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高僧传》校点商议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鲍金华 参加讨论

    南朝梁慧皎所写的《高僧传》是佛教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语言雅中夹俗,也是研究六朝语言的很好语料。该书1992年由汤用彤先生校注,汤一玄先生整理出版,1997年10月进行了第三次印刷。汤用彤先生对此书的校勘可谓精到,但失当之处也时有所见。对此,董志翘和汪维辉两位先生已有所论及。 中华书局1997年重新印刷时对92版中的一些明显校误进行了修正,但笔者通读97年版《高僧传》时,仍发现了一些前辈时贤还没有注意的校点问题,而且,令人比较遗憾的是,有些92版无误的问题,97版反而改错了。本文即择其要者计28条,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1.皓遣张昱诣寺诘会。昱雅有才辩,难问纵横,会应机骋词,文理锋出……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皓大集朝贤,以马车迎会。(卷1/康僧会/17)
    按:此句“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即张昱对孙皓当面作的汇报,应该用引号引起来,不然很容易让人误解文义。改为:昱还,叹:“会才明,非臣所测,愿天鉴察之。”
    2.其时也,苻坚初败,群锋互起,戎妖纵暴,民流四出,而犹得传译大部,盖由赵正之力。
    正字文业,洛阳清水人,或曰济阴人。年十八为伪秦著作郎,后迁至黄门郎,武威太守。……(卷1/昙摩难提/35)
    按:下面“正字文业,洛阳清水人,或曰济阴人。年十八为伪秦著作郎,后迁至黄门郎,武威太守……”是紧接着上面赵正致力于译经工作的内容的,不应该分段。
    3.……什母忽自通天竺语,难问之辞必穷渊致,众咸叹之。有罗汉达摩瞿沙曰:“此必怀智子。”为说舍利弗在胎之证。
    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顷之,什母乐欲出家,夫未之许,遂更产一男,名弗沙提婆。……(卷2/鸠摩罗什/45)
    按:“及什生之后,还忘前言。”是紧接着母通天竺语这件事的,因此此句应该移到上一段,不应该分到下一段。
    4.晤言相对,则淹留终日,研微造尽,则穷年忘倦。(卷2/鸠摩罗什/52)
    按:此句“则淹留终日”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为是。此校点本对分号的使用不够确切,有很多该用分号的地方用了逗号,如:既通汉言,善相领纳,无作妙本,大阐当时,析文求理者,其聚如林,明条知禁者,数亦殷矣,律藏大弘,叉之力也。(p.64)此句“大阐当时”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其聚如林”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分号。我们认为一些明显是排比关系的句子中间还是使用分号,这样更容易使读者明白句子之间的语意关系。本书中还有一些该用逗号的地方用了分号,如: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离;故所感见,爰至于此。(p.142)“或以时运浇薄,道丧人离”和“故所感见,爰至于此”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因果的关系,中间不应该是分号,应把分号改为逗号。
    5.以伪秦弘始六年(404年)十月十七日集义学僧数百余人,于长安中寺,延请多罗诵出《十诵》梵本,罗什译为晋文,三分获二。多罗构疾,庵然弃世。众以大业未就,而匠人殂往,悲恨之深有踰常痛。(卷2/弗若多罗/61)
    按:“罗什译为晋文”后的逗号应该改为句号,“三分获二”后的句号应该改为逗号。“三分获二,多罗构疾,庵然弃世。”是一个转折复句,中间不应该用句号。
    6.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最后一诵,谓明受戒法,及诸成善法事,逐其义要,名为《善诵》。叉后赍往石涧,开为六十一卷,最后一诵,改为《毗尼诵》,故犹二名存焉。(卷2/卑摩罗叉/63)
