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马氏文通》引《国语》例辨正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郭万青 参加讨论


    《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新1版)引《国语》共65例,1与今传《国语》有歧异者10例,分三种情况:一为篇名错误,二为文字讹夺,三为版本问题。
    《国语》历来有两个版本系统,即公序本和明道本。公序本指北宋宋庠(字公序)取官私十五六本校定之本,明道本指宋明道二年刻本。有清以前,公序本代有翻刻,且非一家,但错讹较多,历代版刻家、藏书家以及语言文字学家多有批评指正。清嘉庆四年,吴县黄丕烈发现汲古阁钞明道本并刊刻行世。从《马氏文通》引用《国语》的例句看,《马氏文通》所据版本为公序本,说明直到清末,公序本的流布也还比明道本广得多。这一趋势直到商务印书馆1935年出版士礼居刻明道本《国语》(并于1958年重版)和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新点校本《国语》才得到根本改变。
    校读《马氏文通》引《国语》例所用《国语》版本三类:一是明嘉靖金李泽远堂翻宋本、明万历闵齐伋裁注本、清章氏式训堂刻董增龄《国语正义》本等公序系本(简称公序本),二是黄丕烈读未见书斋写刻明道本、商务印书馆1935初版1958年再版《國學基本叢書》本、1937《叢書集成初編》本、齊魯書社2006年以明道本爲底本的鮑思陶點校本(简称明道本),三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点校本《国语》,有1978年初版本和1981年修訂1988年再版本(简称今上古本)。
    1.《周语》:“叔父其懋昭明德,物将自至,余敢以私劳变前之大章,以忝天下,其若先王与百姓何,何政令之为也?”2
    [按]此例出《周语中》,公序本“余”字后都无“何”字,明道本“余”后有“何”字,今上古本“余”后亦有“何”字。则是《马氏文通》依公序本,今上古本依明道本。
    段玉裁曾称赞明道本:“《国语》善本无逾此。”3这是就总体而言,而本句宜以公序本为优,《文通》引例无“何”字不误。“敢”即“胆敢”,含谦逊义,常用于假设的情况。《文通》云:“‘其若先王与百姓何’者,犹云‘余即欲改变前章,其如先王与百姓之观瞻将何如哉’。”4可谓得其意。马氏以“即欲”训“敢”,可称精当。《国语》“何敢”句4例,同一用法的“敢”字句13例,“岂敢”句4例。杨树达《词诠》把这类“敢”字名为“表意志之助动词”。5
    2.《楚语》:“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宝之为?”6
    [按]此例出《楚语下》。“为”,上古本作“焉”字,公序本作“为”,明道本作“焉”,则《马氏文通》据公序,今上古本依明道。汪远孙《国语考异》云:“公序本‘焉’作‘为’。案依《注》,‘为’字是也。《治要》作‘为’。”7王引之亦云:“焉乃為字之誤。”8张以仁先生根据《尚书·旅獒》疏引此亦作“何寳之焉”认为即使是“为”误作“焉”,“亦不自宋本始也。”9“何……之为”,上古本《国语》共出现4次, “胡……之为”1次,“何……之焉”只出现一次,即《楚語下》此句。《左传》无“何……之焉”句,“何……之为”出现6次。基于此,我们做两种推断:(一)假定“何……之焉”这种句式存在,“焉”只是一个语气词。(二)由于“焉”、“爲”形近,有可能传写过程中误“爲”为“焉”。
    3.《齐语》:“五属大夫,于是退而脩属,属退而脩县,县退而脩乡,乡退而脩卒,卒退而脩邑,邑退而脩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凡所引皆变例也。10
    [按]“脩”,公序本和明道本皆作“修”,今上古本亦作“修”。则是《马氏文通》引误。古“脩”、“修”多通用。《说文》“脩,脯也”段注云:“经传多假借脩为修治字。”11今《<马氏文通>读本》已依《国语》各本改“脩”为“修”。 12
    4.《齐语》:“昔者圣王之治天下,参其国而伍其鄙。”……其读之为起词,各间“之”字而助以“也”字者,皆以记同时之事也。13
    [按]公序本、明道本、今上古本“天下”后都有“也”字,则是《马氏文通》引用时在“天下”后脱“也”字。“也”字脱漏,則无法给《马氏文通》所云“其读之为起词,各间‘之’字而助以‘也’字者,皆以记同时之事也”这句论述以完足的证据,今《<马氏文通>读本》已补上“也”字。14
    5.至介字后司词,间亦先置而参以“之”字者。……《越语》:“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龜鱼龞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犹云“与鼋龜鱼龞处,而与鼃黽同渚也”。15
    [按]公序本和明道本都作“鼍”不作“龜”,今上古本亦作“鼍”。则是《马氏文通》因“鼍”、“龜”形近而引误。《馬氏文通·虛字卷·與字之用七之四》引《越语》“王孙子,昔吾先君,固周室之不成子也,故滨于东海之陂,鼋龜鱼龞之与处,而鼃黾之与同渚”16误与此同。
