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民族文学 >

文学新观察:少数民族文学向现实转型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朝全 参加讨论

     
    第十一届(2012-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新疆维吾尔族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长篇小说《时间悄悄的嘴脸》等24部作品和青海藏族翻译家久美多杰等3位译者获奖。这些获奖作品反映出近年来多民族文学创作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纵观近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可以看到一个显著的变化或特点,就是大批作家自觉面向当下,关注时代,聚焦现实,更多地描写反映时代巨变带给人们生活生存状态以及心灵世界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冲击与激荡,描绘出了民族社会生活的生动图景。
    描绘实现中国梦的征程
    长篇小说可以反映一个时期文学创作的成就。湖北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白虎寨》讲述了在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批外出打工青年纷纷返回家乡,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带领乡亲共同发家致富的感人故事。可以说,这是一部直面当下社会现实,反映偏僻落后地区正在发生的时代巨变、山乡巨变的生动景象的优秀之作。
    报告文学是距离现实生活最近的一种文学体裁,其优长在于能迅捷反映现实,与时代同行,书写人民的梦想与追求,反映人民的心声。近年来,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特别关注现实,贴近社会,注重用纪实的手法描绘伟大的时代实践,中国梦主题创作成绩突出。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南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湖南苗族作家龙宁英的《逐梦——湘西扶贫纪事》将笔触对准十八洞村,生动描述湘西花垣县、凤凰县、古丈县、保靖县等地人民几代人坚持不懈地与贫困抗争的历史进程,特别聚焦最近几年湖南省和湘西地区实施扶贫攻坚战以来所取得的可喜成就。全书情感饱满,弘扬了艰苦奋斗、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贵州彝族作家戴时昌的《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描写黔西南兴义市万峰成林的“石头村”冷洞村的脱贫致富史,表现了自力更生、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贵州精神”。
    在国家有难之际,少数民族作家总是坚定地与祖国和人民站在一起,为人民鼓与呼。云南白族女作家杨莉的《断裂带上的断裂》是关于2014年“8·03”鲁甸地震及时而鲜活的记录,生动记述了解放军官兵和社会各界英勇顽强抗震救灾的经过,弘扬了伟大的抗震精神。青海藏族作家古岳的《玉树生死书》描写了2010年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及各方援建的情况,向外界及时报道了玉树涅槃重生的巨大变化。
    思考时代与个人的关系
    以汉语和维吾尔语双语创作的作家阿拉提·阿斯木的《时间悄悄的嘴脸》运用维吾尔族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包括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象征和通感等修辞手法,采用一种汉维交织融合的文字,描绘一个个个体在时间长河之中不断变化的嘴脸,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的尊严、人与人之间的和解与融洽、人的物质生存与精神生存的关系等宏大的时代命题,具有很强的哲理性与思辨性,这部描写现实的作品是近年来我国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广西壮族女作家陶丽群的中短篇小说集《母亲的岛》将焦点放在农村、土地和乡亲们的生存上,更多地关心庄稼与稼穑。作品带有比较鲜明的南方地域特色。宁夏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的中篇小说《长河》以日常叙事的方式,描写了故乡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人家的“生死场”,凸显了特殊的民族礼仪和文化习俗等,文字散淡朴实,却富于表现力。云南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中短篇小说集《呼喊到达的距离》,试图运用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相结合的手法,反映游走在城乡之间的纳西族乡亲的爱情与生活状态,将民族文化与女性视角进行了很好的对接。
    在民族文字创作方面,少数民族作家亦普遍注重关注现实,描写时代变革。青海藏族作家德本加的藏文中篇小说集《无雪冬日》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立足自己所熟悉的藏族社会生活,以细腻、隐忍、灵动的笔触,表现底层民众的生存境遇,思索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发展。以充满关怀与同情的目光,状摹一个个小人物苦辣酸甜的人生,描绘出一幅幅青藏高原山村小镇的生活画卷。新疆哈萨克族作家努瑞拉·合孜汗的哈萨克文中短篇小说集《幸福的气息》深切关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文化交流不断趋向多样化的今天,边远牧区普通人的生产生活及心路历程,挖掘充满诗意的游牧生活背后的艰辛和人们的顽强抗争,表现责任、道义与担当等主题。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语言的地域特色及民族精神文化意蕴突出。
    塑造形象鲜活的新人物
    人物刻画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根本任务。《白虎寨》中,以幺妹子、春花、秋月等一批年轻女性为代表的一代新人个性突出,堪称引领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时间悄悄的嘴脸》中的艾莎麻利、王仁医生、居来提公鸡、雅库夫走狗,《母亲的岛》中的母亲等,这些人物个个都形象鲜明,富于尊严和道德。
    在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人物传记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涌现出了一批生动可读、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江西满族作家卜谷的《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刻画了一位百岁最老女红军张桂清的生动形象。这位平凡却精神崇高的老人用77年的时光守护着毛泽覃的衣冠冢。西藏白族作家杨年华的《国旗阿妈啦》记述一位生活在国境线上的藏族老大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每天在自己的院子里升起国旗的故事,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吉林延边朝鲜族作家李惠善的朝鲜文传记《郑律成评传》,河南苗族作家侯钰鑫的《大师的背影》、回族作家黄旭东的《劳丁大传》都是关于一些艺术大师的传记,各有特点,各具价值。
    回望近年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其一大支点是现实,其基本主题之一在于表现社会变迁为个体赢得了尊严,反映历史巨变,弘扬中国精神,其基本特点在于彰显文学优长与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具备了良好的现实面向,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