    按:“罗什所译《十诵》本”后的逗号移到“本”前,改为“罗什所译《十诵》,本五十八卷……”根据这段话的文意,应该是《十诵》本来只有58卷,后来改为61卷了。查《出三藏记集》和《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佛教版) 等,罗什生前确是译《十诵》成58卷,后卑摩罗叉又补译3卷,遂成61卷。遍检《高僧传》体例,有“梵本、旧本、定本、律本、戒本、经本、晋本、义本、妙本、杂藏本”等,没有在佛经书名后加“本”字的,因此不能断句成“十诵本”。
    7.后又逢一少僧,显问曰:“向耆年是谁耶。”答云:“头陀迦叶大弟子也。”显方惋恨。(卷3/法显/88)
    按:92版标点例不用问号和感叹号,句尾一律用句号 。97版有所改进,根据句尾语气分别用句号、问号和感叹号,但是问号和感叹号用的不是很全,很多该用问号感叹号的地方还是用了句号。此句“向耆年是谁耶”后应该用问号。又如:师谓什曰:“汝于大乘见何异相,而欲尚之。(p.49)句尾句号也应该改成问号,又如:神告高曰:“…今见同学,悲欣可言。…”(p.5)“悲欣可言”犹言“悲欣何可言”,是一个感叹句,用句号则变成陈述句,未能达意。 例多不举。《大正藏》“显方惋恨”作“显方大惋恨”。汤用彤先生校点的《高僧传》是以《大正藏》为底本的,原则上应尊重《大正藏》原文,只有在其它版本和《大正藏》有异文时才做适当选取,并出校记。此条不见其它版本和《大正藏》有异文,也没有校记,因此我们还是应该尊重《大正藏》作“显方大惋恨”为是。
    8.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安后从之受业。(卷5/道安/178)
    按:原文“支昙讲”用了专名号,应是笔误。“支昙”应是一个人名,“讲”是动词。查前僧名索引正作“支昙”,没有“支昙讲”的名字。
    9.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万数。(卷5/竺僧辅/196)
    按:《大正藏》“来”后有“者”,应该尊重《大正藏》作“来者万数”。而且此句话中全是四字一个小停顿,读起来也比较顺口。
    10.翼尝随安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滕含,于江陵舍宅为寺。安求一僧为纲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谁!”(卷5/昙翼/198)
    按:此句语义不明,查《大正藏》,“安求一僧为纲领”前有“告”字,应是校者误脱了此字。
    11.时一僧饮酒,废夕烧香,遇止罚而不遣,安公遥闻之,以竹筒盛一荆子,手自缄封,以寄遇,遇开封见杖,即曰:“此由饮酒僧也,我训领不勤,远贻忧赐。”(卷5/法遇/201)
    按:《大正藏》“以寄遇”前有“题”,应该是校者误漏了。
    12.性度弘博,风览朗拔,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卷6/慧远/211)
    按:“风览”是“以委婉的方式显示,展示”之义,此义在此句中讲不通。检《大正藏》和《出三藏记集》,“览”都作“鉴”,“览”繁体作“覽”,“鉴”繁体作“鑒”,两字繁体字形很相似,应该是“鑒”误作“覽”。“鉴”指察照的能力,即见识。风鉴是同义并列名词,即风度和见识。“风鉴”《高僧传》中数见,例如: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p.157)“鉴”作风度义和其它词配合使用在六朝十分常见,在《高僧传》中就有“深鉴、神鉴、悬鉴、机鉴、器鉴、叡鉴、清鉴”等。
    13.远藉解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卷6/慧远/211-212)
    按:此句语义不明,《大正藏》、《出三藏记集》“解”字前有“慧”字,“慧解”与“胜心”相对为文,应是。
    14.永谓刺史桓伊曰:“远公方当弘道,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贫道所楼褊猍,不足相处,如何?”(卷6/慧远/212)
    按:“贫道所楼褊猍”语义不通,检《大正藏》,“楼”作“栖”,“栖”繁体作“棲”,“棲”与“楼”形近,因而误作“楼”。“猍”《大正藏》作“狭”,两字也是因形近而“狭”误作“猍”。“褊”和“狭”同义复用,都是局促,狭小的意思。97版的“贫道所楼褊猍”,92版《高僧传》却正作“贫道所栖褊狭”,并没有形误之处。这种92版不误,97版反而改错的情况,《高僧传》中出现不止一处。例如:
    罗什曰关,遥相钦敬,致书通好,结为善友。(卷6/慧远/230)
    此处“罗什曰关”令人费解,检《大正藏》 “曰”正作“在”,“曰”显是错误。92版正作“在”,不误。
    闻什公在关,负笈从之。既至见什,什间:“沙弥何能远来?”答曰:“闻道而至。”(卷7/昙无成/275)
    此句中的“间”费解,查《大正藏》“间”作“问”,应该是因为形近而把“问”误作“间”了。92版正作“问”,不误。
    言对之间,条然不见。阖席悚愧,遍筵肃虑。以为明祥所贲,幽应攸阐。(卷7/道温/288)
    “条然”佛经中常见,是清楚、明白的之义,此义在此不通。“条”繁体作“條”,疑是“倏”或“倐”的形近之误。倏然(倐然)是突然,忽然之义。检《大正藏》正作“言对之间,倏然不见”,《高僧传》中表示忽然之义的“倏然”、“倏忽”多见。如:“俄而遥见二僧,跪开像髻,逼就观之,倏然不见。”(p.494)“神倏忽而去,超乃南行。”(p.424)“或见梵僧入坐,或见骑马人至,并未及暄凉,倏忽不见。”(p.462)92版正作“倏然”,不误。
    15.葱外妙典,关中胜说,所以来[一一五]兹土者,远之力也。(卷6/慧远/218)
    按:汤先生的校注以《大正藏》为工作底本,校注[一一五]说金陵本、祐录“来”下有“集”,那就意味着《大正藏》中“来”下是没有“集”的,应此才要出注,而实际上《大正藏》中“来”下也是有“集”的,此条校注虽没有误校,但是多余了。
    16.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怀直者无负俗之嫌。(卷6/慧远/219)
    按:“直”《大正藏》作“真”,应该尊重《大正藏》的写法,而且此处“真”跟前面的“伪”相对应,用“真”更贴切一点。
    17.(释昙邕)后为远入关,致书罗什,凡为使命,十有余年,鼓击风流,摇动峰岫,强捍果敢,专对不辱。(卷6/昙邕/236)
    按:此句“后为远入关”后的逗号应该去掉,因为是慧远致书给罗什,如果加了逗号容易让人误认为是释昙邕致书给罗什。“为远入关”是“致书罗什”的状语,不应该分开。
    18.游历诸国,乃至南天竺界,音义诰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卷7/慧叡/259)
    按:《大正藏》前一“义”字作“译”,虽然此处“音义”和“音译”都讲得通,但我们还是应该尊重校勘底本为是。而且后面又紧接着出现“异义”,前面不该出现重复的“义”。
    19.中朝已远,难复尽知。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蒙、谢尚、郄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或宰辅之冠盖,或人伦之羽仪,或置情天人之际,或抗迹烟霞之表。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卷7/慧严/261)
    按:“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这两句话因校勘者对文意理解有误而标点发生了错误。实际上“兰、护、开、潜、渊、遁、崇、邃”全都是东晋高僧之名,即“于法兰、竺法护、于法开、竺潜、康僧渊、支遁、竺法崇、于道邃”。原校者于这些僧名下面都没有加专名号,应该加上专名号。应该改为:“其间比对,则兰、护、开、潜、渊、遁、崇、邃,皆亚迹黄中,或不测人也。”唐朝神清撰写的《北山录》,于“兰、护、开、潜、渊、遁、崇、邃”之间都加了间隔号,另外《北山录》“或不测人也”作“咸不测之人也”,根据语意应该以《北山录》为是,把“或”改成“咸”。此句话意思是“可以与东晋以来崇信佛教的王导、周顗、庾亮等这些优秀突出的人比并的是于法兰、竺法护、于法开、竺潜、康僧渊、支遁、竺法崇、于道邃这些高僧,他们都追踪前人而几乎可以与黄中圣人相比拟,都是深不可测之人。”
    20.剨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师经为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卷7/昙谛/279)
