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书目文献 >

评《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钟肇鹏 参加讨论

    《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系严灵峰编著。原书由台湾正中书局出版一至五卷。1993年又由中华书局印行,并新增第六卷。这部书是作者经历二十余年,阅览了万卷书编著而成的。它的印行为治中国哲学、诸子学、中国目录学者提供了方便,在整理和传播中华民族文化上是有贡献的。北京大学等学术单位启动中国基本古籍光盘工程,已经数年。这项工程要选录辛亥(1911年)以前的基本古籍一万余种。前岁一再恳邀要我负责哲学类选目,不便固辞,为选中国哲学书目一千一百九十五种。因工作关系顺便检阅《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总的看来,此书是有参考价值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和错误,今分别叙述如下。
    ()
    《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系表格式,每书分为五栏,首列“书名”,次“卷数”,三、“作者姓氏略历”,四、“著作年代”,五、“内容概述”。五项中有则一一列出,没有的或不可考的则缺。在“内容概述”中间附考证辨析,颇有精审之见。如该书第一册《道藏目录详注》(见208页)的“内容概述”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丁福保编辑《道藏精华录》,他在《道藏精华录·绪言》里说:“《明藏》不仅有正统、万历二刻,又有天启丙寅新刻袖珍本,皆藏书家罕有之秘籍也”。四十年代丁福保作他的自传《畴隐居士七十自叙》中又重复了此话[1],言之凿凿。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中沿丁氏之说亦云《道藏》“天启丙寅新刊袖珍本或系南京朝天宫所刊”。“但国符尚未之见”[2]。我看到丁陈二家之说数十年来也遍访咨询道教学者未有人知有明刊袖珍本《道藏》的。《知见书目》于《道藏目录详注》下列有“明天启六年新刊袖珍本”。天启六年即丙寅年。严录峰说:“其实天启丙寅新刊袖珍本,乃指白氏此书《目录详注》一书而言,非谓全部《道藏》各书。否则如此巨大的刻书事业,何至各道院一无藏本?”严先生的话是正确的。天启丙寅袖珍本乃系白云霁的《道藏目录详注》四卷今尚存国家图书馆善本部。丁福保所云天启丙寅新刊袖珍本《道藏》乃是臆说。陈国符则沿丁氏之误。所以严先生在这里解决了关于《道藏》刊本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将《道藏目录详注》列入“老子书目”内,则欠当,说详下文。又如《道藏》洞神部玉类“才”字号有《唐明皇御制道德真经疏》四卷。此书与《道藏》中唐明皇《道德真经疏》十卷体例迥异,一人注同一书,不应如此参差。《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第一册《老子书目》中著录《道德真经疏》四卷(见85页)题为蜀人乔讽撰。严氏辨证云:“《崇文总目》作《道德真经疏义节解》上下各二卷。并注云:‘奉诏以明皇注疏,杜光庭义掇其要,以己意解释之’。与此书内容相似。且上下各二卷,正合四卷之数。上称‘疏’、‘义云’、‘义曰’,‘疏’者为明皇之疏,‘义曰’为光庭之义。明皇有《疏》十卷。在《道藏》‘效’字一至十卷,已见著录。此更复出,且仅四卷,当即此书。前有《道德真经疏·外传》即节录杜光庭《广圣义序》者。旧题《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盖误”。严先生的辨析是正确的。第一、订正了《道藏》旧题为“唐玄宗御制”之误。第二、考订出此书卷数、体例均与《道德真经疏义节解》相符,实系一书。第三、考证出此书编著者为五代时蜀人乔讽。这些都是《知见书目》有价值的发现。但也有应当辨析而未加辨析的。如第一册《老子书目》中列有王仁俊辑《老子佚文》一卷手稿本(见281页)《老子佚文》这一书目很吸引人。王人俊(1866-1913)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他辑有《王函山房辑佚书续编》《补编》《经籍佚文》及《十三经汉注》凡五百六十三种。稿本存上海图书馆。七十年代,我到上海曾请上海图书馆摄为胶卷。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此书影印出版,我购买了一部,又把胶卷转送哲学研究所图书馆。王氏所辑博而不精,疏误颇多,总的看来还不如马竹吾的《玉函山房辑佚书》。即以《经籍佚文》中所辑《老子佚文》为例,题为“一卷”,实际所辑的只有三条。今辩证如下:
    (1)“其进锐者,其退速”(《后汉书·李固传》)
    案《后汉书》卷63《李固传》此为阳嘉二年(133年)有地震山崩,汉顺帝刘保特诏问“当世之敝,为政所宜”。李固对策引《老子》曰:“其进锐,其退速也”。李贤注:“案《孟子》有此文,谢承书亦云《孟子》,而《续汉书》复云《老子》。”今寻此文见《孟子·尽心上》。谢承《后汉书》作《孟子》是。司马彪的《续汉书》作《老子》乃抄写之误,范晔又沿司马彪之误。以时代考之,谢承为三国时人,司马彪为晋人,范晔更在其后,谢承书更为近古。焦循《孟子正义》云:“案李固自是引《孟子》,宜以谢承书为是,范蔚宗本司马彪之误为《老子》耳。《老子》无此文也”。焦说甚是。王仁俊既未读焦循之说,对李贤注也视而不见,竟辑入《老子》佚文,徒滋纷乱而已!
