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域外汉学 >

文学创作的变容 ——读川合康三先生的《终南山的变容》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李庆 参加讨论

    这个题目,一看便知,是模仿川合康三先生的《终南山的变容》而来的。
    《终南山的变容》是文研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川合康三先生的中唐文学论集(1999年10月版)。
    在近年唐代文学众多研究著作中,这是一部颇有特色的论著。全书共有五章,而就其内容来看,笔者认为大致是两部分,一是对中唐文学的宏观的论说,一是对中唐主要作家韩愈、白居易、李贺等的个案研究。
    在宏观的研究中,作者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中唐文学”作了界定。追溯了把唐代文学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的历史过程,这也就是从明代高棅《唐诗品汇》开始明确化的唐代文学的“四分说”,此外,还介绍了有“三变说”(《唐文粹》)、“二分说”(近代胡适等)等等。指出这样的分法,“与其说反映了各个时代的文学观,不如说是作为提倡各自文学观的手段而被提出的。”(7页)作者并非完全赞成这样的分期法,而只是在一般看起来比较容易的意义上使用这一概念。
    作者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从总体上进行了论说,认为,中唐时期是一个不断开拓“文学的多样性”的时期(34页);是一个“共有的世界观解体”“从因袭的咒缚中解放”“构筑起独自的文学”的时期(113页);而从文学的表现样式来说,是一个从以诗为主向诗文并举变迁的时期(73—75页)。对于这些看法,笔者是非常赞成的。唐代文学,进一步说,中国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是一个很值得再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此书的见解,或许会对以后的研究以新的启示吧。
    宏观研究的论述,是在对中唐代表性作家作了具体的个案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在这部著作中,主要的篇幅是个案研究论文。如《奇》、《韩愈对“古”的志向》、《韩愈和白居易》等,对在中唐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韩愈,以及他周围的文学集团,包括孟郊、李贺、皇甫湜、樊宗师、卢仝、马异等人;对他们文学作品的“奇”、“古”、“游戏”等的表现,结合历代有关的论说进行了探讨。对产生这些文学特色的原因,作者认为不应单纯地从外在的“社会”的原因去说明,而更应注目于文学变化本身的内在因素。特别指出这种特色,是要脱出定式化了的样式,进行文学的新的探索的结果。(176 页)可谓是独具慧眼之见。
    论著在《白居易闲适诗考》、《“白俗”的检讨》等文中,对于白居易的诗歌,一般评论为“白俗”的说法,对白诗语言特点的平易性、多样性、诗歌“闲适”的风格等等,进行了论说。此外,对于李贺诗歌,除了“奇”的风格以外,他的遣词修辞的特点——“代词”和形容词的用法、比喻的特点等也进行独创的探讨。这些论说,我想,对于唐代文学,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都是非常有益的。
    笔者尤其想谈一下的是,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命题:诗创造世界吗?( 35页)并且在《终南山的变容》一文中,以盛唐和中唐诗歌中表现出的终南山形象的不同为例,对此作了探讨,可谓是全书的点睛之笔。
    在作者的论说中,似表述了这样的意见:从诗不仅是自然的表现,而且对人类的视点和情感起着作用;从作为文学对象的自然,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随着作家视点的改变而变化——从这些意义上,或许可以说诗、文学创造了世界。在文学研究上,这实在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这篇短文中无法进一步展开。但在此,笔者联想到,如果我们按照这样的思路,是否同样可以认为,文学作品的研究,也是随着研究视点的变化而变化的;文学的研讨,美的观念性的探讨对在历史展开过程中的人化的世界的形成,不是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吗?因而从这样的意义上说,研究作为创作的“变容”, 是否也是一种对世界的创造呢?
    闻知川合康三先生之名,是从王运熙先生处得到兴膳先生和川合先生合著的《隋书经籍志序》的注释稿,那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对两位先生严谨深到的文献功底和见解,笔者深为佩服。来日本以后,得接声咳。渐觉得川合先生与其说从事文献考证,不如说更是一位文学研究者;进而则更感觉到他身上充溢着一种诗人的气质。好像有一位日本学者曾评论过,川合的文学研究论著,比起单纯的“研究”来,更像是一种“作品”(oeuvre)。恕我冒昧,套用川合先生自己的说法,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创作(Creation)的“变容”。他不像有些研究者那样,只会冷静地把丰富多彩、充满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支解为碎片,细加分析(这当然是需要的),而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加以新的归纳和升华,给对象注人新的生命力,所以读来有一种肆扬灵动之感。读一读他在此书《后记》中所说的有关“创作”和“研究”的区别,我想这种风格也许正是川合先生所追求的吧。
    


    

1999 年12 月12 日草
    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年第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