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唐诗神韵集》版本以及研究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葛云波 参加讨论

    王士禛《居易录》卷二十一云:
    广陵所刻《唐诗七言律神韵集》,是予三十年前在扬州,启涑兄弟初入家塾,暇日偶摘取唐律绝五七言授之者,颇约而精。如皋冒丹书(青若)见而好之,手抄七律一卷携归。其后二十年,泰州缪肇甲、黄泰来刻之。非完书也。集中有陈太史其年及二子增入数十篇,亦非本来面目矣。[1]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卷上云:
    (辛丑)秋七月……又尝摘取五七言若千卷,授嗣君清远兄弟读之。名为《神韵集》。今广陵所刻止七律一卷,非全书也。[2]
    由以卜两条记载可以知道王士禛顺治辛丑(1661)秋在扬州任上曾编有《唐诗神韵集》,是用于教授子辈启涑兄弟学诗的。后来经过流传,则至少产生了三种版本:
    一、王士禛自钞选《神韵集》若干卷,包括唐律绝五七言《四库全书》卷一九○《唐贤三昧集提要》云:“初士祯少年尝与其兄士禄撰《神韵集》, 见所作《居易录》中。” [3]
    谓与兄共撰,乃误记。
    二、所钞《神韵集》一卷,仅有唐七言律,是王士禛原选的一部分。冒丹书(1629一1695)是冒襄次子,父子皆与王士禛有密切交往,陈维裕《水绘园修楔诗序》记载了康熙乙巳(1665)参加这次盛事的诗人,其中就有冒氏父子三人,以王士禛为首。[4]《渔洋精华录》卷三有《上巳辟疆招同邵潜夫陈其年修楔水绘园八首》即咏其事。[5]冒丹书钞本当处于此时期。
    三、缪肇甲、黄泰来刊刻《唐七言律神韵集》一卷,即广陵刻本,而集中在冒丹书钞本的基础卜收入了陈维崧、王启涑兄弟选的数十首诗。此版本刻于冒丹书钞本后二十年,当在1685年左右。缪肇甲(1651一1699),字墨书,有《唐诗神》,已佚;  [6]疑其诗学思想受王士禛“神韵说”影响。黄泰来为王士禛门人,《蚕尾续集》卷六有《为门人黄交三泰来题红兰画梅》。[7]翁方纲《复初斋集》卷三《续禅智唱和集序》云:“渔洋有《唐人神韵集》之撰,刻于扬州,而其本不传久矣。” [8]可知该刊本流播甚少。
    这三种版本今已罕见,学术界长期以来皆以为该书早已亡佚。郭绍虞先生曾感叹说:“可惜我们现在不曾见到《神韵集》,假使能得到此种选本,以与《唐贤三昧集》相比较,那么渔洋所谓神韵之说,更容易彻底了解。” [9](p470)笔者翻检了国内外数十种公私书目,均未见对该书的著录。惟孙琴安先生《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著录此书谓有二本,其一为清初刻本《唐诗七言律神韵集》,云“现藏江西省图书馆,题《唐人七律神韵集》,一册……余求是书多年,终未得见,憾矣!” [10](p279)按,经姚继舜先生代为查考,该馆已无此书。其二为《唐诗神韵集》,孙氏著录云:“内题:渔洋山人原选,云间俞仍实、胡延庆辑注,周京、王鼎同订。”下录俞仍实序数语,又说明此书卷数、入选诗人以及选诗数目。[11](p436)经张勇先生代为查考,上海图书馆藏《唐诗神韵集辑注》,当是孙氏所见本,六卷四册。孙氏著录是至今仅见的对《唐诗神韵集》有所过目的著录。[12]但是这一著录并未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徐北文先生为《唐人万首绝句选注》所作的前言里,即仍注明此书“亡佚”。[13]而学术界至今尚未对其进行研究。
    笔者所见南京图书馆藏《唐诗神韵集辑注》六卷二册(上海图书馆藏本为四册); 内署:“渔洋山人原选,俞仍实辑注”(与上海图书馆藏本辑注者署名稍有不同)、“云间周京、王鼎同订”,卷二末尾题“小山俞仍桂参订”;书内一页题眉署“乾隆丁亥(1767)秋药溪草堂刻本”。此框高广均为九点二厘米,半页七行,行十六字,注双行,黑口,单鱼尾。下册首页卷四目录之上有“亭字扇料”方朱砂印,由此知该书所用纸的原料。卷一目录上首、卷三目录上首各有一“赢”字圆朱印,疑是某藏书家的铃章。扉页有大字序,为俞仍实撰,序云:
    余向读国初诸大家诗,每服渔洋山人之诗,其神韵殆不可及。盖调音宫羽之先,别味于酸咸之外,会心不远而妙契无言,余蕴所流,孰窥元绪?继得其原选《唐诗神韵集》,益悠然于宗尚之不苟,而嘉会承学者靡穷也。诗不拘初盛中晚,第协于神韵者,则登是选。后贤或广其所订,便失庐山面目,概从舍旃。往年侍先子于锦江,官署课余多暇,辄忆旧闻,标注成帙;惜行笈无全书,不免贻讥挂漏,归订胡·君竹堂,相与竣事。今秋寓谷水西偏,兼质之周君二禅、王君条山,谬蒙褒许。因付剞劂氏,使子弟诵习而已,行远云乎哉?昨晤条山先生,谓近阅渔洋翁《感旧集序》,知尚有本朝诗神韵一选,至今未见刊播,异日当访诸同志,倘得如延平之剑一时合并,犹足慰余私淑渔洋之愿也夫!
    

乾隆丁亥秋日益斋俞仍实
    

书于枫澳之澹远轩
    考诸此序,并结合其他材料,可以了解到与此辑注有关的人的情况。俞仍实,诸书无记载,仅可从其序中所云“往年侍先子于锦江”与作序时间来了解其人。《仁寿县志》卷三记载华亭俞尔昌(字麟含)于乾隆丙辰(1736)中进士,辛丑(1761)任仁寿县令(锦江经过仁寿,他曾治理此水),丙午(1766)三月因病退休,未归而卒。[14]而由《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知俞尔昌为有清一代华亭俞氏惟一的进士,[15]俞仍实是俞尔昌之子无疑。则俞仍实辑注《唐诗神韵集》始于1761年至1766年间随父在仁寿时。序中胡竹堂,诸书无记载,当即孙琴安先生著录的胡延庆,序云“归订胡君竹堂,相与竣事”,可见二人共同辑注; 由二本标明辑注者不同这一点,疑二本非出于同时。序中周二禅当即周京,王条山当即王鼎。二人编有《唐律酌雅》,《贩书偶记续编》卷十九著录乾隆丁丑(1757)夏恭寿堂精刊巾箱本。[16]王鼎父为王永棋(?一1766),1759年中举,有《草香堂诗文集》,编有《泰舒胡先生年谱》; 王鼎字祖锡,号山甫、条山,乾隆庚子(1780)举人,有《兰绮室诗钞》九卷。[17](p860)《贩书偶记》卷十六著录《兰绮室诗钞》为清嘉庆癸亥(1803)古训堂刊本。[18]周京则诸书无记载。俞仍实在丁亥(1767)先后与胡延庆、王鼎、周京商量《神韵集》的辑注; 有编著唐诗经验的王、周二人对其辑注的趋于完善当有积极的作用,虽然胡延庆与前面提到的俞仍桂诸书无记载,但是他们的订正亦起了有益的补助则是毋庸置疑的。
    俞仍实序云王鼎读王士禛《感旧集序》知尚有本朝诗《神韵集》,但未见刊播。实际上《感旧集》十六卷由德州卢见曾补传已于乾隆十七年(1752)刊刻,后八卷即从王士禛少年时所选本朝诗《神韵集》删削而成。王士禛自序(1674)云:“……又取向所撰录《神韵集》一编,芟其什七附焉,通为八卷。”又题卷八其兄王士禄诗后云:“先是士正尝集同时吾辈诗为《神韵集》,兄剧爱其书,趣便成之,未及卒业。兹感念存殁,别次平生师友之作为《感旧集》,而以《神韵集》所录旧本,割什三以附益之。”[19]又陈允衡《国雅初集》有录自《神韵集》的诗,汪碗条下称:“载《神韵集》六十首,选三十首。”刘公勇条下称:“诗载《建初》、《神韵》二集四十首,选十六首。” [20]陈书有王士禛序,作于康熙元年(1662)春,则知王士禛本朝诗《神韵集》成于1662年春之前,与《唐诗神韵集》选在同时。王鼎等人未见卢见曾刻《感旧集》,也许卢刻远在德州,虽十五年后也未流播云间。
    《唐诗神韵集辑注》专选唐人七言律诗,依俞仍实序云“得其原选《唐诗神韵集》”,则其辑注底本当是在缪肇甲、黄泰来广陵刻本之前,或是冒丹书钞本。此书分六卷。卷一先后选沈佺期1首、宋之问1首、崔颢1首、王维11首、李颀5首、高适3首、岑参3首、崔曙1首、张谓2首、陶岘1首、刘方平1首; 卷二选杜甫36首;卷三先后选刘长卿13首、李嘉祐1首、韩翃6首; 卷四先后选皇甫冉4首、郎士元1首、卢纶2首、耿湋1首、司空曙1首、李益2首、崔炯1首、窦常1首、戴叔伦2首、刘禹锡3首、王表1首;卷五先后选李商隐26首、温庭药6首; 卷六先后选杜牧4首、许浑3首、赵嘏3首、刘沧2首、李郢2首、张乔1首、李频1首、李群玉1首、韩偓5首、韦庄4首、张泌1首、罗隐1首、殷文珪1首。一般选诗有密圈,数首则无。孙琴安先生著录杜甫诗37首,误,大概仅看目录,而以为选《咏怀古迹》5首,不知未选其一,实选36首; 著录李商隐诗19首,亦误,大概仅看目录,不知有一题数首的情况,实是19题,26首; 著录韩翃5首,实为6首。张勇先生代为查考,证明孙氏著录有误。