    (2)“月中仙人宋毋忌。”(《史记·封禅书》索隐曰:“乐彦引《老子道德经》。)
    案这句话凡读过《老子》的人一看就知道绝不《老子》的文字。今检《史记·封禅书》司马贞《索隐》云:“案乐彦引《老子戒经》云:‘月中仙人宋无忌’”。《老子戒经》乃道教经典,又称《老君戒经》见《云笈七签》卷89及92,并引其佚文。王仁俊卷将《老子戒经》文视为《老子道德经》佚文,可谓鲁莽之至。
    (3)“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荀子·解蔽》引道经)
    案此条确系《荀子·解蔽》引“道经曰”,但这里的“道经”乃指道家经典,道家典籍而言,并非指《老子》而言。《道德经》之名始于汉代,先秦无此称。至分老子为八十一章乃刘向校书时所定著[3]。今观马王堆帛书及郭店楚简所出土的《老子》古本既无书名,章次也各不同可证。而王仁俊乃断然以此为《老子》《道经》佚文,可谓大胆臆说。
    总之王氏所辑的三条所谓的《老子》佚文均不足信据。严灵峰先生著录此书是根据《丛书综录》实未见到此书稿本,假如他见到,定会在“内容概述”中注明“所辑只三条,均不足信”。《知见书目》列书六千余种,自然不免有疏失之处,这是可以理解的。
    ()
    《知见书目》中所列的书有欠当者,如第一册老子书目列入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四卷(见208页)。案《道藏目录详注》乃著录正统《道藏》及万历《续道藏》,包括全部《道藏》的目录。凡一千五百二十八种,《道藏》收录《道德经》校注疏解只五十五种[4],并且在《知见书目》中均一一着录。则《道藏目录详注》没有列出的必要,因其余各书均非老子《道德经》的目录。严灵峰先生编著的《中外老子著述目录》里将《道藏目录详注》列在“附录”七《老子书目录举要》中是对的而这里纳入《中国老子书目录》里则不适当。
    除此之外,《知见书目》也尚有可议之处,列举如下:
    (1)割裂成书:
    《知见书目》顾名思义所列举的应该是“成书”的目录。“书目”不同于论文目录,更不同于资料索引。在《知见书目》中如将《道藏》中的诸子书,《子书百家》(即《百子全书》)《诸子褒异》及淅刻《二十二子》等丛书,当然应该分别列举,一一著录。
    但从一些读书札记及史学著作中加以割裂,离析成书,则类似资料索引,而不是书目。如将马骕《绎史》中的老子部分割裂为《老子》一卷(《知见书目》1册223页)将文廷式的《纯常子枝语》卷16所载《老子》部分列为《老子枝语》(同上276页)。在第三册中列《晏子春秋枝语》(见16页)《荀子枝语》(见62页)《韩非子枝语》(见329页)《商君书枝语》(见288页)。第五册中列《吕氏春秋枝语》(见38页)。但体例上也不统一,如第二册《庄子》中则不列《庄子枝语》,第五册的王充《论衡》及荀悦《申鉴》,在《纯常子枝语》卷十六中并有《论衡枝语》《申鉴枝语》则不列入《知见书目》。特别是《知见书目》把一些近现代人所编的文选及资料汇编加以割裂,自题书名而为一书。如将《经史百家杂抄》里选的几篇《庄子》抽出,题名《庄子杂抄》(第2册221页)。把罗根译编的《先秦散文选》中选《庄子》的五节文字抽出,题名《庄子选》(见2册278页)。将1962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所印的《历代文选》中选的《墨子·非攻》一篇抽出,题名《墨子非攻上注》(见3册518页)。从《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抽出《墨子》部分,题《墨子译注》(见3册519页)。将《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两汉之部)的《淮南子》部分抽出,题《淮南子译注》作者署王维庭吴则虞。我是这套资料的编注者之一,据我所知《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两汉之部)的《淮南子译注》是容肇祖作的,吴则虞只是两汉之部的统一整理者,《淮南子·天文篇》的译注则是请何鲁先生作的。王维庭与吴则虞并无《淮南子译注》之作。