    又:根据《马氏文通》的用例解说习惯,“犹云‘与鼋龜鱼龞处,而与鼃黽同渚也’”一句中的“也”字应当置于引号之外。“犹云……也”这种用例在《马氏文通》中比较多见,如:“虽狎必变”犹云“虽素与之狎而必变其容” 也。17《论语·先进》云:“子路问:‘闻斯行诸?’”犹云“闻斯行只乎”也。18《庄子·马蹄》云:“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齕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马”字冠首,而后犹云“马之蹄马之毛”也。19《孟子·万章上》云“天之所废,必若桀纣者。”犹云 “天所废之人必如桀纣之人”也。20今《<马氏文通>读本》已将“也”字外置。21
    6.《周语》:“以歜之家而主犹绩,惧干季孙之怨也。”22
    [按]云《周语》误,当为《鲁语》,此句出《鲁语下》。“惧干季孙之怨”之“怨”,公序本作“怒”、明道本作“怨”,今上古本亦作“怒”,汪遠孫云:“公序本忓作干,怨作怒,是也。”23季孙是季氏的大宗,有约束同宗族人的权力。公父文伯怕以自己这样的地位自己的母亲还要纺绩,惟恐季孙指责他不孝顺,怕季孙发怒怪罪。当是《马氏文通》引误。怒、怨、恕字形近易误,今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本即误“怒”为“恕”,查其上下文并无他本旁证,其译文云:“这恐怕要招致季孙发怒。”24很明显是印工误排。此以“怒”为“怨”或亦非马氏之误也。
    7.《吴语》:“今天王旣封殖越国以明闻于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无成劳也。”……诸引上下截,皆以“而又”两字递辊。25
    [按]公序本作“殖”,明道本作“植”,今上古本亦作“植”。则是《马氏文通》依公序本,上古本依明道本。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两个有相同义项的词由于甲词有某义而使得乙词亦具某义或亦能作某义用,即同化。“殖”、“植”就是这样的例子。《国语·晋语四》“同姓不婚,恶不殖也”韦昭注:“殖,蕃。”26《宋本玉篇》:“殖,长也,生也,种也。”27《庄子·外物》“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成玄英疏:“植,生也。”28今《汉语大词典》收有“蕃殖”、“蕃植”两词条,并以“繁殖”释之。29“植”有“树立”之义,为“殖”所无,由于二者有共同的义项“生”、“长”,使得“殖”也可以作“树立” 义用,邓安生《通假字典》:“殖,通‘植’。”30张军、刘乃叔编著《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植,通‘殖’。”31可以参证,言二者义同则是,言通假则非。故黃金貴云:“‘植’,種植的總稱。派生之‘殖’,專從滋長、生長而稱。”32
    8.《吴语》:“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不则国有大难,大则越入吴将毒,不可与战,主其许之先,无以待危。”……诸引“则”字后皆为表词,所以决事之同异也。33
    [按]明道本 “大则越入吴将毒”之“吴”后断句,加句号“。”,今上古本亦然。明道本和今上古本是。从上下文来看,所言非一事。“将毒”前的语句是董褐对“类有大忧”的说明,“将毒”则是董褐对吴在国内有“大忧”的情况下所要采取行为的推断。故应以句号“。”断开。今《<马氏文通>读本》断在“吴”后,至当。34
    9.《齐语》云:“令夫士,羣萃而州处。闲燕则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其幼者言悌,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所引各节,皆有叠句间于中段,“焉”字助之,所以历叙事实也。35
    [按]公序本作“悌”、明道本作“弟”,今上古本依明道本作“弟”。则是《马氏文通》依公序本。“弟”、“悌”古今字,《庄子·盗跖》“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释文》:“弟,本亦作‘悌’。”36《汉语大字典·异体字表》中有“悌弟”条,根据其主体字下先列简化字、再按古今字、异体字的顺序排列原则,亦认定“弟”、“悌”为古今字。37
    10.《吴语》云:“句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随诸御。”38
    [按]帚,公序本和明道本皆作“箒”,今上古本亦作“箒”,则当是《马氏文通》引误。按“箒”、“帚”异体字。“箒”字不见《说文》,《宋本玉篇》云:“箒,俗帚字。”39或本作“帚”,因“箕帚”经常合用,意义类属既同,因“箕”字从“竹”,亦以“帚”为“箒”。
    又:盤,公序本和明道本皆作“槃”,今上古本亦作“槃”,《马氏文通》引误。“盤”、“槃”亦异体,《宋本玉篇》云:“槃,或作‘盤’、‘鎜’。”40因制造材料不同而赋予不同的形旁。
    【致谢】拙稿经《马氏文通》研究专家邵霭吉先生审阅并提供相关信息并提出宝贵意见,与邵先生未谋一面而提携如此,深致谢忱!
    Collated notes on Ma’s Grammar ’cases from GuoYu
    Abstract According to complete statistics,we find out 10 of Ma’s Grammar ’s cases frome GuoYu are worth discussed.They branch three kinds of situation:1.name’s error;2. script error;3. version problem.The articale try to analyse these cases and conclud correct conclusion.We hope it is helpful to reading Ma’s Grammar.