    按:此句的后引号应该移到“今遂在此”后面,“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深悲仰。”乃是作者的叙述语。
    21.仍敕瑾使为天下僧主,给法伎一部。亲信二十人,月给三万,冬夏四时赐,并车舆吏力。(卷7/僧谨/294)
    按:“给法伎一部”后的句号应该改为逗号。“法伎一部”和“亲信二十人”都是“给”的宾语。《大正藏》“月给”后有“钱”字,应该尊重《大正藏》底本作“月给钱三万”为是。另:“可月给三万,令吏四人,白簿吏二十人,车及步舆各一乘。”(p.296)后同样据《大正藏》“给”后应补“钱”字。
    22.瑾以匡谏,恩礼遂薄。(卷7/僧谨/294)
    按:《大正藏》“瑾”后有“每”,从文义看,应该是释僧瑾常常劝谏明帝而导致明帝对他逐渐的疏远,应该以《大正藏》底本为是。
    23. 焘因下书曰:“朕承祖宗重光之绪,思阐洪基……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卷11/法绪/411)
    按:此句直接引述孔子的话来自于《论语•子罕》,原句作:“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因此“后生可畏”后的句号应该改为逗号,“焉知来者之不如今”后的句号改为问号,并且整句话要用引号,即改为:故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24.业以元嘉十八年(公元四四一年)卒于吴中,春秋七十有五。业弟子慧光。袭业风轨,亦数当讲说。(卷11/僧业/429)
    按:此句中的两个“业”都是指的释僧业,原书两个词下面都漏加专名号,应补上。
    25.释智称,姓裴,本河东闻憙[一]人。……宋孝武时迎益州仰[一]禅师下都供养,称便束[二]意归依,仰亦厚相将接。(卷11/智称/438)
    按:此句出现两个标示后面校注的[一],检校注[一]是对“仰”的校勘,应该把“憙”后面的[一]去掉。
    26.常欲仰轨药王,烧身供养。(卷12/法羽/449)
    按:“药王”即药王菩萨,《法华经》中燃烧自身以供养诸佛的大菩萨,也是施与良药给众生,以除治众生身心两种病苦的大士。①因此此句的药王应该加上专名号,而原书漏加了。而本书“药王之辙,独自何云远?”(p.451)与“自昔药王,殊化绝伦。”(p.452)“药王”下都是加了专名号的。
    27.药王之辙,独何云远?(卷12/僧瑜/451)
    按:《大正藏》“辙”作“鹣”。“鹣”即比翼鸟,在此于义不通,校者改为“辙”比较契合文意,但没出校记,不知以何为据。笔者检《法苑珠林》正作“药王之辙,独何云远?”校者可能是根据《法苑珠林》作的校正。
    28.又时见一小儿来,听明诵经,明曰:“汝是何人?”答云:“昔是此寺沙弥,盗帐下食,今随圊中。闻上人道业,故来听诵经,愿助方便,使免斯累也。”(卷12/弘明/468)
    按:此句“又时见一小儿来”后的逗号应该去掉,“来”和“听明诵经”是连动关系,不应该用逗号隔开。“今随圊中”语义不通,“随”应该改为“堕”,“随”繁体作“隨”,“堕”繁体作“墮”,形近而误,检《大正藏》此句作“今堕图中”,“堕图中”于义不通,“图”应改为“圊”为是,“圊”乃厕所之义。“图”繁体作“圖”,与“圊”也是形近而误。《大唐内典录》与《法苑珠林》正作“今堕圊中”。《高僧传》中又有:尝于圊厕见一鬼,致敬于果云:“昔为众僧作维那,小不如法,堕在噉粪鬼中。法师德素高明,又慈悲为意,愿助以拔济之方也。”(p.465)“噉粪鬼”正和“圊厕”相应,“随”为“堕”,“图”为“圊”可明也。
    参考文献:
    [1](梁)释慧皎撰. 汤用彤校注《高僧传》[M].中华书局,1997.
    [2](梁)僧佑撰. 苏晋仁校注《出三藏记集》[M].中华书局,1995.
    [3](唐)道宣撰.《大唐内典录》[C].据香港新文丰公司所出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4](唐)神清撰. 慧宝注《北山录》[C].据香港新文丰公司所出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5](唐)释道世撰.《法苑珠林》[C].据香港新文丰公司所出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4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