何宁著《淮南子集释》附录中也沿讹袭误列上王维庭吴则虞《淮南子译注》还标明“1962年中华书局排印本”(见该书1488页)其实中华书局并无此书,所指的即我们编的《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两汉之部里选译的《淮南子》中《原道》《天文》《精神》《汜论》《要略》五篇,这五篇都是节录一部分加以译注。吴则虞先生著有一部《淮南子集释》,稿本今尚存他的家中。《知见书目》第五册282页“《春秋繁露译注》王维庭吴则虞。”同册396页“《桓谭新论译注》王维庭吴则虞”。这两个书目都是从《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两汉之部剥出的。我是这套“资料选辑”由始到终的编注参加者。《春秋繁露》选了七篇都是曾于康先生译注的。《桓谭新论》只选了一篇《论形神》是由朱谦之何锋云先生译注的。王吴两位只作了统一整理工作。《新论·形神》当时由我校阅,我对译文和注略有加工校补,还写了一篇桓谭及《新论》的说明。吴先生看了认为写得好,但文字太长与本书各篇体例不合,他加以压缩改定。我则把此文改为《新论·形神的作者应断归桓谭》交《人文杂志》于1959年2期发表。《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从先秦到近代是一部十几册的大型资料书。这套资料参加编选译注的人很多,哲学所内参加工作的有十余人,还约请所外的一些专家学者参加。如《尚书》就请顾颉刚先生译注,《墨辩》就请谭戒甫先生译注。凡参加工作者均在每部书的说明中列出,这套书在台湾有翻印本,我未见过,不知是否将“说明”印出,也不知道是怎样署名的,也许只把统一整理的人写上了,所以致有这样的误会。《知见书目》第五册262页刊《演繁露》十卷,程大昌”。263页刊“《续演繁露》六卷,程大昌”。把这两种书列入《春秋繁露》类中,可以说是不伦不类[5]。程大昌读残本《春秋繁露》又不细心,遂谓古人所引《春秋繁露》不见此书中,于是疑为伪书。周忆撰《演繁露》,《演繁露》乃杂考之书,与董子《繁露》阐扬《春秋》之大义微言旨意迥殊,不应列入。特别是严先生将《中国大同思想资料》加以割裂,题《老子大同思想》(见1册365页)《列子大同思想》(见2册38页)《庄子大同思想》(见2册279页)。《中国大同思想资料》为中国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组编,我是此书的编注者之一。当时正值大办“人民公社”,号称“一大二公”,根据上级领导的意图,为配合大搞人民公社编的。1959年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是一本小册子,全书只98页。其中如《老子》只选了“小国寡民”第81章。顾名思义《知见书目》是成“书”的目录,它不同于论文索引或资料汇编。如上所举老、列、庄大同思想则变成资料索引之类,此外如将汪奠基的《中国逻辑思想史料分析》割裂为《尸佼的正名思想》(见3册406页)汪书是中华书局1960年版,在《知见书目》也误题“北平古籍出版社”(见3册406页)《公孙龙的名辩思想》(同上559页)。将《中国历代哲学文选》(1962年中华版)割裂为《墨子译注》《墨辩译注》(见3册518-519页)将张心澂的《伪书通考》分列为《老子考》(见1册331页)《高子书考》(见3册295页)。并且将冯友兰的二卷本《中国哲学史》第五章《墨子及前期墨家》和第十一章《墨经及后期墨家》分别为二书(见3册502-503页)。若案此体例,则各家的中国哲学,史无不讲先秦汉魏诸子,皆可一一分别罗列,这就不是“书目”而成了诸子资料索引。此外如割裂马总《意林》改题“要语”,割裂近人刘威炘《子疏》,称《韩非子书疏》等均非书目体例。
    (2)记述不确,及文字讹误者,今条举如下:
    1、“张洪阳《道德经解》二卷”。下注云:“民国十五年上海医学书局《道藏精华录》排印本”。(见第1册161页)今检《道藏精华录》并无此书,显系误记。严先生编的《中外老子著述目录》亦著录此书(该书78页),误同。
    2、第1册366页列冯友兰《老子二十一章解》,这是冯先生发表在《光明日报》1961年7月25日的一篇文章,后收入《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是单篇文章,并非成“书”,可以不录。在“作者略历”中说“清光绪十六年生”。光绪十六年即1890年。案冯先生生于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四日(农历十月十八日),是1895年生,《知见书目》显然误记。