    一般学者考察王士禛及其“神韵说”,多重视其晚年诗话,对《唐贤三昧集》也有所关注,但对《唐诗神韵集》则少有注意。《神韵集》为王士禛早年所撰,今存《唐诗神韵集辑注》仅七言律诗,为王士禛原选《神韵集》的一部分,并非全本,但通过对它的仔细分析研究,仍可窥见其早期诗学思想的一斑,于开拓王士禛研究的领域,是极有意义的。
    首先,《唐诗神韵集》(1661)作为王士禛早期重要的唐诗选本,与《十种唐诗选》(1687)、(唐贤三昧集》(1688)、《唐人万首绝句选》(1708)等选本构成王士禛一生唐诗选本系列。选本一直是诗论家标举自己诗论、揄扬一种诗学思想的重要手段; 虽然在选本中并未大力论说,甚至对选诗不加一语,但是让读者通过自己读诗,深切体会,从而从选诗本身理解诗论家倡导的思想。目前对王士禛选本的研究尚少。[21]而《唐诗神韵集》作为最早标举“神韵说”的选本,对了解王士禛“神韵说”的最初产生、基本内涵,并通过与此后的选本的比较,了解其诗学思想自身的继承与发展,其意义是显见的。
    其次,《唐诗神韵集》可与(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三十五首》以及其他方面的论诗主张相参照。如《论诗绝句》提到唐人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白居易、李商隐,涉及人少,而且并非都是论诗的。相对于此,《唐诗神韵集》更能使我们较全面、深切地了解王士禛对唐诗的理解与抉择;参照《唐诗神韵集》是必要的,它例证性地让学诗者了解到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诗,可以补充《论诗绝句》所未表达或未表达清楚的诗学思想。
    再次,向来研究王士禛“神韵说”者,多从其诗话出发来讨论,对其诗歌创作关往较少。他的创作是否达到了他理想中的神韵诗的水平,也即其诗论与创作是否相一致,尚可进一步探讨。将《唐诗神韵集》与其少作相比较,看其“神韵说”的理论与他自身的创作实践的关系,无疑可对“神韵说”的产生、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唐诗神韵集)可以澄清、补正前人对王士禛“神韵说”的理解。比如,《唐贤三昧集》未选杜甫诗,王士禛在一些诗话中有对杜甫诗责难的地方; 这引起了赵执信、翁方纲等人的误解,以为王士禛不喜杜甫及其诗雄鹜奥博的风格。[22]至郭绍虞先生始有公允之论,认为“他想于神韵风调之中,内含雄浑豪健之力,于雄浑豪健之中,别具神韵风调之致”。[23](p477)张忠纲先生有专文(渔洋论杜》讨论王士禛对杜甫的肯定态度。[24]我们来看《唐诗神韵集》选杜诗,不仅数量是最多,也选入了像(咏怀古迹》、《秋兴八首)等雄浑宏丽、沉郁顿挫的诗; 《师友诗传录》中王士禛云“唐人七言律……杜工部为大家”,[25]将杜甫视为晖丽万有的诗人; 《然灯记闻》更明确地说:“学前诸家七律,久而有所得,然后取杜诗读之,譬如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也,此是究竟归宿处。”将这些诗话对照《唐诗神韵集》选诗,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王士禛“神韵说”不排除杜甫及其雄浑沉郁的风格,而晚年的理论乃来自于早年,这种肯定态度贯穿其一生。又比如《唐诗神韵集》选入韩偓5首诗,其中4首是《香奁集》中的,由此可知王士禛的“神韵说”绝不等同于明格调说,也迥异于清初儒学诗论家的思想。“香奁体”也属于王士禛心目中的神韵诗,这一点学术界尚无讨论。
    由以上简略的探讨,我们认为通过对《唐诗神韵集》的深入研究,无疑将对王士禛“神韵说”研究的进一步开展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
    【注释】
    [1][清]王士禛《居易录》,《文洲阁四库全书》本。
