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阮刻本《毛诗正义》引文校证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郑春汛 参加讨论
清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堪称善本。 但在校刻时,因各种条件的限制,并未达到原来设定的目标,错讹之处也很明显。阮刻本《毛诗正义》结构复杂,有谱、序、经、传、笺、疏以及附释音、校勘记等多种层次,给校勘带来困难,但作为经学研究必备之书,纠谬补缺是十分必要的。对阮刻本进行整理、完善的工作,从清代学者到当代出版机构,一直有人在进行。从清朝开始,就不断有学者对阮刻本《十三经注疏》及其校勘记作出校释。如晚清孙诒让《十三经注疏校勘记》,嘉应生员李恒春对阮元的校勘记作校改的《毛诗注疏校勘记》一卷等。民国至今,有关部门和学者对点校《十三经注疏》既有设想也有实践。如中华书局编辑《四部备要》,其中有《毛诗注疏》,为书局据阮刻本排印。1996年,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了一套标点本《传世藏书》,收有阮刻《十三经正义》。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十三经注疏(标点本)》等。这些经过若干次校勘的成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为读者带来方便,但遗漏的错误仍然十分显见,有的地方甚至以讹传讹。最容易致讹的是古籍的引文,引来引去,经多次转折,往往面目全非。本校勘以阮刻本为底本,对阮本负责,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传统小学知识决断是非,解决问题。校勘范围,包括阮刻本《毛诗正义》中涉及引文的传、笺、疏以及附释音、校勘记。
    校勘说明:
    一、本校勘先出阮元校刻本《毛诗正义》有关原文,然后作校证。其原文出自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上册。
    二、所校各条,黑体字部分为原文及出处,卷数及篇名均依阮本。出处中之数字及字母分别表示页码与栏次,以便检核。如“8A”即指第八页第一栏;“27C”指第二十七页第三栏。
    三、校记中《毛诗》或《毛诗正义》等皆用区别性简称。阮元刻《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称“阮本”,《四部丛刊》本《毛诗》称“《丛刊》本”,《四库全书》本《毛诗注疏》称“《四库》本”,由于《四部备要》同收《毛诗注疏》与《毛诗》,故《四部备要》本《毛诗注疏》称“《备要》本”,《四部备要》本《毛诗》称“《备要》本《毛诗》”以示区别,《传世藏书》本《毛诗正义》称“《藏书》本”,北大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毛诗正义》称“北大本”。《皇清经解》本《毛诗校勘记》称“《清经解》本校记”。
    四、言版本异同时,按版本系统:《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丛刊》本,《四库》本来排列先后。校记中凡《备要》本、《备要》本《毛诗》、《藏书》本、北大本、《丛刊》本、《四库》本几种俱不误时,称“各本”,不再一一列举。
    1、后妃芳非反尔雅云妃姬也对也左传云嘉耦曰妃[卷一(一之一)《周南·关雎》小序“关雎后妃之德也”下附释音,1C]
    “尔雅云妃姬也”,《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同阮本。《丛刊》本、《四库》本作“尔雅云妃嫓也”。案,当作“尔雅云妃嫓也”。小序下疏文亦云:“《释诂》云:‘妃,媲也。言嫓于夫也。’”检十三经本《尔雅·释诂》云:“妃,媲也。”《经典释文》作“妃,媲也。”
    2、释地云郊外谓之牧牧外请之野[卷三(三之二)《墉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下疏文,51B]
    “牧外请之野”,《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四库》本作“牧外谓之野”。案,当作“牧外谓之野”。《尔雅·释地》云:“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作“请之野”误。
    3、我行其野笺云新特谓外婚[卷四(四之四)《郑风·丰》小序下疏文,76A]
    “笺云新特谓外婚”,《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四库》本同。案,当作“传云新特谓外婚”。《诗·小雅·鸿雁之什·我行其野》第三章“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下传云:“新特,外婚也。”笺云:“葍,也,亦仲春时生,可采也。婿之父曰姻。我采之时,以礼来嫁女。女不思女老父之命而弃我,而求女新外昏特来之女。责之也,不以礼嫁,必无肯媵之。”故不当是笺云。
