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籍整理 >

中国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唐红丽 参加讨论

    12月1—2日,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与会者表示,目前,我国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保护工作已提升至国家层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难度大
    经调查,在中国境内,历史上先后创制或使用过30多种少数民族古文字,并由它们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数量巨大的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的文化发展,也为中华文化书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然而,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整理和保护存在一定的难度。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史金波从五个方面指出了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保护存在的突出问题:文献底数不清;老化、破损十分严重;保护和修复人才尤为匮乏,基本没有古籍修复能力;保存分散;海外流失十分严重。他还指出,由于从未区分过善本和普通古籍,也较少从版本学的角度去考察、记录和研究,加之文种多样、数量巨大、年代不清、形制复杂等因素,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成为难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古文献研究室主任聂鸿音表示,国内文物买卖的无序发展、赝品充斥市场,使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辨伪成为从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已提升至国家层面
    政府对民族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的重视是与会者交流的重要议题之一。自1997年国家民委启动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编纂工作以来,10余年的时间里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聂鸿音介绍,迄今为止已有《纳西族卷》等19个民族卷完成了编纂工作,全部完成后将有60多卷110册。
    2007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2008—2010年连续三批发布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包含了14种民族文字,共618部图书。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黄润华介绍,这些民族文字涉及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白文、彝文、满文、纳西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文及多种文种合璧的古籍。
    黄润华表示,近年来,国家还启动了新疆、西藏古籍保护专项工作,并于2010年和2011年分别在乌鲁木齐和北京举办了“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反映了新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启动的“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包含约30多种著名珍贵民族文字古籍。此外,由民族文化宫主持编制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定级标准》,也将对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化、法制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聂鸿音说,大批古籍保护工作的启动,意味着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已提升至国家层面,成为一种政府行为。可以说,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保护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建立字符库为古籍整理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聂鸿音表示,截至目前,我国只有藏文、规范彝文、蒙古文、满文、锡伯文、德宏傣文等14种少数民族文字被接受为国际标准字符。这些国际标准字符都是国外研究者主持设计的,国内有不少少数民族文字,特别是已经消亡的古文字和濒临消亡的近代文字尚未进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视野。
    为取得少数民族标准字符的设计和申报话语权,我国政府和学界一直在努力。2012年9月,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泰国清迈召开例会,会上决定由我国学者和爱尔兰学者共同为我国的西夏文字设计标准字符,这成为中国学界在该领域的最大突破。
    聂鸿音透露,我国已先后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女真字、契丹小字、老突厥文、传统彝文和纳西东巴文等字符方案并已获受理。这些由我国研究人员自主设计的第一批国际标准字符,有望在几年的讨论和修订之后陆续得以确定。
    与会者表示,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提出的为少数民族文字建立编码和主要字体字符库的项目,将全面打通少数民族文字的数字化发展瓶颈,让各民族文字的使用更加方便和高效。聂鸿音介绍,该工程的目标是在5年内研制成近30种少数民族古文字的字符库和输入法方案。目前,该工程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在少数民族文献扫描图档的基础上建立各文种的原形字符库,涉及文种包括西夏文、契丹大小字、女真文、方块壮字等27种民族文字。“这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们的学术研究已经开始走出象牙塔,向服务国际社会、服务广大人民迈出关键的一步。”聂鸿音说。
    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张公谨认为,民族古文字研究的工作性质是面对过去,但我们的目标是面向未来。认识人类的过去与发展人类的未来同等重要。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下,把民族文化成果保护起来并加以研究,是对文明的尊重。当前,我们要让过去的“冷门”变成“热门”,要使曾经的“绝学”成为“显学”。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背景下,民族古文字研究的未来将大有可为。
    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办,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协办,得到了川音绵阳艺术学院的赞助。在为期两天的研讨会上,与会者还就新发现的文字和文献、文字与语言的关系、民族古文字研究、民族古文献解读、民族古籍的保护等议题进行了研讨。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3日第387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