    3、第1册367页列牟宗三《王弼老子注疏解》是从牟著《才性与玄理》一书中《王弼之老学》剥出,另标书名。在“作者略历”说牟氏“清光绪三十四年生”,即1908年生。案牟宗三宣统之年(1909)农历4月15日生于山东栖霞,《知见书目》所记不确。
    4、第2册79页“《庄子邈》一卷,文如海。存。”案《庄子邈》即《道藏》中之《南华邈》,是书附于贾善翔《南华真经直音》之后,“二书同卷”。翁独健编《道藏子目引得》遂题“贾善翔撰”,实不足据,原书未署撰人,据《宋史·艺文志》有《庄子邈》一卷,文如海撰。当即此书。严氏订正作“文如海”是对的,但此书今已残缺不全。只存《天地》《天道》《天运》《刻意》《说剑》《说父》六篇,《刻意》篇有缺文,《列禦寇》则有题无文,其余均缺。案严氏“凡例”此书应题“残”,不能说:“存”。
    5、第2册92页“《南华总章》一卷,陈景元。”内容概述云:“未祥。《通典》及高似孙《子略》并著录”。案《通典》当作《通志》。
    6、第2册195页“《南华简钞》”内容概述云:“存,《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案《四库全书》中无此书,当作《四库存目》著录。
    7、第2册408页《通玄真经缵义》“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万有文章》第一集排印本”。案《万有文库》此书题《丈子缵义》“第一集”,当作第二集。
    8、第2册370页“《鬻子通考》一卷,张心澂”“在《诸子通考》内”。案此书自张心澂《伪书通考》剥出,另标书名作《鬻子通考》,不如题《鬻子伪书考》,《诸子通考》亦当作《伪书通考》。
    9、第3册252页“《管子集校》郭沫若”作者略历云:“清光绪十七年生”。光绪十七年即1891年。案郭沫若生于1892年11月16日即农历9月27日。“略历”记述未确。
    10、第3册454页“四库钞本《墨子》十五卷,未见。”案《四库全书》文渊阅本现存台北,70年代并影印出版,大陆亦加以翻印,并非难见之书,不知严先生何云“未见”。
    11、第3册470页“《墨子间话》十五卷,孙诒让。”案“间语”显系“间诂”之误。
    12、第3册545页“明万历三十年刊《先秦朱子合编》本”。案“朱”显为“诸”字之误。
    13、第3册557页“《公孙龙子集解》六卷,陈柱”。内容概述云:“刘师培、梁启趁、胡适。”案“梁启趁”显为梁启超之误。
    14、第3册577页“《邓析子校定》一卷。民国三十四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案“校定”当作“校正”。“三十四”当为“二十四”。
    15、第5册64页“《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许慎”。内容概述云:“现藏各本,许、高二注早已混清,自《原道》至《修务》十三篇,盖印高诱注,亦杂许慎注在内。自《缪称》至《要略》八篇,高注久佚,只余许注”。案此叙述欠明晰。“自《缪称》至《要略》”凡十二篇,其中八篇为许注,应举出篇名。北宋苏颂谓许书题《淮南鸿烈间诂》篇题下云:“许慎记上”。今《道藏》本尚如此,盖沿宋本之旧。高注于每篇题下皆有“因以题篇”之文。(详《苏魏公集》卷六十六《校淮南子题序》)清陶方琦撰《淮南许注曼同诂》据此考之,则《缪称》《齐俗》《道应》《诠言》《兵略》《人间》《泰族》《要略》八篇为许慎注,当举出篇名。
    16、第5册259页引《崇文总目》述《春秋繁露》云:“案其书卷八十二篇。”当作“案其书十七卷八十二篇”。脱“十七”二字。《玉海》卷四十引《崇文总目》作“十七卷其书八十二篇”。
    17、第5册264页“嘉定四年胡渠题记”。案胡渠当作胡榘,字仲方,作“渠”误。该书268页倒2行亦误作“渠”,当更正。
    18、第5册272页“《春秋繁露两篇考定》一卷”。案当作“《春秋繁露求雨止雨考定》一卷”。在王又朴《诗礼堂全集》中。
    19、第5册275页“《春秋繁露注》十二卷,凌曙。”案“十二”当作十七。