    4、膘频小反又扶了反王苍云小腹两边肉也说文云胁后髀前内也……何依注公羊自左膘射之达于右腢中心死疾鲜洁也[卷十(十之三)《小雅·南有嘉鱼之什·车攻》“徒御不惊.大庖不盈.”下附释音,161A]
    “王苍云小腹两边肉也说文云胁后髀前内也……何依注公羊”,《备要》本、《藏书》本同。《四库》本、《丛刊》本作“三苍云小腹两边肉也说文云胁后髀前肉也……何休注公羊”。北大本作“三苍云小腹两边肉也说文云胁后髀前肉也……何依注公羊”。案,当作“三苍云小腹两边肉也说文云胁后髀前肉也……何休注公羊”。“王苍云”当作“三苍云”,《三苍》为一本书名。“说文云胁后髀前内也”,”“内”当作“肉”字,《重修玉篇》卷七“膘”字下云作”胁后髀前肉也”。可证。“何依注”当作“何休注”,何休为人名,为《公羊春秋》作注。《经典释文》作“膘频小反又扶了反三苍云小腹两边肉也说文云胁后髀前肉也……何休注公羊”。
    5、裼他计反韩诗作褅音同褓音保齐人名小儿被为褅[卷十一(十一之二)《小雅·鸿雁之什·斯干》“载衣之裼。载弄之瓦。”下附释音,170A]
    “齐人名小儿被为褅”,《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四库》本同。《丛刊》本作“齐人名小儿被为褓”。案,“褅”字当作“褓”字,作“齐人名小儿被为褓”。因上文云:“韩诗作褅”,涉上而误。毛传云:“裼,褓也。”孔疏:“褓,缚儿被也。”此主言“褓”字,不当言“褅”字。《经典释文》亦作“齐人名小儿被为褅”,误。
    6、大司寇战曰以圆土聚教罢民[卷十二(十二之一)《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瞻屋爰止。于谁之屋。”下疏文,174B]
    “大司冦战,各本皆作“大司冦职”。案,当作“大司冦职”。此为疏文引《周礼·秋官·大司寇》文。《周礼》述职官时,例在职官名后加上“职”字。“战”、“职”繁体相近而讹。
    7、烕呼说反齐人语也字林武劣反说文云从火戍声火死于戍阳气至戍而尽本或作灭[卷十二(十二之一)《小雅·节南山之什·正月》“赫赫宗周。褒姒烕之。”下附释音,175B]
    “说文云从火戍声火死于戍阳气至戍而尽”,《藏书》本、《丛刊》本同。《备要》本、北大本《四库》本作“说文云从火戌声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案,当作“说文云从火戌声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三个戍字均当作“戌”字。检《说文解字·十四下》“戌”字下云:“灭也,九月阳气微,万物毕,成阳下入地也,五行土生于戊,盛于戌,从戊含一,凡戌之属皆从戌。”可证“戌”字为是。“戌”、“戍”形相近而讹。《经典释文》作“说文云从火戌声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
    8、本纪称暴虐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王怒杀谤者[卷十二(十二之二)《小雅·节南山之什·雨无正》“周宗既灭。靡所止戾。”下疏文,179C]
    “本纪称暴虐国人谤王”,《备要》本,北大本同。《藏书》本作“本纪称王行暴虐国人谤王。”据《史记·周本纪》补之。《四库》本作“本纪称厉王暴虐,国人谤王。”案,当作“本纪称厉王暴虐国人谤王”或“本纪称王行暴虐国人谤王”。《史记·周本纪第四》原文作“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暴虐国人谤王”是引用《本纪》之语,此句缺主语,于语法不合。
    9、司盟曰盟万民之犯命者明其不信者是不相信有盟诅之法也[卷十二(十二之三)《小雅·节南山之什·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诅尔斯。”下疏文,187C]
    “明其不信者”,《备要》本同。《藏书》本、北大本、《四库》本作“诅其不信者”。案,当作“诅”字。检《周礼·司盟》原文作“盟万民之犯命者,诅其不信者。”毛传云:“民不信则盟诅之”,疏文云:“犯命者盟之,不信者诅之,是盟大而诅小也。”皆盟诅对举。
    10、地官牛人云凡祭祀共其牛牲之牙注云牙若今屠家悬肉格[卷十三(十三之二)《小雅·谷风之什·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下疏文,200B]
    《藏书》本、北大本、《四库》本作“地官牛人云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注云互若今屠家悬肉架”,“牙”作“互”字。《备要》本作“地官牛人云凡祭祀共其牛牲之牙注云牙若今屠家悬肉架”,“格”字,作“架”。案,当作“地官牛人云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注云互若今屠家悬肉架”。检《周礼·地官·牛人》云:“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注云互者楅衡之属,若今屠家悬肉架。”“牙”字无此义,因“互”、“牙”,“格”、“架”形相近而误。
