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书目答问笺补》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吴平 参加讨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由于“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于是他就编撰了《书目答问》,“以告初学”。张之洞是清末著名的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书目答问》正体现了这一主张。此书是当时为有志成学之士写的一部指引学问门径之书,自光绪二年(1876)刊行以来,影响很大,五十余年之间“翻印、重雕,不下数十次,承学之士,视为津筏,几至家置一编。”正由于人们对《书目答问》的重视,它的一些不足之处和错误,也亟待后人作进一步的补充和订正,以便人们学习,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就是为此目的而产生的。
    江人度,字作甫,湖北汉川人,是张之洞创办的两湖学院的学生,他“承其家学,嗜古如饥渴,凡文章之流别,古籍之真赝,一览而得其大要,尝与予同肄业两湖学舍,逾数年辞归,归而益肆力于学。作甫前在学舍,取南皮宫保师《书目答问》一书,参与考订,多所发明,问亦采录近人救时之作,语具详所为略例中,今以付梓,命曰笺补,从其实也夫。”(《书目答问笺补》舒龙甲序)江人度在《自序》中认为:“有志之士欲砺于学,必以中学为经,西学为纬,则立身行己不至堕入歧趋,倘中学之于不立而从事西学,势必流宕忘返,国粹全失,其中流弊不可能穷,……因取南皮师是书疏通证明,间亦搜补书目,藉以开示来学而明其津梁所在,虽目以卧佛之疲,不敢谢也。”他又在此书卷首的《上南皮张相国论目录学转》一文中,再次说明了撰写此书的缘由:“人度自壬辰(1892年)岁蒙中堂考录两湖书院,肄业八载,饮食教诲,沦浃莫名,每读中堂《书目答问》一书,指示门径,类别区分,为迷道途者明方向……于时不揆空疏,谬加子注眉间行里,附益滋多,题曰《书目答问笺补》刊行。”从以上可看出江人度对《书目答问》的评价是很高的,因此他只采用笺注和补充书目的形式,“相为证明,非敢妄为抨弹也”。《书目答问笺补》共四卷,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为江氏自刊本,但从其书凡例看,当撰于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由于此书只刊行一次,数量不多,故流传不广。
    江人度关于目录学的见解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强调目录学的重要性,他在《自序》中曰:“世皆鄙夷目录为不足道,抑知是固学人所当先者乎?自刘、班《七略》以来,即有目录之学。目录者何?即读书之门径也。张南皮师《书目答问》尤门径之精者也。得其门则有从入之途,失其门不免望洋之叹,欲窥奥美而仿徨门外,虽毕生研诵读究,仍毕生茫昧矣。窃谓读书有三要,有应者,有止浏览者,有备考证者,非于目录之学有所得,不能了然于胸中也。所谓应诵读者,凡圣经贤传及一切诗、古文辞是也。所谓止浏览者,凡诸子、诸史及一切有用之书是也,至若野史稗官、金石碑版以及类纂丛钞之属,读之既力有不逮,览之亦惟日不足,则姑以备吾考证焉。著非明于目录,乌能审其轻重之宜而不乖,循其先后之序而不紊乎。”江人度认为目录学即“读书之门径”。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何书须精读,何书可泛览,何书要备查,则必须凭借目录学知识才能解决。中国古代目录学的一个特点就是阐明学术源流,强调从学术史的角度著录古籍,通过这些为读者指引读书治学的门径。至于江人度认为“圣经贤传”应诵读,则是他的封建正统思想在作祟,其实在“野史稗官”中也有不少有价值的书,是值得精读的。
    二、对四库分类法提出疑问。江人度在《上南皮张相国论目录学书》中曰:“第思目录之学,最难配隶,适当四库提要所列门目,与昔之目录家颇有出入,中堂《书目答问》与四库复有异同,移甲就乙,改彼隶此,要亦难为定论也。章实斋致概于四部不能复七略,由史籍不可附春秋,文集未便入诸子。然处今之世,书契益繁,异学日起,匪持七略不能复,即四部亦不能赅,窃有疑而愿献也。艺文一志,列于《汉书》,后世遂以目录归史部,不知班氏断代为书。秦火以后,所存篇籍,自宜统加收纂,以纪一代之宏规,而目录家岂可援以为例。盖目录者,合金史子集而并录(如刘向之辑略),安得专归史部乎?史氏可以编艺文而目录不得登乙馆,此配隶未当者一也。隋志以类书入子部,……类书昔,肴撰经史,渔猎子集,联百衲以为衣,供獭癸于枵腹,岂可杂厕丙籍,混迹子家(中堂原注亦有‘类书实非子’之语),此配隶未当者二也(丛书、杂纂同)。……他若谱录、图画诸书,精心弹虑,各有专长,经史非其族者,子集亦非其伦,横牵强附,究多未安。且东洋诸学子所著,愈出愈新,莫可究诘,尤非四部所能范围。恐四库之藩篱终将冲决也。盖七略不能括,故以四部为宗。今则四部不能包,不知以何为当。”分类是目录学的核心,历代目录学家多有关于分类的演变沿革的论述。江人度关于分类的论述在前人的纂础上又进了一步,他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分类的沿革,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学科的不断出现,必然要冲破四库分类法的藩篱。江氏对于类书属子部的批评是正确的,专门之类书,须各入其类,普通之类书,则当另立一类,不属何部。江氏认为目录应从史部中独立出来,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基本保持四部分类法的前提下,目录还是以属史部为宜。如从史部分出目录,依此类推,其他类要从务自所属的部中独立出来的亦有不少,如经部的小学类就是一例。
