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之一 四百余万字煌煌巨著,《宁波市志》一步成志,如今汇成三册出版问世,格外令人喜悦,引人瞩目。 盛世修志,十余年来,志苑兴旺,全国出版的市县志书已达六百余部,可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的志书尚付之阙如。《宁波市志》的问世,则为志苑花丛中领先的一枝,必将受到方志界和各方的重视。 编纂《宁波市志》无疑有相当的难度。其一,宁波从纵的来说,历史悠久,可以远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建城也有千余年历史;从横的来看,古有“四明八百里”之说,今辖三县三市五区,上地面积9365平方公里,510余万人口。作为统贯古今、横及百科的志书,如何详今而明古,显特而不漏?其二,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之邦,源远流长;又是我国计划单列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工业城市,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文化等特色不少,如何熔于一炉,有机结合,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其三,宁波古称明州、四明,为浙东望郡,历史上佳志迭出,享誉海内外,宋元《四明六志》在先,国民《鄞县通志》殿后,新修市志,如何继承而有所创新,运用新观点、新资料和新方法,使新修志书能服务现代,贻惠后世?所有这些难点,宁波市志在编纂过程中审慎地加以研究,妥善地得以解决,这是很不容易的。 《宁波市志》的编纂积七年之功,广泛收集资料,精心设计纲目,反复征询意见,着力总纂成书。其间抓住了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求实存真,充分发扬地方志“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优势,唯实为本,一丝不苟,对入志资料反复筛选,披沙拣金,去伪存真,校核考订,力臻完善。值得称道的在编纂过程中,组织修志人员实地踏勘300多个点,有四至八到,古城遗址,名胜古迹,文物碑刻,道路桥梁,经济文化等,并专访了百岁老人,保证志书的真实,实践中也教育了修志工作者。 清代方志大师章学诚提出:“通古今之道,立一家之言”。《宁波市志》上限不拘,力图上溯事物的发端,对重要事物作历史的、系统的记述,又将下限由原定1987年断然决定延伸至1990年,少数重要事物记至付梓时,使之能更充分地反映近几年来改革开放中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和史实。《宁波市志》综述全市,以老市区为主,兼及各县(市、区)对入志资料进行综合、全面探索,优化结构,做到横不缺主项、要项;又根据市情,突出重点,深化记述,显明特点,诸如对建置、城市建设、自然环境、海港口岸、金融、工农商业、文物、名胜旅游、人物、军事、风俗、方言等作着重记述。 《宁波市志》的问世,是与思想解放,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下出现的修志大势分不开的,也是宁波历任领导重视,部门支持,专家指导的结果。值得提出的这是宁波数百修志人员在不同阶段为编纂市志尽心尽力作出各自的努力,尤其值得称道的市志主编和地方志办公室人员,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苦干实干精神,摆脱名煌利索,奈得清贫寂寞,长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坚持不懈,终成大业。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发自肺腑的诺言:人贵有志,修志要立志,立志修好志,一定要拿出反映时代精神和地方特点的志书,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宁波父老和后代子孙。厚实精致的《宁波市志》记述了古往今来、物阜民殷的宁波,凝集着勤劳勇敢、务实开拓的宁波人民前赴后继的奋斗业绩,其中也贯穿着修志人员异乎寻常的劳作,为勃兴的方志事业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魏桥) 序之二 我从小在宁波长大,在宁波城区念完小学和中学,以后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内未有机会返乡,近数年才因工作之便,得有机会归里。而恰恰在这些年间,在改革开放形势下的故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年青时谙熟的、经常倘佯其间的几条小路,不少变成了人车辐稠的通衡大道,而好几座大桥伴随高楼耸立于三江(奉化江、姚江和甭江)之上。刚巧新编《宁波市志》孜孜七载告成,在我担任总编辑的中华书局出版,使我这个远离本土的游子能有机会来尽一点报答桑梓之情。 我们宁波有两个特点,一是它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向外开放的历史是很早的,而其对外贸易的重要地位,历经宋、元、明清和民国,特别是今天日益明显。早在唐代,日本遣唐使舶曾在明州靠泊和返航。公元992(北宋淳化三年)明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有历史记载的明州对外通市最早的年代,至今已逾千年。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庆元(宁波)设市舶提举司,是当时全国四个市舶提举司之一。而到1293年(至元三十年)温州市舶司、1298年(大德二年)上海、澉浦的市舶司先后并人庆元,由此可见庆元口岸在元代的地位。明代,1370年(洪武三年)设置广州、泉州、明州等处市舶司,并确定宁波主要是接待日本来华商船。入清,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设浙海钞关行署于府城,是当时四个海关之一。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之一,1844年正式开埠,延续到民国。