    20、第5册480页“《申鉴》一卷,王仁俊”。内容概述云:“未见。《书目综录》著录作《典论》,题荀悦撰。在《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内,案《典论》疑系《申鉴》之误”。今案《书目综录》当即《丛书综录》。王仁俊所辑乃据《群书治要》卷46所载“何进灭于吴匡、张璋”及“三代之亡”两篇,实为曹丕《典论》之文。唯《治要》在《典论》下未署作者姓名。王仁俊读书粗疏,辑此二篇竟在《典论》下署名“荀悦”,真是“妄下雌黄”。严氏既未见王仁俊所辑,又忆改为《申鉴》,则错上加错矣。
    (3)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以严先生的博贯中外古今,殚见洽闻,而竟未读过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的全文并非罕见之书,既有光绪时黄岗王毓藻等所刻广雅书局本,又有中华书局1958年1965年及1985年三次影印本,台湾也有影印本,但严先生竟未一睹此书。如《知见书目》第五册394页著录“《桓谭新论》三卷,严可均”。内容概述云:“未见”只云:“《四录堂书集总目》著录”。其实桓谭《新论》三卷载于《全后汉文》卷13-15卷。又469页有“魏文帝《典论》一卷,严可均”。内容概述云:“未见”,亦云:“《四录堂类集总目》著录”。其实《典论》载于《全三国文》卷8,又500页载“辑仲长统《昌言》二卷,严可均”。内容概述云:“未见”,亦云:“《四录堂类集总目》著录”。而严辑《昌言》二卷俱载于《全后汉文》卷88-89卷。又528页著录“辑《傅子》四卷可均”。内容概述云:“未见”。严辑《傅子》四卷并载《合晋文》卷47-50卷。特别是《知见书目》第六册44页载“辑校《子华子》严可均”。内容概念云:“未见。《古籍校读》著录,题‘严可均辑’。案:《子华子》已有成书,此题有误。”今案《古籍校读》著录不误。《子华子》二卷,虽见于《道藏》《四库全书》及《百子全书》等,但自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及朱子(《朱立公集》卷71《偶读漫记》)宋濂、焦竑、胡左麟等并指为伪书。《四库提要》也说《子华子》“颇巧于作伪”。《子华子》不见于《汉书·艺文志》,其亡佚已久。严先生于张心澂《伪书通考》多分别罗列之,而于《伪书通考》中之《子华子考》在《知见书目》第三册《子华子》书目中独不载,未知何故?严可均确有《子华子》辑本,在《全上古三代文》卷七刊有“程本……亦称子华子,与孔子同时。”严氏据《吕氏春秋》所引子华子之言辑出五条。严先生不疑《子华子》今本之伪,未见严氏所辑,反云《古籍校读》所载“疑有误”,显然不当。《知见书目》网罗古今中外诸子书目六千余条,内容庞博繁富,大概由于刊落未尽,也有重复叠见之书,如第五册197页于《盐铁论》十卷下列有“明弘治十四年江阴涂桢刊本”。在200页又列“《新校刊盐铁论》十卷,涂桢。明弘治十四年涂桢江阴刊本。”则同一版本重复出现。又如454页于徐干《申论》列“明嘉靖四十四年杜思清州资深堂刊本”。此即《四部丛刊》影印本,但在457页于《校正徐干中论》下又列举“明嘉靖四十四年青州资深堂刊本”及《四部丛刊》本则先后重复。如此之类,不一一列举。可惜严先生没有见到伍非百的《中国古名家言》,这是伍先生集毕生之力撰成的集先秦名学之大成的力作,其中包括先秦名家书七种(含伪《登析子》)及伍先生著的《形名杂篇》,严先生未见此书在名家著录上可以说是个遗憾。
    参考文献:
    [1]见《畴隐居士七十自叙》,中华书局版,第95页。
    [2]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49年版,第202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9页。
    [3]说详《汉书艺文志释疑》,拙著《求是斋丛稿》,第94页。
    [4]详《新编道藏目录》“诸子类”。
    [5]详拙编《春秋繁露校释》附录七《春秋繁露考辨》。
    作者简介:钟肇鹏(1925—),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北京100732)
    原载:【《学术界》(双月刊)2003年第4期总第10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