    11、又特牲言佐食博黍授祝祝受尸准此故为祝也[卷十三(十三之二)《小雅·谷风之什·楚茨》“既齐既稷。既匡既勑。永锡尔极。时万时亿。”下疏文。201C]
    “佐食博黍”北大本同。《备要》本、《四库》本作“佐食抟黍”。案,当作“抟”字,“抟”、“博”形相近而误。篇内孔疏有云:“《少牢礼》曰:‘二佐食各取黍于一敦。上佐食兼受抟之以授尸。尸执以命祝,卒命祝。’”“《特牲礼》曰:‘佐食抟黍授祝,祝受尸,尸受以菹豆,执以亲嘏主人。’”均用“抟”字,可证。
    12、昭三年左传曰齐旧四量豆区釡锺四升为豆各目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卷十四(十四之一)《小雅·甫田之什·甫田》“攸介攸止。烝我髦士。”下疏文,205C]
    “各目其四”各本皆作“各自其四”。案,当作“各自其四”。《左传·昭三年》原文作“齐旧四量,豆,区,釡,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锺。”
    13、陆机疏云今搜丝蔓连草上生黄亦如金今合药莬丝子是也非松萝松萝自蔓松上生枝正青与莬丝殊异事或当然[卷十四(十四之二)《小雅·甫田之什·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下疏文,213C]
    “搜丝”,《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四库》本作“菟丝”。案,当作“菟丝”。“菟”字表菟丝草。“搜”表示茅搜,另一种植物。疏文前后多次出现“莬丝”一词,如“《释草》云:唐蒙,女萝。女萝,莬丝。”毛传亦云:“女萝,莬丝,松萝也。”可证。
    14、采苦正义引陆机疏云恬脆而美可证也[卷十四(十四之二)《小雅·甫田之什·頍弁·校勘记》“赤黑恬美”条,215B]
    “采苦正义”,《备要》本、《清经解》本校记同。北大本云:“阮氏之校之《采苦》当作《采芑》。案,均误,当作《采苓》。《采苓》为《国风·唐风》中的一篇,《采苓》第二章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云:“苦,苦菜”。正义曰:“此荼也,陆机云:‘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恬脆而美,所谓堇荼如饴’,《内则》云:‘濡豚包苦用苦菜是也’。”引用了陆疏。诗经中并无《采苦》篇,而北大本改作《采芑》,误甚。
    15、地官牛人云凡宾客之事其其牢礼积膳之牛又云飨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卷十五(十五之一)《小雅·鱼藻之什·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下疏文,221B]
    “凡宾客之事其其牢礼积膳之牛”,各本皆作“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案,当作“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第一个“其”字当作“共”字,因复出且形近而误。《周礼·地官·牛人》原文作“凡宾客之事共,其牢礼积膳之牛。”且其后疏文云:“飨食宾射共其膳羞之牛”,亦作“共”字。
    16、文王有声笺云丰在丰水西镐在丰水东然则丰水之间唯丰水耳[卷十五(十五之二)《小雅·鱼藻之什·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下疏文,228C]
    “然则丰水之间唯丰水耳”,《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同。《四库》本作“然则丰镐之间唯丰水耳”。案,当作“然则丰镐之间唯丰水耳”。据其上下文云:“《文王有声》笺云:‘丰在丰水西,镐在丰水东’”,如此则丰水必在丰与镐两地之间了。
    17、大夫将师出见戊夷之侵周而闵之[卷十五(十五之三)《小雅·鱼藻之什·苕之华》小序下笺文,232C]
    各本皆作“大夫将师出见戎夷之侵周而闵之”。案,当作“大夫将师出见戎夷之侵周而闵之”。小序云:“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中国”,笺云:“师旅并起者,诸侯或出师,或出旅,以助王距戎与夷也”,均“戎夷”并举,当作“戎”字为是。“戊”、“戎”形似,阮刻误。
    18、而维师谋说大公受兵钤之法践尔兵革审权矩应牧野之战不用权诈[卷十六(十六之二)《大雅·文王之什·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下疏文,241A]