可是由于闭关自守、外敌人侵、经济落后、国力衰弱等诸多历史原因,宁波这个古老商埠和港口兴衰交替,但总的状况是长期处在停滞、衰落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所发展,七十年代后期和八十年代初,镇海港的新建,北仑深水良港的发现、开拓和建成,使1990年的宁波港发展成为具有设计吞吐能力五千万吨的现代化港口。港兴城荣,随着1984年宁波进一步对外开放,电力、石化和乡镇企业等工业的勃兴,外贸迅增,使宁波崛起于东海之滨。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比1985年将近翻了一番。二是宁波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古迹遍布,文物众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5个,有七千年河姆渡文化,而且人文荟萃,文风鼎盛,有良好的学术传统。北宋的杜醇等“庆历五先生”,南宋的杨简等“淳熙四先生”师承陆九渊心学,开创“四明学派”。明代,余姚王守仁开创“阳明学派”,他的“致良知”说,被称为王学,后来演变王学七派,一度风靡半个中国,还流传到日本、朝鲜。清初,余姚黄宗羲开创浙东学派,力主“经世致用”,其影响最大在史学,故又称“浙东史学”,万斯大、万斯同兄弟等师承黄宗羲,其后邵晋涵、全祖望、章学诚等继之。数百年间,史家前后相望。对方志学的理论有重大贡献的章学诚就认为方志既是“一方之全史”,就要本着“经世致用”的观点,要“切于一方之实用”。正因如此,他力主地方志的修纂,除了采自前代典籍外,更须采自当代的实际材料,应当反映时代风尚和地方特点。俞福海先生主编的《宁波市志》正是在方志编纂中发扬了“贵致用、务博综、尚实证”的浙东学派的严谨学风,编纂者以正确的观点,完备的体例,翔实的资料,朴实的文字,记述了宁波的历史和现状,因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和地方风貌。诸如将海港口岸、文物、学派与著述单列成卷,正是为了反映宁波港口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性质和地位。《宁波市志》在继承、吸收旧志优点的同时,已在总体上超而过之。在我们宁波人民向现代化迈进的宏伟事业中,它必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促进的作用。对久居在外的宁波人来说,读后将会更感亲切并引起对自己生活痕迹的怀念,激发对哺育自己成长的宁波土地和人民的报效情绵。正因如此,我能为家乡的第一部新志书作序,实不胜荣幸。(傅璇琮) 序之三 地方志修纂是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历代成书八千余种,而宁波尤为得天独厚。宋元《四明六志》为其中翘楚。其实宁波方志渊源更古,有史迹可觅的,不知撰人名氏的《明州图经》“书或唐时旧籍,或宋初新编,莫能考矣”(清鄞县人徐时栋《四明六志校勘记》卷九)。继之有不知修纂名氏的北宋景德《明州图经》,大观年间李茂诚修纂的《明州图经》,均已亡佚。现存的《四明六志》之首为乾道《四明图经》,知州张津修纂于南宋乾道五年,迄今逾八百年,之后有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附录于《四明六志》的淳祐《四明它山水利备览》。南宋传世地方志全国二十八种,宁波占四种。元代大德《昌国州图志》、延佑《四明志》、至正《四明续志》。元代传世方志全国十一种,宁波占三种。《四明六志》前后相继,载誉志林,宁波历史上的地方志修纂从此异军突起。前人对宋元《四明六志》的褒赞之词,不绝于书。称其“叙述谨严,不失古法”,“条例简明,最有体要”,“义理谨严,考证精审,而辞尚体要,绰有良史风裁。”延至明代,有未知修纂人名氏的洪武《明州府志》,鄞县人纪宗德、李孝谦修纂的永乐《宁波府志》均失传;现存府志有三种,天顺《宁波府简要志》,成化《四明郡志》、嘉靖《宁波府志》。迄清,留存的府志两种,康熙《宁波府志》(抄本未刊),修于雍正九年的《宁波府志》系最后一部府志。清代县志称盛,宁波府附郭县鄞县上起康熙,下迄同治,凡六修,除一种不传外,余均完璧,其中修纂乾隆《鄞县志》的嘉定人钱大昕、修纂光绪《鄞县志》的鄞县人董沛、徐时栋等都是当时学术名流,修志鼎盛可见一斑。至民国,修纂成一部五百余万字的《鄞县通志》是规模最大的一部县志,也是民国地方志的最后一志,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1年4月全部刊完,资料完备,内容新颖,称得上地方志步入现代科学的嚆矢,非特流馨国内,抑且蜚声海外,引起了美、日等国著名汉学家研究宁波的兴趣,其重要资料为他们作研究和撰文所大量使用。 现在,距最后一部府志刊行逾两个半世纪、距最后一部县志修纂逾半个世纪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宁波市志》得以问世出版,在宁波这个方志之邦中,此时此事,的确令人鼓舞欢欣。我对宁波市修志一直寄予厚望,这里仅举两件事:第一件,修志初期,1989年1月市志主编俞福海君来访,我就提出,新编《宁波市志》要继承、超过民国《鄞县通志》,方志之邦要编出高质量的志书,你们是继承发扬前辈的优点并超过它呢?还是大大不如呢?高质量主要是要有科学的丰富的资料,国内学者、国外汉学在拭目以待。第二件是在修志中途,1991年1月市志将进入总纂时,俞福海君致函于我,为求志书总体的完整,时间的接近,要将原订1987年下限延伸于1990年。我立即复信,表示举双手赞成,当然工作量增加颇大,要下一番决心,此事不仅可行,而且一定会获得成功。但想一想四百万字一部志书都啃下来了,增加一些工作量又何足道哉!苦在自身,功在后世,虽苦犹甜也。现在新修的《宁波市志》,不仅在篇幅上可以与民国《鄞县通志》相颉颃,而且总体之新,宏观之近,均有过之。综观全志,诸凡资料的丰富,内容的翔实,引文录句的严谨,评人述事的审慎,下限与出版时间的接近,照片地图的精致,语言文字的洗炼,如此等等,都足以阔步志林,贻惠后世。由此可以说明,溯唐宋《明州图经》的悠久传统,承宋元《四明六志》的灿烂光辉,继民国《鄞县通志》的非凡成就,新修《宁波市志》不特克赞丕绪,而且后来居上。爰作此序,既为宁波名邦增一佳志而欢乐,又为中国方志得此奇葩而自豪。(陈桥驿) 原载:《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八卷第三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