千千万万骄傲的儿女……
    原载:《文艺报》2014年07月09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