    “维师谋说大公受兵铃之法”,“维师谋”,各本皆作“雒师谋”。案,当作“雒师谋”。《雒师谋》,纬书名,属《尚书·中侯》。篇内疏文多次提到此书,均作“雒师谋”。如“故雒师谋云号曰师尚父是也。”“而雒师谋云吕尚钓厓注云尚名也”,可证。见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曰:“纬书谓‘孔子求书,得黄帝玄孙帝魁之书,迄于秦穆公,凡三千二百四十篇。断远取近,定可为世法者百二十篇:以百二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候》。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19、文十三年公羊传云问公用用白牡鲁公用骍犅群公不毛[卷十六(十六之三)《大雅·文王之什·旱麓》“以享以祀。以介景福。”下疏文,248A]
    《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作“文十三年公羊传云周公用用白牡鲁公用骍犅群公不毛”。《四库》本作“文十二年公羊传云周公用白牡鲁公用骍犅群公不毛”。案,当作“文十三年公羊传云周公用用白牡鲁公用骍犅群公不毛”。阮本因“周”字与“问”字形相近而误。检《春秋公羊传·文公十三年》原文正作“周公”。《四库》本作“文公十二年”,误,当为“文公十三年”。
    20、然则以立死之木妨他木生长为木之害故曰菑也自毙者生禾自倒枝叶覆地为荫翳故曰翳也[卷十六(十六之四)《大雅·文王之什·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下疏文,252A]
    “自毙者生禾自倒”,《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同。《四库》本作“自毙者生木自倒”。案,当作“自毙者生木自倒”。“木”表示树木通称或木材,而“禾”表示谷类植物的总称。此处前后皆称“木”,说木之事,唯此处作“禾”,故“禾”字当误。今本《尔雅·释木》作“自毙者生木自倒”。
    21、孙炎曰积肿节可以作杖陆机疏云节中肿似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弘农共北山甚有之[卷十六(十六之四)《大雅·文王之什·皇矣》“启之辟之。其柽其椐。”下疏文,252A]
    《藏书》本、北大本同。《备要》本作“孙炎曰樻肿节可以作杖陆机疏云节中肿似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弘农共北山甚有之”。《四库》本作“孙炎曰樻肿节可以作杖陆机疏云节中肿以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弘农共北山甚有之”。案,当作“孙炎曰樻肿节可以作杖陆机疏云节中肿似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弘农共北山甚有之”。疏文释毛传文“椐,樻也”,此当释“樻”字,因“樻”,“积”形相近而讹。“似”字与“以”字相近,各本不同,当以“似”字是。“扶老”指拐杖,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云:“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注曰:“《易林》曰:‘鸠杖扶老,衣食百口。’”东晋常琚《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古代士大夫,自汉以来崇尚雕饰四灵之‘扶老杖’,不尚此直长之棍形杖,渐渐不识邛竹杖为何物,望文加以谬解。”又云:“《山海经》中次十二云:‘龟山多扶竹。’郭璞注云:‘邛竹也。高节实中,名扶老竹。’大抵魏晋人说邛竹杖者皆有‘高节实中’语。隋唐以后,始弃此四字,凿凿然说为邛都或邛山之竹。扶老、灵寿等杖名亦混搅不清,全失‘省藤’形义矣。”“扶老”为名词,作“以”字与前后文不谐。今本《尔雅·释木》作“孙炎曰:‘樻肿节可以作杖’。陆机疏云:‘节中肿以扶老,今人以为马鞭及杖,恒农郡北山甚有之’”。亦误。
    22、奥鸟报反西北隅谓之奥[卷十八(十八之一)《大雅·荡之什·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下附释音,287C]
    “西北隅谓之奥”,《藏书》本、《备要》本、北大本同。《丛刊》本、《四库》本作“西南隅谓之奥”。案,当作“西南隅谓之奥”。毛传云:“西北隅谓之屋漏”,笺云:“礼祭于奥既毕,改设馔于西北隅而厞隐之处。”既用“改”字,明“西北隩”与“奥”不同。”则“奥”与“屋漏”当不同,不能同是“西北隅”,故“奥”当在“西南隅”。今本《尔雅·释宫》亦云:“西南隅谓之奥”。《经典释文》作“奥,鸟报反。西南隅谓之奥”。
    23、笱竹萌释草云毛本云作文案所改是也[卷十八(十八之四)《大雅·荡之什·韩奕·校勘记》“笱竹萌释草云”条,307A]
    “笱竹萌”,《备要》本作“笋竹萌”。北大本作“笋竹萌”。案,当作“笋竹萌”。《尔雅·释草》原文正作“笋竹萌”。“笱”字义为“竹制的捕鱼器具”,与竹萌无关。
    24、说诸侯助祭之事而诸侯之来朝有礼故刺载见也[卷十九(十九之一)《周颂谱》“颂之言容天子之德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此之谓容”下疏文,314B]