    三、提出著录要用“互见”。《书目答问·略例》:“《汉书·艺文志》有互见例,今于两类相关者,间亦互见,注其下。”江氏笺曰:“不知用互见例,后世志艺文者致有两收两不收之弊,两不收者,彼疑隶此类中不知此类未录也,甲疑隶乙类中不知乙类未著也。两收者,非知互见例也,乃重复失检也。知用此例下仅可去二弊,并可考后世分衍二派之书皆源于此,所谓究流别也。”所谓互见,又称互著、互注,就是将同一书在相关的类目中重复著录,互见的方法,虽然班固灼《汉书·艺文志》里已有所反映,但第一次正式提出并在理论上加以系统化的当推章学诚,他认为将那些“理有互通”而又有两用的书,兼收并载,重复著录,可以便于读者“即类求书,因书究学”,还可使一书之体完整,一家之学齐备。江氏提出了互见可去“两收两不收之弊”,有助于“流究别”,即有助于研究学术史,在这方而他是继承了章学诚的思想。
    江人度对《书目答问》的“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对原书“钩乙”处加以疏明。《书目答问》在一类之中用“钩乙”(」号)当作分子目的标志,使人看起来门径秩然而不琐碎,这是其体例上的创新之处,《书目答问笺补》与其它本不同之处就是将《书目答问》在一类书中的“钩乙”处一一加以说明,指出每类书籍的性质和同类书中各小类之间的关系,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在“诗之属”内,先在《毛诗稽古编》下著录:“以上正录,应有钩乙分,书本无”,纠正了原刻本的漏误,接着在下面三个“钩乙”处分别疏明:“以上余录”、“以上考证各物地理”、“以上音韵”,使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二、发挥《书目答问》原注之旨意。例如:张之洞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下注曰:“孙胜子王”,江人度在《尚书后案》下笺曰:“王西庄专宗郑注,兼存伪传,而摈尚书大传,此其所短。孙渊如则遍采古人传记,自汉魏迄隋唐,合各家所长而折衷之,所以胜于王也。”三、说明《书目答问》与四库分类之不同。《书目答问》在分类方面有创新精神,敢于突破四库分类法,于经、史、子、集四部之外,新增丛书部。即使在具体的书的分类方面,亦与四库分类有所出入,江氏则为之一一说明,以标明《书目答问》的创新之处。如:《隶释》二十七卷、《隶续》二十一卷,宋洪适著,《书目答问》入经部小学类,江氏笺曰:“四库列史部目录类。”江氏有时还说明分类不同之由,如《蛮书》十卷,唐樊绰著,《书目答问》入史部地理类边防之原,江氏笺曰:“四库列载记。按:载记纪僭伪,此书述六诏事,实地志也。四、订正了原书的一些错误。有订正书名之误者,如卷一《丧服会通》下笺曰:“南菁书院本。《丧服会通记》四卷,此夺一记字。”有订正作者之误者,如卷二《补辽金元三史艺文志》、《书目答问》著录作者为“倪璠”,江氏笺曰:“史学丛书本,倪灿《补辽金元史艺文志》一卷,倪璠当作倪灿,璠字鲁玉,钱塘人,康熙举人,乃注庾集者。灿字闇公,上元人,举前鸿词科,与修明史,此书乃灿所著。”有订正版本之误者,如《周礼故书疏证》,《书目答问》著录有“台州丛书本”,江氏笺曰:“今台州丛书无此本,此在确山所著书内。”有订正卷数之误者,如卷一《说文答问疏证》、《书目答问》作一卷,江氏笺曰:“姚氏咫进斋本六卷”。
    江人度对《书目答问》的“补”亦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补充《书目答问》所不载的版本。如卷一《蔡邕月令章句》二卷,张氏注曰:“蔡云辑。道光四年王氏刻本,又马瑞辰辑注本。”江氏笺曰:“又南菁丛书本六卷,凡言南菁丛书者,非南菁书院本。二、补充一些书的内容的介绍,或简要介绍此书的内容,或指出此书的长处,或指此书的不足之处。例如:卷二《汝南遗事》下笺曰:“纪金石哀宗蔡州受围。”三、补充了一些书目,其中有学术著作,亦有西学译著及教科书。江人度所补书目附在每一类之后,如在卷一“书之属”后补充《群经引诗大旨》六卷下注云:“黄云鹄,自刻本,此书尚宜推扩。”江氏所补的学术著作大多是有价值的,另外所补的一些翻译的科技书和新刊教科书,也符合《书目答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旨趣,如江氏在子部“天文算法”类后补“近译书西法最要书”:《对数表》、《恒星表》、《八线简表》、《代数备旨》、《形学备旨》等。
    《书目答问》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红氏所“笺”,以考释为主,引据仅限于《说文解字》、《四库全书总目》等常见书,这样做难免有挂漏之失。而且有时以《说文解字》来解释某个词语,这未免有点画蛇添足。当《书目答问笺补》刊行之日,清朝已废科举设学堂,新刊教科书与西学译作补不胜补,江氏在这方面所做工作意义不大。与范希曾的《书目答问补正》相比较,江氏在补充《书目答问》未载版本方面,著录显得不够完善,所记的版本也没有范氏所记的全,如《考工记图》江氏之补只有“花雨楼本”,而范氏之补则有“昭代丛书本,四明张氏刻花雨楼丛钞本”,此《补正》优于《笺补》之处。但《笺补》也有《补正》不及之处,如上所述于“钩乙”处疏明就是一证,因此在《补正》广为流传之,时,也不应忽视《补笺》这部书。
    原载:《四川图书馆学报》1988年第2-3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