    Keyword Ma’s Grammar GuoYu Collate
     
    [作者简介]郭万青,男,山东宁津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唐山师范学院学报》编辑,硕士,主要从事先秦文献与语言文化研究。
    1 张万起先生《〈马氏文通〉用例小计》统计《国语》用例为94例,有所不同。张文见《语文研究》1984年第2期,并见张万起编《马氏文通研究资料》341——34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7。
    2 《马氏文通》75页。
    3 段玉裁:《重刊明道二年国语序》,《经韵楼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续修四库全书》1435册74页,并见黄氏读未见书斋写刻明道本《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四部精要·史部七》第1页。
    4 《马氏文通》75页。
    5 杨树达:《词诠》92页,北京:中华书局1965。
    6 《马氏文通》76页。
    7 汪远孙:《国语考异》卷四,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国学基本丛书》本《国语》,333页。
    8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岳麓书社1984,48页。
    9 张以仁:《国语斠证》315页,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五十八年。
    10 《马氏文通》222页。
    1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四篇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74页上栏。
    12 吕叔湘、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69页。
    13 《马氏文通》250页。
    14吕叔湘、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15页。
    15 《马氏文通》252页。
    16 《马氏文通》270——271页。
    17、18、19、20 分別见《马氏文通》317页、375页、392页、420页。
    21吕叔湘、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20页。
    22 《马氏文通》288页。
    23汪远孙:《国语考异》卷二,商务印书馆1958年重印《国学基本丛书》本《国语》,292页。
    24董立章:《国语译注辨析》,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3,242頁。
    25 《马氏文通》291页。
    26韦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50頁。
    27 《宋本玉篇》卷十一“歹部”,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清张氏泽存堂本,223页。
    28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943页。
    29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5527页。
    30邓安生:《通假字典》,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8,
    31张军、刘乃叔编著:《古汉语多用通假字典》,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2黄金贵:《古代文化词义集类辨考》,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332页。
    33 《马氏文通》300——301页。
    34吕叔湘、王海棻编:《〈马氏文通〉读本》,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93页。
    35 《马氏文通》353——354页。
    36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992页。
    37 《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2200页。
    38 《马氏文通》404页。
    39 《宋本玉篇》卷十一“竹部”,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清张氏泽存堂本,277页。
    40 《宋本玉篇》卷十一“木部”,北京:中国书店1983年影清张氏泽存堂本,236页。
    原载:《学灯》第五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