    “故刺载见也”,《备要》本同。北大本未改,但于校记中指出当作“故次载见也”。《藏书》本、《四库》本作“故次载见也”。案,当作“故次载见也”。疏上下文叙《周颂》的篇次,各处均作“次”某篇,唯此处作“刺”,“次”有“依序编排”义,而“刺”无此义。音近而致讹。
    25、振鹭上之慎反下音鹭一名春鉏水鸟也一音卢[卷十九(十九之三)《周颂·臣工之什·振鹭》小序“振鹭。二王之后来助祭也。”下附释音,326A]
    “一名春鉏”,《藏书》本、北大本同。《备要》本、《丛刊》本、《四库》本作“一名舂鉏”。案,当作“一名舂鉏”。《尔雅·释鸟》云:“鹭,舂鉏。”《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疏引《尔雅·释鸟》也作“鹭,舂鉏”。《经典释文》作“鹭,舂鉏。”
    26、郑小同云江南人名之蒪菜生陂泽中草木疏同又云或云水戾一云今之浮菜卽猪蒪也[卷二十(二十之一)《鲁颂·駉之什·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下附释音,343B]
    “或云水戾”,《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同。《丛刊》本、《四库》本作“或名水葵”。案,当作“或名水葵”。篇内疏文有云:“陆机疏云:江南人谓之蒪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作“水葵”。《尔雅》曰:“茆,凫葵。”,《广韵》:“蒪,水葵也。”。“水戾”未见于《尔雅》或它书的名物解释,阮刻误。《经典释文》作“或名水葵”。
    27、案释文云伐伐蒲害反又普只反本又作茷[卷二十(二十之二)《鲁颂·駉之什·泮水·校勘记》“其旗茷茷”条,346A]
    “普只反”北大本同。《备要》本、《清经解》本校记作“普贝反”。案,当作“普贝反”。《泮水》经文“其旗茷茷,鸾声哕哕。”下附释音作“伐,蒲害反。又普贝反,本又作茷”,作“普贝反”。“伐”月韵字,“贝”为月韵字,“只”为支韵字。作“普只反”误。《经典释文》作“普贝反”。
    28、稺音雉韩诗云幼稚也[卷二十(二十之二)《鲁颂·駉之什·閟宫》“黍稷重穋。稙稺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下附释音,346C]
    “韩诗云幼稚也”,《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同。《丛刊》本、《四库》本作“韩诗云幼稼也”。案,当作“韩诗云幼稼也”。以经文云:“稙稺菽麦”,而“稙”字,附释音作云:“稙征力反,徐时力反,韩诗曰长稼也”。“长稼”正与“幼稼”相对,阮本误。
    29、沈云郑笺云宽睱以此义训非韩字也[卷二十(二十之四)《商颂·长发》“昭假遅遅。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下附释音,358B]
    “以此义训非韩字也”,《备要》本同。《藏书》本、北大本作“以此义训非改字也”。《丛刊》本作“此以义训非转字也”。《四库》本作“此以义训非韩字也”。案,当作“此以义训非转字也”。阮本语序误,不合上下文文意,“非转字也”,“转”、“韩”形相似而易误,指一种发辗转相训的训诂方法,与“改”字不相关渉,阮校校记定“韩”为“改”字之讹,误。
    30、蘖五葛反韩诗云色也[卷二十(二十之四)《商颂·长发》“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下附释音,359A]
    “韩诗云色也”,《备要》本、《藏书》本、北大本同。《丛刊》本、《四库》本作“韩诗云绝也”。案,当作“韩诗云绝也”。毛传云:“蘖,余也”。疏文云:“蘖者,树木于根本之上更生枝余之名”。“蘖”指树木砍伐后长出的新芽,即“绝”后而生,与“色”义无关。
    参考文献:
    [1]十三经注疏[Z].中华书局(影印世界书局本),1980.
    [2]毛诗[M].四部丛刊(影印涵芬楼本)[C].上海书店,1986.
    [3]毛诗[M].四部备要(缩印本)[Z].中华书局(据相台岳氏家塾本校刊本),1989.
    [4]毛诗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缩印《四库全书》本),1987.
    [5]毛诗注疏[M].中华书局(缩印《四部备要》本),1989.
    [6]季羡林. 毛诗正义[M].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传世藏书》本),1996.
    [7]李学勤.毛诗正义[M].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本),1999.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6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