    [2] [清]王士禛撰,[清]惠栋注补:《渔洋山人自撰年谱》,北图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影印清乾隆间刻本。
    [3][清]永熔等:《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6月影印本。
    [4][清]陈维崧:《陈迦陵文集》卷一,《四部丛刊》影印患立堂本。
    [5][清]王士禛撰,[清]惠栋、金荣注,伍铭点校整理:《渔洋精华录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1月第一版。
    [6]张慧剑:《江苏明清文人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7][清]王士滇:《带经堂集》,清康熙五十一年程氏七略堂刊本。
    [8][清]翁方纲:《复初斋集》,清光绪刻本。
    [9]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卷第470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10][11]孙琴安:《唐诗选本六百种提要》第279、436页,陕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9月第一版。
    [12][清]杨文骧等纂:《山东通志》卷百四十六第十著录《唐七言律神韵集》,仅据王士禛《居易录》而记,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
    [13][清]王士禛选,李永祥注:《唐人万首绝句选注》前言,齐鲁书社1995年3月第一版。
    [14][清]姚令仪原纂,[清]李元续纂:《仁寿县志》,清嘉庆八年刊抄补本,《新修方志丛刊》(台湾学生书局,1968年3月)本。
    [15]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2月第一版。
    [16]孙殿起:《贩书偶记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9月第一版。
    [17][清]宋如林修,莫晋等纂:《松江府志》卷六十,清嘉庆二十二年刊本。杨廷福、杨同甫编《清人室名别称字号索引》乙编第86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n月第一版。
    [18]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第一版。
    [19][清]王士禛撰,[清]卢见曾补传:(感旧集》,清乾隆十七年卢氏写刻本。
    [20] [清]陈允衡:《国雅初集》,清康熙刻本。
    [21]宫晓卫《王渔洋选唐诗与其诗论的关系》,载孔繁信等主编《王渔洋研究论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1年10月第一版。此外专文论者罕见。
    [22][清]赵执信《谈龙录》,翁方纲《七言诗三昧举隅》。《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9月第一版)本二。
    [23]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下)第477页。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版
    [24]张忠纲《渔洋论杜》,载孔繁信等主编《王渔洋研究论集》。
    [25][清]郎廷槐问、[清〕王士禛答:《师友诗传录》,《清诗话》本。
    

(蔡云波,南京大学中文系 210093)
    原载:《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9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