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寓广博于精审之中——读《两汉全书》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张廷银 参加讨论
全面整理前朝之各种著述文献,是全面认识和总结历史文化、发展新文化的必由之径。因此,从曹魏开始,编纂丛书和类书等具有涵括一代或一类文献的文化行为,就一直绵延不绝。但当我们面对一个相隔久远的时代,往往会因为文献记录之不完备、文献保存之不完善以及人为的割裂、歪曲等原因,对文献的搜辑和辨正即存在极大的困难,因而本意图全之作,其实并不够全面,甚至出现对彼时文献的第二次割裂和破坏。乾隆时期聚全国之力而编纂的《四库全书》尚且不断有人指出其瑕疵,近些年陆续出现的一些冠以“全书”、“大全”之名的著作,其中的讹误更令人瞠目结舌,不堪入目。人们越来越期望那些不仅求全更要求精的文献集成,只有这样的著作,才能让人比较放心地使用,因此才真正堪称“全书”。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由该校一批学有素养的专家集体编纂的《两汉全书》,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希望。
    两汉文献的整理,从汉代的刘向、刘歆到清代的四库馆臣,确实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尚有很多汉代文献仍处于无整理的散乱状态,而且前人所为,受时代、个人或资料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也有待于拾遗补阙,匡谬正讹,重新整辑。《两汉全书》整理小组牢牢把握精和全的辩证关系,广搜博引,精审详核,积十余年之功而成真正的汉代文献集成。其最主要的启示,大略有三。
    一、广泛吸收各种新发现文献,以努力实现文献之博全
    《两汉全书》汇辑的文献不仅有传统的书本文献,也包括了上世纪初以来陆续出土的各种文献,尤其是数量众多的汉简竹帛,上自1906年新疆古尼雅遗址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所获西汉木简,下至2009年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简,诸如1930~1931年的居延汉简、1959年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西汉墓《仪礼》简和18号东汉墓《王杖十简》等成批成书的出土文献,以及1951~1952年湖南长沙伍家岭西汉墓、1974年北京大葆台1号西汉墓、1975年陜西咸阳灵台县马泉西汉墓等出土的仅有一、二可识的汉简等等。虽然其中一些出土文献如张家山336号墓、湖北云梦睡虎地M77号墓、甘肃永昌水泉子西汉墓、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简等,都只有信息介绍而无全部简牍释文,但对于汉代出土文献的信息汇总,可以说已经做到了最为详尽。而且还对文献的发掘、出土、整理情况、文献的基本内容、文献图板及释文的载录、出处、学者对文献的考订、研究以及该条目撰写的参考文献等等,作了非常详细的说明,为人们了解和研究该文献,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信息。比如1984年甘肃武威五坝山5号汉墓只出土了一枚木牍,其内容为告地文书,兼有安排墓主遗产。这其实也是很重要的一条信息,因为迄今所见告地文书,大都出土于湖北,诸如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湖北江陵高台18号西汉墓、湖北随州孔家坡西汉墓、湖北荆州谢家桥1号西汉墓,另有江苏邗江胡场5号西汉墓也有出土,这给人的印象是告地风俗行于南方,而甘肃武威告地书的发现,让人们看到的是随葬告地文书在汉代乃是十分普遍的葬俗。
    二、详审资料,以实现文献之精准
    这比较突出地体现在文献辑佚上。
    由于古人的著作散失较多,因此辑佚古人著作也是学界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有些辑佚对文献的真伪失察,因而常常会出现辑佚与造伪并存的现象。《两汉全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了比较审慎科学的态度。如关于郑玄佚作的搜集,以清人袁钧的《郑氏佚书》为最精。但其中的《春秋传服氏注》为服虔所作,袁钧以为“服书出于郑,即郑学也”,“存服所以存郑”,故将其刊入《郑氏佚书》,而《两汉全书》则将其归还给服虔。由《隋书·经籍志》可知,《郑志》为郑小同所撰,《郑记》为郑玄弟子所撰,虽然里面也含有郑玄的一些见解,《两汉全书》也将其排除在外。
    《两汉全书》不仅认真核实甄辨前人的辑佚成果,也特别注意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如关于郑玄《诗谱》,冯浩菲先生经过研究发现,其中的《小大雅谱》中间有68字的脱文(冯浩菲:《郑玄〈诗谱·小大雅谱〉大段脱文辨正》,《文献》2007年第3期),《两汉全书》遂据以在校勘记中作了说明,以备一说。因此,《两汉全书》就不仅仅是一部汇辑之作,也是一部研究之着,并且凝聚了众多学者的共同研究成果。
    三、比照并选择最佳文献载体,以实现来源最优化
    选定好的底本,对于保证古籍整理成果的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两汉全书》所整辑的文献,年代久远而情况复杂,自然更是如此。从其编纂体例和具体的实践看,《两汉全书》在文献版本的选定上是比较谨慎的。
    当一部书的版本较多时,其中时代较早的刻本自在首选之列。但即使是宋、元、明善本,也应当有所选择,而不能盲从。因为古籍版本的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毕竟不完全相同,《两汉全书》整辑汉代典籍,更需要侧重于文献价值。《两汉全书》把底本选定的总目标确定为在广泛查考的基础上,从现实条件出发,力图推出一批堪称精善、有较多学术参考价值,至少具有当今流传本所不能替代学术参考价值的好版本。这是符合古籍整理要求的,值得肯定。 
    比如专著类,注意选用年代较早的刻本(包括影印本),或清人的精校精刻本,如董仲舒《春秋繁露》,用的是宋嘉定四年江右计台刻本,扬雄《法言》,用的是《四部丛刊》影宋刻本,韩婴《韩诗外传》,用的是清光绪吴氏望三益斋刻本,刘向《列女传》,用的是清阮亨辑《文选楼丛书》本。两汉别集多系后人纂辑,包括一定人物的诗文赋以及诏令、奏议、论说、对问、铭箴、碑文、序跋等等,内容较为丰富复杂,因此,《两汉全书》就不再刻意于版本的稀见与否和年代先后,而是选用汇集资料较多、参用价值相对较大的本子,因此,比较多地选择了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吴汝纶评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选》、丁福保辑《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等总集中的汉人别集。
    《两汉全书》虽然还有其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就目前的两汉文献整理工作而言,该书是值得信赖的,因为它的编纂者的学术态度是比较令人放心的。
    (张廷银:国家图书馆《文献》季刊常务副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载:《光明日报》(2010年09月21日11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